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猪企涨超3400亿,这是怎样的猪周期?_风闻
节点财经-节点财经官方账号-专注上市公司价值发掘,聚焦头部公司增长节点2020-01-06 13:14
作者 | Fish
2019年猪价的问题被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有猪的上市公司股价也水涨船高。
受到非洲猪瘟的影响,以及地方环保限养 “一刀切”的问题,国内生猪出栏率下降,猪价暴涨。由此借超级猪周期之势,2019年29只猪肉概念股总市值累计涨超3400多亿,有的上市公司创始人家族身价暴增,甚至超过了一些房地产大佬——在11月出炉的2019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上,牧原股份秦英林家族以1173.8亿元的财富高居排行榜第9占据河南首富,反超王健林等多位房地产大佬。
Choice金融终端数据显示,2019年前三季度,29家上市猪企中,22家净利同比增长,仅有2家亏损。与之相对,2018年有14家净利同比下滑,4家陷入亏损。
为了刺激养猪,养猪政策又迎来松绑期,更加激励多家上市猪企积极扩张。前不久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就公开表示,新希望将再投90亿建9个大型的养猪场,用“新好养猪模式”,要再养680万头猪。新希望曾发公告,早在今年初,根据外部形势变化,公司就开始加大了仔猪投放力度。同时,有其他主营业务是房地产的企业也要砸上百亿养猪。
有专家分析,积极扩张,几乎成为众多生猪养殖企业的规定动作。“但它们养猪也会面临一个非常大的难题,就是看谁能拿地。”艾格产业投资合伙人刘晓东在接受媒体采访中指出。
正迎超级猪周期
节点财经在农业农村部官网查到,截至12月24日,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为43.53元/公斤。这一价格较8月中旬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26.69元/公斤,上涨超过15元/公斤。随着猪肉价格不断攀上新高,多家上市公司的生猪养殖板块业务盈利水平有较大提升。这一点从几家龙头企业发布的成绩就能窥探一二。
目前国内最大的养猪企业温氏股份(300498.SZ),2019年上半年整体盈利不错,实现营收304.3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0.2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13.8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0.76%,商品肉猪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5.32%,但上半年温氏的养猪业务仍处于小幅亏损。2019年三季度净利润61亿元,同比上年增长约110%。目前温氏市值达1838亿(1月5日数据)。
虽然比温氏早一年的上市的牧原股份(002714.SZ)在出栏量、营收规模、市场占有率方面不及前者,但从近期的财报中却看到了两方的较量。牧原股份2019年半年度报告显示,实现营业收入71.60亿元,较上年同期的55.13亿元增长29.87%,净利润为-1.56亿元。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牧原股份净利润是亏损状态,但到三季度时合计净赚13.87亿元,也就是说单单三季度牧原就已经盈利15.43亿元。同时,到12月29日,牧原股份的股价从年初的23元,一路涨到83元多,温氏股份的股价从20多元涨到33.08元,牧原股份市值最高达到了2240亿元超过了温氏股份。
2007年就上市的正邦科技(002157.SZ),,2019年前三季度盈利3516.58 万元,同期归属于上市公司比上年同期增长27.97%–56.40%。正邦科技的股价自2018年10月行情启动以来上涨315.6%,市值一度超过600亿元。截至目前,正邦科技市值约400亿元,对应2018年扣非净利润市盈率高达约180倍。
除了这几家曾经头部猪企实现了上涨,新希望(000876.SZ)2019年整体营收也不断提升,再加上在饲料、乳业、养殖加工等领域的布局,实现了逆势增长。上半年,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5亿元–14.5亿元,与上年同期的8.46亿元净利润比较,增长60%-71%;基本每股收益0.33元–0.35元,比上年同期的0.20元每股收益比较,增长60%-71%。目前新希望市值约861亿(1月5日数据)。
图片来源:农村农业部、国金证券研究所
为什么半年的时间,这些上市公司业绩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有业内人士认为,在过去的周期中,猪肉缺口主要是繁养母猪。在本轮超级猪周期下,官方提供了一些便利的手续以及财政上的支持,且上市企业自身资金优势明显,开始对能繁母猪上加大控制,将能繁母猪存栏量作为行业核心的产能指标。在非瘟未稳定,猪价较为乐观情况下,这段时间可能是养猪版块盈利景气度最高的时段。天风证券曾公开表示,未来2~3年,将是养猪板块的盈利景气周期叠加头部上市企业出栏的快速扩张期,是一波长期的量利齐升行情。
但是,与例如鸡肉概念股全线大幅上涨不同,在猪肉概念股中,大型猪企实现营收净利润增长幅度较大,而中小型猪企业绩并不亮眼。
重金养猪造富
招商银行研究院在近日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显示,我国规模化生猪养殖仅约占整体供给的一半,而集团化的生猪养殖(万头以上规模养殖场)占比仅13%。从头部企业来看,最大的温氏股份市占率仅3.2%,我国集中度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
这就意味着,在红利期中,谁能此时抢先扩大产能,谁便能抓住更大的机遇。就如农学家冯永辉所说,“未来凡是有猪的上市公司,盈利会非常可观,不过这也取决于其出栏头数能达到多少”。
有业内人曾经梳理,仅从2019年11月到至今不少于 家上市公司发布公告称正在积极扩大生猪养殖网络,披露的投资总额 280亿元,披露的生猪年出栏数量增量超过了1000 万头/年。
图片来源:国金证券研究所
除了新希望在积极扩建,2019年11月22日,唐人神公告,拟于河南卢氏县投建年出栏100万头生猪绿色养殖全产业链项目,总投资规模约22.6亿元。康达尔则在华南重点布局,一个月内在广东、广西、海南三个地区共投资 85 亿元建设年出栏 290 万头生猪养殖项目。
猪企老大温氏股份和老二牧原股份布局也颇有看点。温氏股份开始打入牧原股份的老窝,去年11月27日发布公告称,全资子公司温氏产投拟以3.5 亿元购买新大牧业 41.22% 的股份,同时对新大牧业增资人民币4.6 亿元,共获得其 61.86% 的股权。这意味着,通过上述交易,温氏股份将实现生猪养殖产业在牧原股份老家河南布局的零突破。
而牧原股份的投资计划更也堪称大手笔。在2019年11月初,牧原股份公告,拟与华能信托共同投资设立南阳牧华、山东牧华,其中牧原股份出资 37 亿元。12 月初,牧原股份又宣布在河北、山东、江苏、湖北、河南和安徽等 5 个省成立 14 家畜禽养殖及销售全资的子公司,每家子公司投资金额均为 1000 万元。12 月中旬,牧原股份又与3家投资、基金企业设立合资公司,投资金额分别最高不超过 25 亿元、8.56 亿元和 3.5 亿元。
有媒体报道称,按照目前生猪市场价格测算,养殖户头均盈利已接近创历史新高的1500元。这就相当于谁养的猪多谁就能赚更多。但是,不同的产业链布局、产能、抗风险能力、包括资金链,更决定哪家企业赢面更大。
同时,猪产业链上分为饲料、养殖、屠宰和肉制品加工销售。在这条产业链上,越往后端的环节价值越大,越往前周期波动越大,回报率平平。这一点在温氏股份、牧原股份的毛利中就能看出。纵然股票涨的风生水起,2019年上半年两家的毛利也只有6.7%和4.34%。
警惕周期穿越
生猪行情旺盛,上市猪企摩拳擦掌,但跑马圈地的同时,也要具备足够资金的运转能力。
资料来源:公司年报,招商银行研究院
温氏股份在负债方面, 短期借款达17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20.21亿元,长期借款18.39亿元,应付债券29.85亿元,负债合计199.2亿元。2019上半年,温氏股份资产负债率34.63%,以此说明有充分的融资能力。同时,从分红情况看,温氏股份有大额分红,连续三年含税分红合计112.7亿,报告期内年中中期分红15.93亿。
尽管新希望去年被曝出负债率一直居高不下,达到66%以上。但据公开资料,在资金要素方面,新希望是拥有全球范围内多家金融机构合计超过490亿元的综合授信额度,目前用信比例约为25%。尽管今年国内资金形势日趋收紧,但公司全年平均融资成本仍然控制在3.99%以下,在行业内拥有绝对的竞争力。
除了温氏股份外,其他大型猪企的负债率均超过了50%,偿债压力并不小,继续发力养猪业务的负担会更重。例如去年上半年牧原股份资产负债率为57.01%,整体负债合计达178.42亿元,其中流动负债为151.1亿元大于流动资产金额。同时,2018年11月,牧原股份公布的50亿定增计划中,拟募集15亿资金用以偿还债务。正邦科技资产负债率为67.48%,较上年末降低0.54个百分点, 2019年半年度亏损2.5亿-2.8亿;天邦股份资产负债率为66.64%,2019年第一季度负债合计41.14亿元。
据节点财经了解,当前主要的生猪养殖企业负债率水平整体处于30%-70%区间,2018年行业资产负债率算术平均约52%(选取五家代表公司)。那么总结起来,在行业龙头企业中,温氏股份和新希望不管是在资金储备还是多头布局和产业链布局上,都具备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和稳健的拓展实力。然而猪企“四大天王”格局已然松动,牧原股份、正邦科技、天邦股份由于单一业务结构和高负债率则需要负重前行。甚至说,在高负债率情况下,这些企业资金投入之后,他们的现金流有受到影响的可能,后续的出栏规划会打折扣。
养猪企业最怕的就是各种黑天鹅和各种限制。有分析师认为,“非瘟是一颗试金石,用最残忍而直接的方式宣判猪场和企业的命运,优胜劣汰立竿见影。原本漫长的优胜劣汰被浓缩在短短数月之间,行业巨变之快甚至来不及犹豫就已成定局。”的确,现在养猪的利润和风险几乎成正比,普通中小企业因为猪瘟和资金链的问题,即使靠政府的补助也难以重新飞起来。而上市公司资金雄厚、综合抗风险性高,加之国家增加防疫能力和补贴和税收的支持,能够快速抢占普通中小企业的市场份额。此周期,无疑给第一梯队的上市猪企史无前例的利好机会和政策红利。
当然,养猪从产能投建到出栏一般需1-2年时间,如果上市公司一味扩建,产能规划与猪周期不匹配,项目回收期也会被拉长。甚至,导致经营性现金流恶化将很难覆盖固定投资所需资金。因此,对未来行业周期的有效预判以及审慎的资本开支规划,也是猪企在穿越周期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