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历史上真的屠城了吗,有记载的屠城有哪几次,有何意义?_风闻
琅邪杨文理-走马百战场,嘴贱万人敌2020-01-03 10:17
谢邀。
屠字的解释从来没有什么古今歧义。
《说文解字》:屠,刳也。从尸者声。《广韵》:屠,杀也裂也。
易言之,屠就是指屠杀,没有任何可以扯淡的余地。具体到屠城,就是范晔注释的【克城多所诛杀也,故称屠】,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同样没有任何可以扯淡的余地。
屁股坐在屠杀方,当然可以主张这多所诛杀的都是敌军,于是乎屠城在某些场合成了夸耀己方武功赫赫的用词。譬如近在眼前的例子,哪怕是对人民格杀无余,那也是可以摆上台面的赫赫战功嘛:
但对于立场较为客观,尤其注重一字褒贬的后世史家,还坚持用屠,那个中含义就不言而喻了。
攻克城池后对残敌大开杀戒,如屠六畜的部队会对百姓秋毫无犯?我感觉这是在侮辱读者的智商。举个例子,《后汉书·孔融传》记了一段:**曹操攻屠鄴城,袁氏妇子多见侵略。**要知道,老曹在战后对袁氏家眷十分优待,但即便是这号用来政治作秀的VIP人物,在屠城之时亦不能幸免,百姓如何,有没有被借头去立个功,真是用脚指头都能想明白。
又譬如曹仁屠宛城:
是时南阳闲苦繇役,(侯)音于是执太守东里衮与吏民共反,与关羽连和。
末了,这些苦于曹家剥削,支持侯音造反的吏民如何下场,曹仁屠宛城究竟多所诛杀了些什么,你猜?
至于什么屠城在唐之前是克城云云,更是荒唐。
《荀子》如此描写王者之师:
不屠城,不潜军,不留众,师不越时,故乱者乐其政,不安其上,欲其至也。
估计荀卿不是我大唐穿越者。
至于《三国志》描写蜀汉从不见屠字,非要深文周纳,倒是可以结合一下荀子的主张,揣测揣测擅长春秋笔法的陈寿对故国的赞扬,但居然有奇才脑补成刘备等人缺乏战功,想屠却无从屠起?借问刘备进攻刘璋时兵不满万,是一路充值到成都的?东路军所过战克,既然屠克同义,咋没见来个所过皆屠?诸葛亮七擒孟获前可是一勺烩了高定的叛军主力,咋没见来个屠南中?姜维北伐不止一次得大破魏军,陈寿算得对此公不感冒,也是老老实实得记载如何斩首破敌,咋未见一屠字?
总之,对屠城的歧义从来显示的不是词义问题,而是纯粹的屁股问题。
一屁股坐在大魏纯臣这旮旯,自然可以把屠城脑补成屠杀的只是敌方残军,杀得越多战功越烈,于是乎歌声悠扬得吹起官方法螺:屠柳城,功诚难~~
但把陈寿等后世史家也脑补成大魏纯臣,抑或是相信破城后大开杀戒却对百姓秋毫无犯的傻白甜,那委实可发一笑。
至于意义,
群上疏曰:禹承唐、虞之盛,犹卑宫室而恶衣服,况今丧乱之后,人民至少,比汉文、景之时,不过一大郡。
在中国屠城杀降闹得鸡飞狗跳,没人了咋办?腾笼换鸟,引进五胡嘛,真机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