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无小事,派出所有“故事”_风闻
娱乐硬糖-娱乐硬糖官方账号-2020-01-07 13:33
作者|谢明宏
编辑|李春晖
未来的电视将是“有纪实者生,无纪实者死”, 这是著名电视人陈虻二十年多前的预言。近年越来越受欢迎的纪实节目,无疑印证了该观点的前瞻性。
从聚焦医疗现场的《急诊室故事》《人间世》《生门》《生命缘》《因为是医生》, 到拍摄公共空间人与事的《此时此刻》《纪录片编辑室·72小时》, 再到东方卫视于2017和2018连续两年推出的《巡逻现场实录》,纪实美学的复归让人欣喜。
其实,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真人真事真景,到80年代的局部象征隐喻“光影法”,再到90年代的“真实再现”,真实感一直是国产纪录片吸引观众的灵药。只是随着影视产业的蓬勃发展,纪录片发展面临诸多新困境。大众的审美和情绪发生了转向,纪录片要赢得年轻受众必须出新招。
他们对过去的传统纪录片毫无概念,却对各种时尚媒介接受程度颇高。如何突破警务题材的固有语态,埋下创新的种子?《派出所的故事2019》选择将“试验场”放到深受年轻人热爱的B站。
这档由上海市公安局和上海广播电视台携手合作,东方卫视和哔哩哔哩联合出品的12集全景式警务纪录片,上线后的“火爆”似乎有点让人出乎意料。
三集播出完毕,播放量超800万,互动弹幕总数10万,站内评分9.8分。在东方卫视,连续三期收视率稳居同时段第一,让《派出所的故事2019》电视网络“两开花”。在被网友誉为口碑风向标的豆瓣,节目同样好评不断,以9.3的高分夺得国产节目新年开分第一。
而在微博,**#派出所欠我一个男朋友#的话题更是让网友秒变“柠檬精”。**在肖战带领下大家一起磕纪录片的景象,恍如应援现场。
用追爆款剧的劲头刷纪录片,究竟是年轻人爱好老龄化,还是纪录片受众越来越年轻了?我们得回到警务现场“破案”。
创新升级,初心不改
作为《巡逻现场实录2018》的升级版,《大城无小事——派出所的故事2019》继续通过全程跟拍方式,以派出所这一基层执法单位为重点,通过执法记录仪、当事人口述、现场视频等多种手段,直观反映民警办案过程,展现上海的精细化城市管理。
节目于2019年12月19日起每周四21:30登陆东方卫视,次日凌晨哔哩哔哩全网独播。追了三期的硬糖君发现,《派出所的故事》在继承上一季优点的同时没有止步,继续向着警务纪录片的创新之路前进。
表面上,警察蜀黍追捕落跑天鹅、居民楼惊现血手印、老大爷证明他爹是他爹等警务事件纷繁复杂,缺乏内在联系。但如果将它们分门别类,就会发现在内容层面上:《派出所的故事》比前作的案例更加典型、更有标杆作用、更具示范效应。
家庭纠纷、经济矛盾、日常琐事、民事调解、刑事执法,几乎覆盖了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家庭纠纷有男孩离家出走、少女和父母沟通不畅;经济矛盾有诈骗电话举报、两女子生意受损连续3天报警;日常琐事有帮助老阿姨清除马蜂窝、拆除摇摇欲坠的空调外机、驱赶黑天鹅;
民事调解有病患强占医院床位、烈性犬伤人定性赔偿、整治群租房;刑事执法有跨越上海的“猫鼠游戏”、乔装外卖小哥智擒嫌疑人。
五大矛盾,一种解决,让警民关系愈走愈亲。就连失恋了,也可以找警察叔叔哇哇爆哭,对方秒变“情感调解员”。
视角强化后,《派出所的故事》呈现的全方位警务模式更立体更透明也更高效。不仅有日常巡查工作,也有综合指挥室的科学调度。
在第二集《千钧一发》中,正是指挥室和前线民警的共同努力,才在最短的时间内定位了有轻生想法的男子。
细节呈现上,《派出所的故事》用更温情的方式去引发观众共鸣。蔡金根对当事人失去母亲的切肤之痛感同身受、陈浩和洪旻桦把家人送到伤者身边才放心离开、马晓亮和周世奇劝诫了少女父母的教育方式。在情感本位上,这时的民警们是子女是父母更是俗子凡夫,警民之间的心理隔阂被消除。
而《巡逻现场实录》中的“法治小课堂”也进化成了《派出所的故事》中的“平安小课堂”,普法教育的创新表达更加潜移默化。用真实说服,以故事感悟,有“人情味”的科普效能得到了最大化发挥。
节目视效音效的运用, 也使得原本沉闷的询问和处置现场变得活泼有趣。一些乌龙报警事件、报警人的无理取闹等, 都变成了民警细致耐心的有效佐证。每期结尾的彩蛋“上海特警877防身术”,实用性和操作度更强。
先锋理念,统领全国
伊文思曾说,“纪录片把现在的事记录下来,就成为将来的历史”。过去的纪录片更多关注历史、重要人物、动物等题材,而对于反映现实生活的关注并不够。
《巡逻现场实录2018》的出现,用一种新的方式和视角诠释了现实题材与纪录片的关系。它对全国警务类题材纪录片的统领性,在于从单纯的节目内容获取转向了承担相应的社会角色功能。
一方面用电视媒体特有的直观性,把晦涩难懂的法律知识融入生活的普通小事中;另一方面“深入生活”的创作方法,既是一种创作理念,也是一种创作态度。正是在节目的摄制过程中,记录了中国法治建设的点点滴滴。
应当说,《巡逻现场实录2018》作为国内首档全景式警务类纪录片,先后登陆卫视和央视,突破了警务题材的刻板形象。
《派出所的故事》的第三集《平安图鉴》中,肇事犬的离奇走失引起了民警的注意,方俊杰通过监控分析出了狗主人精心设计的藏狗路线。而此时疑问接踵而至,烈性犬如何办理养狗证,中间有没有违规行为?
事件走向的不确定性,考验着节目组的预判能力和拍摄功底。随着后续的调查与跟拍,烈性犬伤人案不仅正确定性完成调解,还触发了上海市公安局针对该事件的新闻发布会,建立办理犬证“二次过滤”的回访机制,源头上消弭家养烈性犬隐患。
这些内容如果没有节目明确而真实的表达设置,是很难在纪实中实现的,一不留神就会陷入生活琐事的流程中。而多视角的纪录手段,保证了细节捕捉。无人机、警用直升机、4G执法记录仪、卫星巡逻车等设备的协同,基本做到了可视化立体还原警务现场。
无论是纪录理念还是纪录手段,从《巡逻现场实录》到《派出所的故事》完整地呈现了对“现实主义风格”的坚守。民警们既有对专业和理性的坚持,也有对生活和良善的守护。唐文忠叮嘱守菜老夫妇“财产重要,生命更重要”;吴寅屹劝慰轻生女子“哲学家说过人的生命是无价的”;周世奇教育少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它们在开拓类型题材的同时,还能坚守纪实性殊为不易。在当下国产节目扎堆娱乐性真人秀的创作境况中,俨然一股清流。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素人纪实节目的可行性,纪实节目模式多样化不仅是可能,更是必须。
大城小事,以微见著
形式创新,最终是为了服务内容价值。《派出所的故事》用事件构建空间场景,以复调主题式的方式结构事件, 深化创新了纪录片的叙事风格。
首先,节目弱化了宏大叙事,着墨个性叙事和个体命运。纵观节目, 民警的内视角叙事,是从对象内部体现客观真实的;而外视角则展现出警事件处置过程及结果的流程。内外视角的结合, 构建了纪录风格的真实感。
个性化叙事需要个性化的语言,如此才能还原事件并使民警形象接地气。在《风雨护城》中,处理完警情的周世奇回拨未接来电,向妈妈解释了没接电话的原因。搭档马晓亮调侃:“晚点采访一下你妈妈,问问她育儿经。为什么可以培养出这么优秀的孩子?”短短的对话看似闲笔,却是警察内心铁汉柔情的绝佳体现。
其次,节目强化了故事要素,在真实中构建警察形象。出警过程既有对于犯罪嫌疑人的打击和震慑, 也有对困扰百姓生活的各种问题的安抚化解。作为执法利器时雷霆万钧,化作沟通桥梁时和风细雨。在法律的刚性与执法的柔性之间,民警努力寻找二者的微妙平衡。
韩琦对强占医院病床的阿姨“晓之以理,动之以法”,不见效果后只好严正警告并采取强制措施;负责失物招领的黄惠萌,巧妙地利用加微信的方法联系到了失主,尽显90后的创新活力;吴荣和张沛吉对阿姨进行回访,对方感动地说:“我有事情还会找你们的”。
第三,节目进行了主流叙事与复调叙事的新尝试。每期节目由3—5个小故事构成,呈现出单个事件的复杂性。而同一主题下内核的彼此关联, 又形成了复调主题式建构。
比如《风雨护城》以台风利奇马为线索,串联了民警风雨无阻的几十个小时。这期节目的线索一分为三,在沿江沿海区民警们着力保障市民的生命安全,劝走守菜夫妇;在市区则应对灾害性天气带来的突发情况,处理起火花的电线、拆除空调外机、驱赶天鹅;台风天的突发警情也牵动民警心绪,寻找走失小孩、安抚失恋青年。
这6个案例彼此独立,但因为发生在台风期间产生了情感上的互文。每一段警情的戏剧张力,都在下一段故事的讲述中被重复、模仿、唤醒、积累。观众不再是单向传播的接受者,而是情感上整个事件发生和解决过程的参与者。
娱乐至上的洪流中,不能忘记“真实”也很迷人。《派出所的故事》是东方卫视继《急诊室故事》《人间世》等高口碑纪实节目后的力作。既体现了电视纪录片在新媒体时代的补位意识,也为传统媒体面对新媒体竞争探索了一条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