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元英雄张三丰?我不是、我没有、别瞎说|文史宴_风闻
文史宴-文史宴官方账号-对经史子集著作进行综合与分析,从中发掘学问的乐趣2020-01-04 22:38
文/文瑾
《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力抗元朝威逼利诱,威风凛凛。但在真实历史上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张三丰以元朝遗民自居。其实明初不但张三丰,大量的汉人都以元朝遗民自居,因为跟元朝相比,朱元璋的统治实在是太烂了,并且给后来的康熙乾隆之流提供了一个现成的样板,导致没有最烂,只有更烂。
张三丰骂道:“狗鞑!又来行凶作恶,残害良民,给我滚罢!”
张三丰袍袖挥动,喝道:“老道生平,专杀鞑子!”
——《倚天屠龙记·有女长舌利如枪》
正气凛然张真人
1
张三丰,武当派掌门人,为人正直侠义,武功深不可测,在黑白两道都颇有声望,人称“张真人”。小说中,张三丰在碰到蒙古官兵追杀“袁州魔教反贼余孽”之时,仗义出手,说出了这几句正气凛然的话,并且击退蒙古官兵,救下了常遇春和幼年的周芷若。
作为小说中的非主角,张三丰出场次数不是特别多,但形象非常鲜明,他为人坦荡又低调,武功高强,仙风道骨,没有道貌岸然,没有争名夺利,秉承着道家清修无为的思想,潜心修道,发扬武学,自创武当派与大名鼎鼎的少林派并称于江湖,符合大众对于世外高人、守护正义的大侠的想象,让人记忆尤深。
尤其是在元末混战时期,张三丰作为武林中的风向标杆,高举反元义旗,这一buff加成,无疑让张三丰的形象更加伟光正。
张三丰双目如电,直视赵敏,说道:“元人残暴,多害百姓,方今天下群雄并起,正是为了驱逐胡虏,还我河山。凡我黄帝孙,无不存着个驱除鞑之心,这是大势所趋。老道虽是方外的出家人,却也知大义所在。空闻、空智乃当世神僧,岂能为势力所屈?你这位姑娘何以说话如此颠三倒四?”
——《倚天屠龙记·太极初传柔克刚》
当赵敏率领一众高手围攻武当山,劝降张三丰时,作为标杆的张三丰哪怕是身受重伤也要再次表明坚定立场,我张三丰与元人势不两立!并且当场就念了两句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关键时刻,以诗明志,比说什么都强。
《倚天屠龙记·太极初传柔克刚》
虽然这是小说中的情节,但无论如何,在宗教、小说等因素的影响下,张真人的形象越来越高大正派,在元朝暴政下,扛起反元大旗也变得合乎情理。但小说描述的真的可信吗?
虚无缥缈是仙人
2
假如我要问你,张三丰的名字是什么,你肯定会认为这算什么脑残问题,张三丰肯定叫张三丰啊。
但其实张三丰还真不叫三丰,三丰为其号,并非名。据记载,张三丰的名、字、号颇多,名有全一、元元、君实等,字有三峰、玄玄等,号有三丰、三丰子、玄玄子、昆阳等。因为世人习惯称呼其为张三丰,所以“三丰”流传甚广,以至于其本名都没多少人知道。
在金庸老爷子笔下,张三丰为元朝人,但实际上,关于其生卒年,诸多资料说法不一,莫衷一是:
一、北宋末年人。据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记载:“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内家。盖起于宋之张三丰,三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说明张三丰为宋徽宗时期人士。
二、南宋人。同治年间有本书名为《黔诗纪略》,是一本明代贵州作家的诗歌总集,里面有一篇《张三丰仙师外传》,记载道:“《方壶胜会图》云:‘三丰绍兴辛卯八月十五生。’”光绪年间,《崂山续志》采用此说法,“张三丰生于南宋绍兴辛卯,至明永乐尚留人间,几三百岁”。按照这个说法,张三丰确实是得道仙人,从南宋一直活到明代,横跨三百多年。
三、元初至明初人。此说法最早来源于明代,陆深《玉堂漫笔》记载:“都太仆玄敬尝为予言:‘苏城人家有三丰手笔,盖与刘太保秉中、冷协律起敬同学于沙门海霅者。’”《名山藏》记载说道:“张君宝,字全一,一字玄玄,别号保和、容忍、三丰子。辽东懿州人,其后寓淮之安,东汉天师后也,生于金世。”此外,在明清资料中留有大量的明太祖、明成祖寻访张三丰的记载,虽然张三丰像神仙一样虚无缥缈,但是在历史中还保留着他的只言片语。宣德年间任自垣的《太岳太和山志》记载:“洪武初来入武当,拜玄帝于天柱峰。遍历诸山,搜奇览胜。”《明史》记载:“太祖故闻其名,洪武二十四年遣使觅之,不得。”在这些信息的佐证下,张三丰为元初至明初人被大家广为接受。
在小说中,作为武林上赫赫有名的张真人,虽然没有直接投入到抗元斗争中去,但对徒孙张无忌的抗元事业是相当的支持。
小说中写道:张三丰问起英雄大会及义军抗元之事,对张无忌温勉有加。赵敏向张三丰跪下磕头,谢过当日无礼之罪,张三丰哈哈一笑,全不介怀。俞岱岩终身残废、张翠山丧命,均与她昔日手下的阿大、阿二等人有关,但其时赵敏尚未出生,终究也怪不到她头上。张三丰听得她甘心背叛父兄而跟随张无忌,说道:‘好,好!难得,难得!’”
吼狮版《倚天屠龙记》中的张三丰
再结合后来朱元璋以及朱棣遍访其踪,并亲笔写下“朕久仰真仙,渴思亲承仪范”的御书,真的很容易让人脑补出一些让人激动的故事——一代武林宗师,在异族入侵之下,高举爱国旗帜,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己任,积极投身抗战;功成后,又不慕名利,归隐深山,新皇为感谢其匡扶之功,多次寻访报恩,结果高人愣是不出山,最终开宗创拳,发扬武学精神,名垂青史。何等高洁!
大元铁粉张三丰
3
只可惜这一切都是假的!
张三丰面对朱元璋的盛情邀请,内心只可能是:“你这糟老头子坏得很,本真人可不愿意去侍奉伪朝。我idol永远是大元。”可别以为这是杜撰,《张三丰全集》中记载:“洪武初年,太祖屡诏不出,盖其托仙远遁,以全仕元之节者也。故尝自称曰:大元遗老,又尝自赞曰:大元逸民。”
与一般前朝遗老的低调相比,张三丰显得更加张扬,时不时就要说一句“我是元朝遗民”。在其洪武十七年的诗《自题无根树》中,他在诗末标注“大元遗老张三丰自记于武当天柱峰之草庐”。后来明英宗天顺三年,朝廷赐诏封赠张三丰为“通微显化真人”,老张又写了一首诗,名为《自题敕封通微显化真人诰命后跋》,文末署名:“大元遗老三丰道人书。”这时候大明建立都快一百年了,而且大明皇帝亲自敕封,老张依旧不给面子,高呼“我是大元遗老”。
大元遗老张三丰
其实这也不能怪老张,毕竟那时候不少人都这样。钱穆先生曾说“明初诸人,皆不忘元廷,无意出仕。”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杨维桢了,洪武二年,朱元璋派人去请他编修礼乐书籍,杨维桢直接回绝,说道:“请岂有老妇将就木,而再理嫁者耶?”开门见山,我是大元的人,再去你们大明做官,那就是老妇再嫁,其忠元之心可见一斑。
再如元代理学家郑玉,朱元璋下徽州时,守将想请他出山,但郑玉大义凛然的说:“吾岂仕二姓者耶!”然后向大元所在的北方拜了又拜就自杀了,这种忠心还是比较难能可贵的。包括后来跟随朱元璋的刘伯温、宋濂等人,即便是在明朝为官,也或明或暗的表露出怀念大元之心。在这种反常现象下,宾四先生也不由得惊叹“明初诸臣之不忘胡元,真属不可思议之尤矣!”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提到“元末殉难者多进士”,在列举的为元朝殉难的十六个进士中,有十个是汉人。作为饱读诗书,学孔孟圣贤且在文坛享有一定声誉和地位进士,怎么会对异族政权如此死心塌地呢?
在我们印象中,元朝统治十分黑暗残暴,汉人地位极其低下,尤其是儒生,以至于出现“九儒十丐”的说法,但根据《元史》记载:“由是世祖益重儒者,任之以政”,总体而言,元朝统治者对待儒生还是不错的,尤其是重开科举后,元代史学家揭傒斯说:“自科举废,而天下学士之子弟不为农则为工为商;自科举复,而天下武臣氓隶之子弟皆为士为儒。”足见科举之地位。
而且元朝对于这些儒生文人,往往有一些优厚政策,明人于慎行《谷山笔麈》中记载道:“元平江南,政令疏阔,赋税宽简。其民止输地税,他无征发。”除了轻徭薄赋外,元朝统治者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残暴,元世祖忽必烈就曾说过“既入宋境,分命诸将毋妄杀”。相比于朱元璋说的“宋元宽纵,今宜肃纪纲”,明代沈德符也不得不说一句“前元取民最轻。”
有人说这些儒生文人大多都是做过官的,所以有政策照顾,对于底层人民来说,依旧水深火热。我们来看看当时的人怎么说的。
生活在元末明初的学者叶子奇说:“元朝自世祖混一之后,天下治平者六、七十年,轻刑薄赋,兵革罕用;生者有养,死者有葬;行旅万里,宿泊如家,诚所谓盛也亦!”这位处在社会底层的人民教师说元朝统治很好,轻徭薄赋,社会安定,百姓生得起、死得起,大家都觉得不错。
朱元璋也曾表示“元主中国,殆将百年,其初君臣朴厚,政事简略,与民休息,时号小康”,这也算是官方肯定了。一百多年后的嘉靖朝官员李开先说:“元不戍边,赋税轻而衣食足,衣食足而歌咏作。”不用征兵,而且交的税少,丰衣足食,大家可开心了。
清代的史学家谈迁说到“自唐以来,江南号为殷富。宋时亩税一斗;元有天下,令田税无过亩三升,……盖吴中之民,莫乐于元,莫困于明。”一句话总结,吴中地区的百姓因为赋税很轻,所以都很喜欢元朝。尤其是后世深恶痛绝的文字狱,在元朝也是没有见过。
在这些宽松的政策之下,明初残暴血腥的政治就更加让人厌恶。也难怪武林北斗张三丰对大元念念不忘。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虽然元朝宽松的政治制度培养了一大批张三丰般的大元遗老,但是最终还是灭亡了,此篇不再赘述。朱元璋恶狠狠的一句:“朕观元朝之失天下,失在太宽。”预示着明清几百年悲惨世界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