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野:何必为NBA前总裁之死反应过度?_风闻
简单快乐-2020-01-05 22:37
大卫·斯特恩是看中了中国巨大人口所带来的市场潜力,想通过打开中国市场来赚钱。现在中国成为NBA最大的海外市场,也每年让美国从中获得数十亿的美元的收入,只能证明他的眼光比较长远而已,却并不符合中国的民族利益。大卫·斯特恩等美国体育界人士只让NBA打开中国的市场,却不让中国的乒乓球等体育比赛打开美国的市场,中国人应该反感才对,怎么还感激涕零呢?
一
据NBA官方宣布,前总裁大卫·斯特恩于当地时间2020年1月1日下午去世,享年77岁。一时间,不少中国媒体和精英们过度反应,纷纷发文表示哀悼。许多报道当中,对这位NBA前总裁的溢美之词仿佛滔滔江水一般滚滚而来:
【美国时间新年的第一天,噩耗传来:NBA前总裁大卫·斯特恩因病逝世,享年77岁。
NBA最伟大的领航者、最伟大的总裁、篮球史上最重要的推广者,一路走好!
34年前,他在凛冽的寒风中苦等了40分钟,才敲响了央视的大门,当时没有人知道这个矮个子是谁,更没有人了解NBA是什么,央视领导看到了斯特恩诚意满满,才同意可以在CCTV播放NBA的比赛录像。
噩耗!前NBA总裁去世!他铸就的联盟正在被毁掉
http://sports.sina.com.cn/basketball/nba/2020·01·02/doc·iihnzhfz9795187.shtml】
遗憾的是,只要是记忆力不太差的人恐怕都还记得,就在两个多月之前,这位被中国某些媒体捧上天的NBA前总裁刚刚明确表态过,“选择支持肖华”,NBA从来没有对支持香港暴乱向中国人道歉,这让他“感到非常自豪”,同时他还强调,NBA应该继续与中国做生意,但要坚持那种(只允许支持香港暴乱而不允许反对的)美国式“言论自由”:
【当地时间10月16日,30年前的那位“敲门者”,NBA前总裁大卫·斯特恩发声了,不过令人遗憾的是,他选择支持肖华。
斯特恩称,在这样一场国际争端中,他“为NBA处理自身事务的方式感到非常自豪”。
他说:“过去几天,NBA受到了很大的批评,因为有报道说,NBA实际上已经就莫雷在推特上发表的言论向中国人道歉。事实上,它从来没有这样做过。”
同时,斯特恩也像肖华,以及一些美国政客一样,声称应该要追求所谓的“言论自由”。他称,NBA应该继续与中国做生意,但要坚持“言论自由”。
NBA入华元老发声了,但…
http://finance.sina.com.cn/wm/2019·10·19/doc·iicezzrr3359447.shtml】
笔者不明白,那些为NBA前总裁之死过度反应的中国媒体和精英们,你们是不是也赞成他的这些言论呢?
有的朋友可能会说,大卫·斯特恩是受制于美国的“政治正确”,不得不这么表态。的确,美国的“政治正确”确实压力很大,大卫·斯特恩如果要是批评莫雷等人在香港问题上干涉中国内政的做法,是要付出很大代价的。但是他至少可以不做这么旗帜鲜明的表态,而是可以用“不了解情况,不便发表意见”等语言搪塞。更何况,也并不是没有人顶着压力批评莫雷啊,像著名NBA运动员詹姆斯不就因为批评莫雷而被围攻了吗:
【NBA超级明星詹姆斯日前公开批评莫雷,在美国引发对自己潮水般的攻击。多名美国国会议员加入了对詹姆斯的围攻,美国互联网上更是出现针对詹姆斯的各种羞辱,比如他被画成抱着100元的人民币向中国国旗宣誓效忠,他一夜之间成了“拜倒在中共金钱面前”的典型。这个情景给了中国社会一个极其深刻的印象,那就是,原来美国的言论自由真的是假招子,它必须要以政治正确为基础。也就是说,莫雷支持香港示威,符合美国的政治正确,它就属于言论自由,需要受到强有力的保护。而詹姆斯批评莫雷,政治正确不过关,就与言论自由不沾边了。
社评:举国声讨詹姆斯,美国展示“言论自由”
http://www.taihainet.com/news/txnews/gjnews/sh/2019·10·17/2317247.html】
假如大卫·斯特恩像詹姆斯一样发表了一些对华友好的言论,结果受到美国举国围攻而脑溢血死亡,那我们毫无疑问是应该进行哀悼同时谴责美国式言论自由虚伪性的。但是在他一开始表态就旗帜鲜明地站在了美国的反共反华势力一边的情况下,要是还是对他的死过度反应,那恐怕把詹姆斯这样因发表对华友好言论受到围攻的人置于了尴尬的位置。
二
在这里,笔者还想说一说这两天来被传的神乎其神的“大卫·斯特恩给中国人带来NBA”的神话。个人认为,这件事也没什么值得吹捧的,因为这件事并不能表明其对华友好。
一方面,大卫·斯特恩是看中了中国巨大人口所带来的市场潜力,想通过打开中国市场来赚钱。现在中国成为NBA最大的海外市场,也每年让美国从中获得数十亿的美元的收入,只能证明他的眼光比较长远而已,却并不符合中国的民族利益。
假如他不是把NBA介绍到中国,而是把中国的乒乓球比赛介绍到美国,让现在中国每年能够通过乒乓球比赛从美国人获取数十亿美元的收入,才是真正对华友好的表现。至少,总应该让双方对等吧。大卫·斯特恩等美国体育界人士只让NBA打开中国的市场,却不让中国的乒乓球等体育比赛打开美国的市场,中国人应该反感才对,怎么还感激涕零呢?
更重要的是,NBA还承担着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的作用。仅以篮球领域为例,30年来,中国篮球界已经近乎把NBA捧上了神坛,完全丧失了对于历史文化和民族个性的思考,只知道一味照搬美国的做法:
【多数人采用NBA为基准,来衡量中国篮球发展中的一切现象。2015—2016赛季CBA联赛,浙江广厦队小将赵岩昊以精准的投篮一球成名,然而人们给他的外号却是“赵库里”。看似这一外号是球迷对赵岩昊的认可和喜欢,但更深层次的反应出的是国人对NBA以及NBA文化的认可度,视NBA为篮球领域的最高标准。中国男篮在2013年亚锦赛中败给了弱旅中华台北,使得当时国内舆论哗然并纷纷“建言献策”,但无非是如何学习NBA,提高国内联赛质量,改革联赛体制,反观却少有人能够提及如何基于本国历史文化和民族个性,建设一个真正适合中国的篮球发展模式。凡是讨论CBA或中国篮球如何发展的问题,最终多半都还是会出现如何借鉴NBA的老生常谈。……自1995年CBA联赛诞生以来,走的一直就是学习、模仿、照搬NBA的模式,CBA联赛几乎就是中国版的NBA。“主客场制、全明星赛、三分大赛、扣篮大赛、选秀制度”这些皆是从NBA上依葫芦画瓢移植到CBA上的,未曾考虑历史民族文化,也不思考CBA联赛质量现状。这种移植只是“形式上模仿,质量上降级”,并不能够满足国内篮球爱好者的需求。
散易梅,基于历史特殊论视角下的NBA文化入侵现象研究,《体育大视野》2017年第15期】
而且,NBA所带来的这种文化渗透并不仅仅限于篮球领域,而是将其附带的一整套社会体制与价值观植根到了部分年轻人的骨髓里,把美国视作了实现梦想的天堂: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主要用于遏制中国。美国企图通过“输出民主”达到颠覆中国政权的险恶用心由来已久。通过宣传NBA球星生活、球迷互动,输出美国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使中国球迷“无意识”地认同和接受美国文化,对中国的文化及价值观产生怀疑和动摇。……例如,中国篮球运动员把“登陆美职篮”当成了最高梦想。同时,在不断地重复“选秀”的过程中,强化了一个重要的理念,即在年轻人心目中,美国就是实现梦想的天堂。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要想成功,就只能去美国,这是唯一的出路。这一方面会导致年轻篮球运动员对中国和中华文化认同的弱化;另一方面,随着美国文化扩张和渗透,对中国的文化安全造成了极大冲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会逐步渗透到少数年轻人( 包括年轻球员) 的骨髓里,甚至被少数人作为价值追求、人生目标和信条。在崇拜美国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同时,容易使年轻人丧失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发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错位。
舒盛芳, 王米娜,美国体育文化霸权形成的现实基础及对我国的冲击,《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
如果有的朋友觉得笔者是危言耸听的话,那么可以回忆一下两个多月之前某些NBA粉丝在那场风波当中的表现。其实,单单是大卫·斯特恩死后一些人过度反应,而毫不在乎其刚刚进行过一场支持反共反华的表演,就足以说明很多问题了。
三
这并不是说,要断绝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而是说,在文化交流当中必须坚持对等原则:一方面,要对外国特别是西方的文化产品加以甄别,警惕其以“文化交流”为名进行的文化侵略与和平演变。另一方面,要求西方必须对中国文化产品打开大门,像中国的央视和腾讯要转播NBA,那么美国也必须有同等影响力的主流媒体以同样的规模转播中国的乒乓球比赛。像当年答应大卫·斯特恩转播NBA,却不要求美国方面转播中国体育比赛的事,个人认为不应该再干了。
有的朋友可能会说,篮球比赛比乒乓球比赛重要。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像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在体育等文化舆论领域对美国是带有明显的话语权优势的,因此当时庄则栋等中国乒乓球明星的影响力就比NBA篮球明星大得多。像前不久的《外交风云》当中,就或多或少地展示了乒乓外交时美国对于乒乓球等中国体育的崇拜。甚至美国自己拍的以“只要信奉西方普世价值,哪怕是傻子也可以取得成功”的超级“政治正确”大片《阿甘正传》中也不得不承认,在那个年代里美国人是以学习打乒乓球作为荣誉的。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十八大以来中国的舆论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好转。像这几天某些媒体与精英为NBA前总裁之死过度反应的做法,就引发了不少爱国网友的反感。不少人还表示,“这标志着NBA在中国的时代该结束了”。但不管怎么说,某些媒体与精英的表现足以证明,解决这个问题还远非一朝一夕之功。
最后笔者想说的是,希望大卫·斯特恩的死可以作为美国单方面向中国进行文化渗透的时代结束的标志。在未来同西方的文化交流中,中国应该要以我为主,注重文化产品所附带的话语权,不再对NBA等西方兜售的文化产品顶礼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