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式回顾抗美援朝战争(146)篇外篇:龙应台与《我的祖国》以及上甘岭战役序章_风闻
泼墨梧桐-息壤元老级写手,连载《穿越新世纪风云》2020-01-08 07:55
关注微信公众号:虎丘讲古
关注微信公众号:雪菜肉丝面加蛋
篇外篇:如何看待龙应台与《我的祖国》这个篇外篇来自知乎,作者是我当年在SC论坛认识的资深军事爱好者,《观察者网》主编马前卒,前几天听到龙应台在港大演讲时观众唱起的《我的祖国》就想写点什么,然而,看到马督工珠玉在前,实在是想不出更好的词语了,转载过来,好文大家共同欣赏
作者:马前卒
来源:知乎————————————————————————————————————————
中小学的语文教科书,除了少数经常更替的政治性作品外,大多数在登上教科书之前已经广泛流传,非常符合“读者想法比作者还多”的前提,精细解析并不为过,正好借分析文章背景的机会,普及全面的文史知识。
大多数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的厌烦感并非来自作品本身,而是因为低水平的教师往往把深度文史教学变成寻章摘句。回到《一条大河》这首名作,50-70年代中国拍了几百部战争电影,与之相配的电影音乐怕是有上千首,其中能在21世纪广泛传唱的有多少?最多也就几十首吧。
《我的祖国》连电影主题旋律都不算(应为《英雄颂》),几十年后反而成为国家形象的代表,甚至在重大场合成为“准国歌”,我猜20多岁的乔羽肯定没有想到这等“待遇”。
这说明,“一条大河”真的不仅仅是田园风光,如同《二泉映月》不仅仅是阿炳的无锡见闻,值得好好解析一番。从文字来看,《我的祖国》是层层递进的结构: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这是实写景,江山壮美,土地富饶,人民生活悠游自在。
但【姑娘好像花儿一样,小伙儿心胸多宽广】,就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因为在展示青春活力之外,还有战天斗地、燃烧自己的豪情——【为了开辟新天地 ,唤醒了沉睡的高山 ,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
第二段和前一段歌词结合起来,潜台词就是“幸福不会从天降”,纵然土地肥沃矿产丰富,不付出艰苦的劳动,好生活依然是梦幻。
而【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 】,是对新社会的描述,几千年来被束缚的力量,在新时代必将创造人间奇迹。第三段【好山好水好地方,条条大路都宽敞,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 】说的是对外关系,但核心内容还是在前面的逻辑上再进一层——美好生活的保障不仅仅是勤劳,还有勇气和牺牲。
反过来说,只要我们勇于战斗,就算大路畅通,交游四海,也不怕敌人来侵犯。斯巴达将军说人墙胜于砖墙,这句话的意思可以概括在上面的歌词里。三段放到一起,从山水乡情到艰苦劳动,再到战斗牺牲,气氛上越来越严肃,最后一句把两种气氛结合起来:【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到处都有和平的阳光 】,关键词是“温暖”与“和平”——生活的温暖似乎很平常,但如果没有和平的阳光照射,温情暖心都无从谈起,这从侧面描写了现代国家的特征——国家的进步和平民生活之间有密切联系。
旧时代的农民不需要考虑向哪一家的皇帝纳税,只需要考虑要不要跟随李自成洪秀全,所以皇帝只能用军饷和封侯的诱惑来募集勇士。到了新中国,人民和国家之间休戚与共,愿意为保卫幸福的生活而战,这就是朝鲜战争的意义,更是朝鲜战争胜利的原因。
具体来说,龙应台只喜欢第一段的“小确幸”,对第二段的劳动奉献已经是避而不谈,至于第三段歌词号召人民勇敢地保卫自己的生活,战斗牺牲在所不惜,龙应台同学恐怕不止是回避,已经是恐惧乃至憎恨了,当然要竭力让整支歌曲的定位停在第一段:大河就是大河,稻花就是稻花。
必须承认,我前面的解析恐怕超出了乔羽当年的直接思考,也未必等于每个听众对这首歌曲的理解。但这里想分析的也不是歌曲的创作过程,而是为什么这样一首歌能流传全国,为什么最终在香港的报告厅里给龙应台一个“惊喜”。我当然要去分析歌曲与数亿听众的生活契合之处,而不仅仅是乔羽本人的创作过程。然后我发现,在这块一条条大河流淌的土地上,“我的祖国”不仅仅指土地本身,更是十几亿人梦想所系的地方,是他们梦想成真的时代,用一个词概括这个兼顾时间和空间的名词,就是“新中国”。
在这个国家,在这个时代,每一代人都能看到自己的生活天翻地覆,每个人的子孙都能看到父辈的梦想成为身边的现实。他们能看到自己的勤劳、勇敢换来了生活的希望,所以在听到这首歌的时候,会对其中未明言的某处内涵有所触动,进而向更多的人推荐、传唱,这就是龙应台心知肚明,却不敢触碰的“高层次”情怀。
上甘岭战役——序章
——————————————————————
上甘岭战役的历史与研究,无论是各种著作还是网上都是浩如烟海,这是志愿军在转入阵地战之后打的最漂亮的一仗,同时,黑白电影《上甘岭》在中国流传五十余年家喻户晓,里边的插曲《我的祖国》更是一代代中国人深深的记忆。至今,黑龙江省伊春市还有个地名叫做上甘岭区,永远纪念着六十余年前那场伟大而不朽的胜利。在2014年的冬天,决定开始写抗美援朝战争史的时候,龙鹰我就想到了上甘岭,两年多过去了,终于到了今天,丰富的资料给了我写作的便利,同样对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我们开始吧
——————————————————————
地理篇要讲述上甘岭战役的具体情况,首先要从地理开始。
五圣山位于朝鲜中部,平康东南约19公里,金化以北约5公里处,海拔1061.7米,南面山脚下,有五个高地酷似张开的五指,在上甘岭战役中双方殊死争夺的597.9和537.7高地就是其中的拇指和食指。五圣山西侧,便是斗流峰和西方山,三山如唇齿相依,形成了天然防线。如果斗流峰、西方山失守,五圣山就会陷入三面受敌的险境,要是五圣山失守,那斗流峰、西方山就会失去依托,整个中部战线便有全线崩溃的危险。西方山以西,则是宽达8公里的平康谷地,那里几乎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如同是群山环抱中的天然走廊,从汉城到元山的铁路、公路都横贯其间。完全可以这么说,五圣山、斗流峰和西方山一线,系战争与国家命运于一身,其重要性无可匹敌。
而上甘岭,则是五圣山最重要的前哨阵地,在我军的军史中,上甘岭战役围绕两个高地群进行作战,分别是597.9高地和537.7高地,两个高地和五圣山之间,有一个叫做上甘岭的,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庄,这就是我方命名的来源。597.9高地由东北和西北两条山梁组成,好象英文字母V,又像是个三角形,所以被美军形象地称之为三角形山,共分为十二个阵地,东北山梁上依次是2号、8号和1号阵地,2号阵地的左前方有个小山梁,上面就是整个高地的最前沿11号阵地;西北山梁上依次是6号、5号、4号和0号阵地;高地主峰则是3号阵地,主峰前面的突出部是9号阵地,9号阵地的右后方是10号阵地,左后方是7号阵地。
其中9号阵地是主峰的门户,位置非常重要,日后将成为双方殊死争夺的目标。防守此地的是志愿军第一三五团的九连和八连的一个排,为一个加强连的兵力。537.7高地(美方称狙击兵岭)是两个南北相对形同驼峰的山岭,南山被美军占领,北山则在志愿军手中,(应确切称之为537.7高地北山,本文简称为537.7高地,下同)上面有九个阵地,组成一个不规则的十字形,从西到东依次是9号、3号、4号、5号和6号阵地;由南到北依次是1号、2号、7号和8号阵地,其中8号阵地是最前沿的突出部。
整个北山高地由志愿军第一三五团一连防守。上甘岭战役之所以惨烈,正是由于在区区两个连级阵地上,双方都打出了师一级甚至军一级才能出现的上万伤亡,这在世界战争史上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有段对上甘岭战役的总结相当精妙:上甘岭战役用三个字来总结:其一是“大”,战役规模大,参战部队多,我军先后投入三个步兵师又一个步兵团,以及11个炮兵营共计4万余人的兵力,“联合国军”投入三个步兵师又一个空降团、一个补充师和若干独立部队,以及炮兵18个营,坦克2个营,飞机100余架,参加进攻兵力达7万人。这个规模是不折不扣的战役级别。上甘岭战役我军胜利后,”联合国军“再未敢向我军发动营规模以上进攻。
其二是“长”,长期坚守,长期作战,战役长达43天,惨烈程度超乎任何人的想象。其三则是“窄”,双方如此密集的兵力火力,只是为了争夺一个区区3.5平方公里的连级阵地,战役的烈度,双方兵力火力的消耗都是无法用言语描述的。可以负责任地说,上甘岭战役,是整个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是山地攻防作战的教科书式战例,任何一个强国,任何一支有基本素质的军队要研究山地作战,上甘岭战役是绕不过去的一个坎,是让任何敌人、任何对手都胆战心惊的,意志力的证明。
由于上甘岭的上述地理特点,我军和敌军都必然,也只能打成添油战术,双方都是陆续往里不断添加兵力火力,好像两个身材魁梧但反应迟缓的壮汉,你打我一拳,我也还你一拳,谁也不闪不避,双方鼻青脸肿,血流满地,但最后,倒下的是敌人,站立着的是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