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演技剧本之外,《庆余年》凭什么能火?说起来你可能不信_风闻
手游矩阵-手游矩阵官方账号-聚焦游戏大千世界,不仅限于手游领域2020-01-06 01:16
最近,由猫腻原著改编的同名网剧《庆余年》大火。除了该剧的演员阵容从年轻明星到老戏骨带来的话题,还有相比前几部男频网文IP改编剧“更还原、更吸引路人观众 ”的内容,以及视频平台VIP收费后还额外收费、盗版资源泄露全集等事件——众多内外因素聚集在一起,将这部网剧推上2019年末的流量之巅。
《庆余年》百指峰值破110万,超过《延禧攻略》和《亲爱的热爱的》
只不过在众多热议话题背后,我们其实还能从其它不同角度来看待《庆余年》的成功因素:比如上面部门乐于看到的“文化IP出海”、资本市场终于盼到的“男频剧翻身”、小资文青喜爱的“探讨现实情怀与人文追求”等等。这些来自不同领域的评论标签,就不难发现《庆余年》的出现正好实现了一些人群的迫切期盼——这里面既有广大消费群众,也有各家投资者乃至整个泛娱乐产业链。
也就是说,《庆余年》的成功不仅有作品自身的努力,也恰逢其势踏上了当前市场的历史进程。
| 首先,是绕不开的猫腻和阅文集团往事
2013年,对于中国网文圈发生了一起重大事件:起点中文网创始人吴文辉团队集体出走,并带走一大批编辑和作者,并在腾讯支持下创立创世中文网,隶属腾讯文学。随吴文辉一起出走的作者中,最大牌的莫过于《庆余年》作者猫腻。
2014年,腾讯50亿整体收购盛大文学,随后整合腾讯文学和盛大文学,成立阅文集团,吴文辉任集团CEO。同年,猫腻新作《择天记》举行首发仪式,腾讯互娱宣布将斥资5000万为《择天记》打造动漫影视娱乐周边生态圈。
用“从龙之功”来形容猫腻与阅文之间关系再合适不过,也正是因为如此,猫腻的多部作品被阅文集团乃至腾讯给予了最厚实的资源力推。从《择天记》到《将夜》再到《庆余年》,这几部IP改编剧的阵容无不是流量明星开路、老戏骨压阵。可以说猫腻作品的人气虽属顶级,但比其更热的作品并不在少数,能够成为“网文界改编一哥”离不开阅文与腾讯的投桃报李。
如果大家对《择天记》还以印象的话,不难回想起这部剧当初被吐槽为“唯一优点就是鹿晗的颜值”。而就是在这种口碑滑铁卢的情况下,猫腻的IP改编剧还一个接一个出——《将夜》口碑热度皆不错,《庆余年》终于迎来大爆。
套一句修仙网文的经典台词就是:“这么多天材地宝砸下来,就算是头猪我也能让他吃成陆地神仙!”更何况猫腻的人气和作品水准本就属于顶级,就算《庆余年》改编不成功,后面还有杨超越出演的《将夜2》。
因此,《庆余年》的成功是阅文和腾讯多年来坚持力推猫腻IP的一个必然趋势。此外还有一个比较隐藏的线索是,猫腻的几部热门作品中,《庆余年》、《间客》以及新作《大道朝天》都处于同一宇宙,而《将夜》也与这个宇宙有着疑似关联(虽然作者亲口否认)。从IP宇宙在当今文娱市场的商业价值来看,腾讯在未来说不定会继续挖掘猫腻作品的IP商业化,尝试布局更长线的泛娱乐生态。毕竟在腾讯手握大量IP的前提下,捧哪个IP既看成绩也看情分,相信猫腻笔下的这些作品在未来还会获得很多改编机会。
| 然后,来看看学术界眼中的网络小说
近年来,随着网络小说的整体水准不断提升,受众群体也在不断扩大,甚至连海外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对学术界的部分学者和学生而言,对网络小说这种非传统文学载体抱以积极的态度研究,是具有很大正面意义的。
比如北京大学网络文学研究论坛,就是在师生们的组织下,对各大热门网络小说进行研究分析,每年发布的《网络文学年选》以及一直在编撰的《中国网络文学发展史》,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此外中国作家协会主管的中国作家网,“网络文学”栏目也在首页推荐中,来自于《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文学批评》、《文汇报》、《文艺报》等主流刊物评论文章都能在上面看到。
剧集热播期间,各家主流媒体纷纷给《庆余年》好评
虽然绝大部分人气作者都自谦表示“自己的作品还达不到文学的高度,当不起网络文学这个名号”,但通过学术界和主流媒体的评论态度,不难看出“网络小说”早已被视为中国文学的一部分。
但在数量繁多网络小说作品里,能挑出来接受学术界认真夸一夸的并不多,这主要还是因为网络小说的特定载体形式所限。毕竟文学精品总是花长时间精细打磨、反复推敲,而网文作者们每日数千甚至上万字的书写量,注定很难再兼顾到文笔的美与内涵。猫腻作为圈内公认的“文青”,其创作立意和文字功底属于少数能被精英知识分子接受认可的作者之一。
一般来说,优秀的网络小说需要“文笔+设定+剧情”全面出彩,再加上能获得大部分读者认同的作品价值观,那么就具备了经得起时间考验、成为经典作品的潜力。至少在中国作家网收录的各家评论中,猫腻的作品经常被称赞“宏大社会政治中坚持对个体权力和价值的保护”,比如《庆余年》对“活下来与怎么活”的思辨,《将夜》中对“自由、爱情、世界”的不同角度拷问。
当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猫腻作品在部分读者眼中也有着很重的“小布尔乔亚式无病呻吟”,加上2017年在微博发出不当言论后,人气和形象也受到了很大影响。但对于非资深网文读者和不了解猫腻的更多数人而言, 其作品阅读门槛不高又 紧抓人文情怀,在年轻学生、知识分子中有着天然的亲和力,自然更容易获得学术界的正面评价(只论作品不论作者的话) 。
所以在作协各种奖项、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背书下,《庆余年》隐隐有着比其它网文IP改编剧更好的舆论优势,这也对很多 本来不感冒网文IP的观众起到一定作用。
| 最后, 《庆余年》 赢得“男频翻身”一战要感谢前辈踩雷
在网络小说界,最大的分类莫过于男性频道和女性频道,这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两大性别群体对不同作品的不同需求。而网文改编影视一直以来是女频的天下,热门男频小说则几乎是出一部剧就被骂一部,偶有还不错的剧也很难吸引非粉丝观众入坑。
《庆余年》则在这种大背景下,成功实现了“大火”、“出圈”、“吸引新粉丝入坑”等多个成就,所以被称为“男频翻身”并不为过,甚至《庆余年》的改编创作模式有可能成为后续同类作品的重要参考对象。
需要正视的是,《庆余年》的成功建立原作内容、制作团队、演员班底等多个方面,与大部分热门男频小说改编影视都有很大差异。以原作来说,《庆余年》小说在十多年前的主打卖点是权谋、谍战、出彩配角以及思想碰撞,既有优秀的暗线伏笔,也有精彩的文戏武戏。但最重要的是,相比其它热门男频小说的玄幻修仙,《庆余年》绝大部分的武戏处于“低武位面”,没有大量的视觉奇观。这对于小说而言,的确缺少了一些吸引男性读者的元素,但对于影视改编而言,则是当前产业阶段恰到好处的尺度——“高武位面”特效难做啊。
高武位面的打斗戏,一旦特效经费不足,就是一波劝退潮
原作设定就帮忙省去大量特效经费的《庆余年》,将重点放在了邀请大牌演员和文戏打磨上,这才让“还原原作精髓”有了根基。资本市场如果想复制《庆余年》的成功,自然会在今后优先考虑类似的IP,并且还可能更进一步分析“女粉占比”、“入坑门槛”、“感情戏水平”、“配角人设出彩度”等多方面因素。
所以,《庆余年》改编剧的成功除了阅文集团的力推、知识分子与普通读者对内容认同之外,更是影视行业多年来在男频小说改编不那么成功的基础上,不断积累的经验、技术与人才等宝贵资源,最终在合适的制作团队手上,用合适的IP,打造出合适的改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