中国教育返璞归真_风闻
乌江自刎-2020-01-02 15:07
说实话中国教育是全面失败的,从学前教育到博士后莫不如此,这有无数的触目惊心的事实为证。究其原因是三个:一是功利性目的性太强,二是违背教育本质,三是把教育当成形而下的完全可以像操控工厂、机器一样操控的没有自主意识的对象。
所以必须改弦易辙,返璞归真。
《说文》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和“育”都是动词,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教育”也是动词。中国古代有教育一说,教育是行为,教育本身作为学说、学科来自于西方。西方教育一词来自于拉丁语educare,有“引出、导出”之意,明显的和中国从外部给予的一种行为不同。
中国教育虽接受了作为学说、学科的西方教育,有了教育学说、有了教育学科,但所进行的教育行为还完全是中国古代式的、甚至超古代式的,重视外部给予的力量,而不是内发的诱导式教育。
我们看中国教育动辄制定具体计划,有明确的不是关于学生本身的功利性的教育目的,有具体的进行分解的教育量化指标,并不考虑属性完全不同而作为有关人员的考核政绩,包括地区的、时间的、成绩的、程度层次的、数量的数字,比如到什么时间建成多少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实验室,在什么级别刊物杂志上发表多少篇论文等,甚至规定要培养出多少优秀学生,比较差的学生不能突破百分之多少,把教育等同于大机器生产,以为只要我制订了这些规划并不断地施加压力就一定能够完成。
其实教育是针对全体公民的,不是只针对精英的和贵族的,他没有恁多高大上的目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未来能正常的生活,所以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中国教育家陶行知把他翻过来说:“生活即教育。”尽管两种说法小有不同,但大方向是一致的,教育只和生活相关,不论是教育目的或教育方式。
而中国现在的教育状况我们都清楚,远离生活,远离孩子的生活,俗语说:“分分,学生的命根儿;考考,老师的法宝。”造成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学业减负流于空谈。即使教育学生“知识改变命运”、考好了能上重点学校、考好了能出国留学、考好了能出人头地、书中自有黄金屋千钟粟颜如玉,这看似很切近生活了,但这已经是更加远离“教育即生活”的“生活”了,是中国教育出了重大毛病的一个重大方面,教育的这个小目的不健康,和教育背道而驰,也是教育更加远离大目的的一个重要原因。
教育不应是伟大的教育,不需要伟大的目的,也不需要学生建立伟大的功业,没有出现伟大人物也不是教育的失败或不足,教育就是平常的关于孩子未来的一种平常行为。
甚至教育也不需要像美国教育一样是一种成功、成才教育,这方面对中国教育来说必须矫枉过正,不成功、不成才,只要会健康生活就可以,一旦连健康生活都不会、不能,那时就知道健康生活是多么的重要,而中国这些年有很多不会、不能健康生活的学生的很典型的失败例子,例子很悲催。
中国当务之急是需要朴素教育,从高标准上降下来,从天上回归人间。
所谓朴素教育是在比较宽松的人性化的环境下诱导出学生的先天具有的生活中处处展现的基本的人情物理,并让他们把这些基本的人情物理坚守下去。要让学生有正确的价值判断,诚实守信,有热爱生活、助人为乐的热情,能够与人有健康情趣的交流,积极融入社会,有益于社会。
还要因材施教,教会学生在不同的阶段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兴趣,这些基本知识和技能一定是关乎学生未来生活的,而不是空疏的、好高骛远的、大而无当的、不切实际的、空洞的教条和无用的作秀,同时这些基本知识和技能是要扎扎实实掌握的,掌握多少可以因人而异,但成绩一定是真实的,而不能弄虚作假、敷衍塞责、高分低能。
中国学生基数很大,只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人情物理、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兴趣,这里面自然会出现各个方面的人才,杰出人物在主客观情况下也必然会出现,他们自然地把才华贡献给社会,做出伟大贡献。
当然朴素教育可不是粗糙的、低层次的、放任自流的教育,而是返璞归真、去伪存真、切合教育本质和人性的教育。
诚如此,中国教育会有一个新起点、新局面、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