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都如何修复被“偷走”的童年记忆?_风闻
观察者网用户_240527-2020-01-04 11:22
你记得最早的一件事是什么?
是不是三四岁前的记忆都想不起来了?
有个专门的术语描述这种现象,叫**“幼儿期失忆”**,指成年人对三四岁之前的记忆普遍缺失,对七岁之前的记忆也有很多不确定。
这是因为:长期记忆的形成,需要一些生理和心理机制协同工作,但小孩子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也意识不到这些人生经历有多么宝贵,不会刻意地去记着。
但这个状况并不是人人皆同的。
心理学家卡罗尔·彼得森曾与中国学者联合,调查加拿大和中国孩子拥有的儿时记忆数量,结果发现前者拥有的更多。
他们分析,这是因为**加拿大人更为看重个性和自我,会花很多时间来记录和分享生活片段,主动去强化往日的记忆。**这会让孩子大脑里承载早年记忆的区域保持活跃。
也就是说,经常记录孩子的行为,不时地共同回忆,他们错失某段记忆的遗憾就会少一些。
不仅是加拿大,包括美国等地,都有着浓重的拍摄家人、记录孩子成长的文化。
还产生了很多以家庭录像为素材的电视栏目,都很受欢迎。后来诞生YOUTUBE这种UGC的视频网站,也得益于这种土壤。
在很多家庭团聚的场所、重要的仪式性时刻,这些宝贵的记录,也会打开家人情感的闸门。
孩提的记忆越是脆弱,父母的记录便越宝贵。
错失了,就会成为难以弥补的遗憾。
Lens采访大提琴家马友友时,他聊到:“离家演出时儿子学会了走路,可我不在身边。见证这个重要时刻的机会就永远遗失了,突然之间,感觉时间都被压缩了”。
他后来会利用各种机会,和孩子们待在一起,对他们成长过程中的种种经历都感兴趣,包括他们的语言和看待世界的方法。
他说自己特别喜欢看这些孩子第一次经历某件事时眼里放出的光,那也会让他回味起自己类似经历时的滋味。
“这种感受是永恒的,人永远不会忘记一生中第一次经历的事情。”
“当我记录他们生活的时候,
仿佛看到自己在眼前****重生"
有很多记录自己孩子的人,都有过和马友友类似的感受。
摄影师滨田英明拍摄两个儿子,最初只是为了替他们拍下生活的点滴作为留念。最后,这成了他最受欢迎的作品。
长时间记录,滨田英明积累下很多有趣的细节,比如不同时间段拍下的孩子的脚。
而且,他发现自己在这个过程里,看到了很多之前自己成长过程中忽略的东西。
**“我的孩子不只是我最亲爱的宝贝,更是我自己的反射。当我记录他们生活的时候,就仿佛看到自己在眼前重生。****”**滨田英明说。
身为妈妈的艾玛·哈代,更早意识到要记录自己的家庭。因为她心里埋藏着一个深深的遗憾——她的父亲也是一位优秀的摄影师,但她却连一张自己小时候的照片都没有。
“我想,记录自己孩子的生活,也是我对童年的再次体验”。
她的记录里流淌着一种温柔易逝的美。
孩子们在长大,人们在改变,每时每刻, 都有无数细微的事物在忽视中滑走。
“我每次拍摄完毕都感到苦闷,因为我知道我感受、观看和拍摄那些瞬间的机会已经结束了。它们很快就会改变。”
她镜头里的孩子,有一些复杂,更多的是纯真。她说,“当你深爱某人时,你总是看到他最好的部分。爱不是所有问题的答案,但爱能解决大多数问题。”
很多时候,两代人心底最深沉的沟通,就在这些记录的瞬间,静悄悄地完成了。
“我想这些记录随着时间的流逝会越发迷人:它的层次会变得丰富,而我们也随之成长。”
她觉得自己拒绝成长,
却在记录孩子的过程里有了变化
弗兰齐斯卡也是一位妈妈,也是在记录孩子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成长。
像很多当下的年轻父母一样,弗兰齐斯卡觉得自己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在拒绝长大,对成为父母的责任犹犹豫豫,担心自己做不好。
但慢慢地,记录着孩子,又不时把这些记录重看、反思,学着担负起让孩子们理解这个世界的责任,就成了她成长的方式。
而且,这个过程既奇妙又短暂,因为当孩子长到七八岁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有自己的世界,会介意你随时记录他们的样子。
弗兰齐斯卡知道,那种无限接近简单的感觉,结束了。
但她很感激这样一段和孩子一起成长的经历:**“跟着孩子们探索世界让我保留了那些我珍视的品质。**我必须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了。留在我这里的,是这些记录的故事,每次看到它们,我都很清楚地记得当时发生了什么。”
想为那一天,
多存下一些美好的回忆
对于弗兰齐斯卡的心理,查尔斯·罗齐尔会有很深的理解。因为他拍摄自己孩子快四十年了,从她们出生,再到她们的孩子出生。
“看着这些记录,熟识的人会想起那些欢乐时光,陌生的人也能获得共鸣”。
他觉得,一个家庭就是世界的缩影。
光是用胶片为家人拍摄的照片,就已经超过了 2.5 万张——罗齐尔并不是专业摄影师,他的本职工作是工业设计。
“记录家人对我来说是一种习惯。”他说。
在没有手机的时代,为了方便抓拍,罗齐尔在家里各个角落都摆放着相机。
这是他送给孩子们的最宝贵的礼物,长期的坚持也让人十分感佩。
而如果罗齐尔那时就有摄像功能强大的手机傍身,随时随地,不仅仅是拍照,还有大量视频记录的话,这种近40年的坚持,会留下怎样一个丰富、动人的记忆宝藏!
就像BBC的《人生七年》,从一群孩子七岁开始拍摄,每7年跟拍一次,到今年63岁了,人生所有重要的主题,阶层、教育、环境、朋友、爱,几乎都能在这种记录里窥见端倪。
它被称为“最伟大的记录片之一”。《每日电讯报》说,在它面前,所有的真人秀都显得如此小儿科。
视频里尤其触动的,就是记录下了这些人童年时的愿望和憧憬,后来大都纠缠他们一生。
这也正是人生记录的影像所带来的力量。
你能看到:“一个人将来的生活过得怎样,其实早在七岁时就已都定下了,甚至在子宫中就已形成了……但无论多少年以后,人们仍能从这份独一无二的记录中,看到人生的美与神秘。”(罗杰·艾伯特评语)
“20后”来了
中国人一直非常看重家庭,但之前由于发展阶段和观念的问题,我们没有形成那么浓重的用影像记录家人的文化。
不过,在年轻一代身上,这已经完全不是问题了。尤其在手机拍摄功能突飞猛进之后,随时随地的记录和分享,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
而伴随新年到来的20后,他们的人生很有幸,在这样记录的氛围里展开了。
是的,别恍惚,第一批20后已经落地。OPPO Reno3 Pro 用视频记录了他们的到来。
👇
视频里记录了父母们的焦虑,但更多的是期待,是对新生命、新生活的憧憬。
此时此刻,他们还来不及去想后面将面临更多的慌乱,就像他们的父母曾经历过的那样。
现在,他们眼睛的焦点都在孩子身上,想记住他们的第一次睁眼,第一次微笑,第一次进食,第一次向父母伸出的小手……
他们可以用 Reno3 Pro 拍下这些画面,同时在心里记住那种感觉。这可能是他们人生中第一次做父母,小心翼翼,满怀好奇。
感谢视频,可以记录的不仅仅是画面,还有弥足珍贵的声音、动作:从孩子们第一次有意识的呢喃,到他们会喊出妈妈,从某个玩耍过程里第一次挺背坐直,到学会行走……
他们的声音和动作,都在变化之中,有些状态转瞬即逝。
然后,他们会开始对这个世界产生种种的疑问,就像新科诺奖得主彼得·汉德克的诗句里写道的:
“当孩童仍是孩童,
爱提这些问题:
为什么我是我,不是你?
为什么我在这儿,不在那儿?
……
为什么,我这个人,
在来到人世前并不存在?
为什么,我这个人,
总有一天不再是我?”
——《童年之歌》
这些问题,都会由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可能顺利,也可能跌跌撞撞,就像我们自己一样。
应该期待,也祝福每个孩子都能做好自己人生的主演——而父母,不是导演,却会是最好的摄影师。
父母们会有很好的助手,比如OPPO Reno3 Pro。作为集“拍+剪+看+传”为一身的全能5G视频手机,OPPO Reno3 Pro不仅拍照更清晰,超级双防抖功能也能让父母轻松应对各种需要防抖的环境。
而且,剪辑更简单,5G传输更快,可以更快捷地和亲友分享。
想象一下,在孩子成年的时候、结婚的时候,某个人生低落或华彩的时候,打开这些记忆,那会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激荡。
看到自己从哪里来,也便更有可能知道自己要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