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读:文一《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_风闻
问道楚飞-2020-01-08 08:15
一、工业革命是一个胚胎发育过程 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的开启和成功,完全遵循了工业革命的一般过程。按照文一老师的定义,工业革命是一个胚胎发育过程,可分为激活期,起飞期,完成期。第一个阶段的完成期又构成了下一次工业革命的激活期,如此反复升级下去。当然,每一阶段的升级,都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市场的开拓和相关基础设施的升级。无论英国还是美国工业革命的成功,都是如此! 英美在奉行自由贸易的政策之前,都经历了长达百年的贸易保护主义或者重商主义,例如英国的《航海条例》而且都是经过对外扩张和殖民掠夺,才占有了广阔的市场和原料产地,才能为即将到了的巨大生产能力提供消化的地方。供给不能制造需求,需求是供给的最大推力。 具体展开来说,首先经历一段或长或短的原始工业化时期,这一时期分布在广大乡村的家庭手工作坊的繁荣发展,伴随国内外市场的逐渐形成和扩大,逐渐发育成大型的手工工厂,进而再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大,对工场技术的升级和运用有利可图,逐渐过渡到规模化的机器大工厂生产,从而引爆工业革命。 文一老师告诉提醒我们,我们潜意识认为的市场应该是自然存在的,而实质上市场是个昂贵的公共品! 这让我想到陈平老师所讲的一般斯密定理:分工提高效率,而市场规模决定分工。谁来决定市场规模呢?从英美等大国兴衰的历史来看,市场的大小和规模是由国家的能力决定的!而国家能力的强弱就决定了市场的大小!小市场支撑小企业,大市场支撑大企业! 国家能力又是如何定义呢?根据王绍光老师的意见,国家能力即国家可以使自己的意志化为政策和行动的能力!国家能力的基础性能力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一是强制能力即保卫自己捍卫自己安全利益的能力,简单来讲就是军事执行力;二是汲取能力即对社会财富力量的集中能力,简单说就是财政征收能力;三是濡化能力即集中国民的意志,使得国民保持统一意识形态。
二、制度内生性 制度的优越与否,主要看其是否适应其自身的生产力,具体就是经济结构,各种经济要素的组合。 制度是内生的或者派生的,制度内生于经济结构的变化所引起的经济管理组织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各种经济要素所组成的经济结构随经济的发展而内生的边个要求。制度的采用也要看制度本身的收益和成本,只有当制度的收益大于付出的成本,该制度才能使合适的和优越的!这里可参考温铁军老师的成本转嫁论。 没有工业化基础的民主制是华而不实的空中楼阁!只有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撑得起昂贵的民主制度。而贫穷落后工业化失败,始终是社会协作失灵的产物。盲目在没有经济支撑的国家进行民主化改革,只能造成不幸的后果。参看印度和阿拉伯地区。 甚至反腐这件事情,想要打赢腐败,也得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组织能力。简单来说,治理腐败需要公安,司法,监察,监狱等各个部门的建立和良好运行,而这些都要大量的财政才能支撑。 综上所述,这正是印证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也对应了文一老师这本书的副标题,发展政治经济学批判。另外,我们需谨记过分强调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可能会陷入机械的决定轮;过度强调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可能导致重大失误。
三、“遗漏”的外部原因 本书读完的不足之处,感觉是少了对于外部的因素的归纳。当然有可能是作者有意忽略的。比如,英国的原始工业化时期,恰好荷兰从制造业向金融业转型,大量的资本进入英国,这些资本包括人力、技术在内。美国的原始工业化时期,英国也出现脱实向虚的金融化倾向,大量的英国资本进入美国。 另外一点启示,文一老师的生物学专业学习经历,对于其提出工业革命是胚胎发育过程这一论点,一定是跨学科融合的产物。因此,多关注跨学科领域的知识,对于我们是非常必要的! 总之,这是一本非常值得一看的书。读完此书必然会留给我们很多思考,并帮助我们打破一些原有观念的束缚,跳出原有的视界,走向新的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