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育儿博主把6岁女儿独自锁在家,遭全网炮轰,那些疯狂的育儿观坑了多少娃?_风闻
已注销用户-2020-01-09 18:54
前两天,微博坐拥百万粉丝的育儿大 V 因为一篇育儿心得的文章引发全网热议,登上热搜榜。
图片来源自粥悦悦微博主页
随着微博内容越传越广,被众多网友转发评论,底下回复骂声不止,目前原博已经被博主删除。
这里给大家概括一下微博大致内容:博主粥悦悦一家计划周末出去玩,但前提是三个孩子必须都要提前完成学习任务,谁没有完成,谁就要被留在家里。结果6岁大的老二没有写完作业,于是博主就把她一个人留在家里过夜,自己则和老公带着另外两个孩子去珠海长隆过周末。
图片来源自网络
女儿独留在家期间肚子饿了,只能自己用热水泡粉丝,说粉丝泡了很久都是生的,但粥悦悦只是在确认孩子饱了之后没有理会。
隔壁的邻居和阿姨都十分担心孩子一个人在家的情况,主动提出想去帮忙照顾一下孩子,但都被谢绝了…… 博主表示自己就是要让孩子从这次经历中吸取教训!
图片来源自网络
这位妈妈从“定目标、威胁、惩罚、增加条件、要求孩子承认错误”,一顿操作猛如虎。但对此,更多网友持批评态度:把一个仅仅 6 岁的小孩子独自留在家是件非常危险的事,家里有许多“危险品”,包括热水、电器等等,孩子一不小心就容易导致自己受伤,这些日常所需一旦离开了父母的视线就成了不可控因素。
孩子独自在家因而导致发生意外的新闻总是时有发生
而翻看微博才发现,这位妈妈的育儿心得一向“狠戾”,这也不是她第一次因为孩子的学习问题大发雷霆了。
之前她就曾在微博上分享过自己陪孩子写作业必备神器:戒尺+番茄钟,一言不合就拿起戒尺走进书房,还说自己打得非常理性,没有发泄情绪,只是严肃警告,认为自己的教育成果十分喜人。
图片来源自微博
说姐作为围观群众从中看到的,不是科学合理的育儿方式,更多是满满的育儿焦虑。在这位微博大V的心中,作业和学习的分量是远远超过孩子自身安全的分量的;学会听话、按时完成任务是万事之前的第一指标。
但用恐惧让孩子屈服,这根本就不是教育,而是一种人身控制,一种权威的压制,这样刻意的抛弃,会摧毁孩子的安全感和被爱感。
由此带来的育儿效果也值得怀疑。粥悦悦在微博里表示,自己“恐吓式”的教育模式让孩子在第二天顺利按要求完成了学习任务,杀鸡儆猴,还顺带教育了另外两个娃,是一箭三雕。但实际上,孩子只是恐惧于母亲的“严厉”和“抛弃”,因此短时间内不敢触碰雷区,遵守纪律以保平安,换不来真正的“理解”,并且这背后带来的心理伤害难以估计。
图片来源自网络
而这位网红大V只是现代家庭教育中焦虑父母的代表之一而已。那些被孩子作业“逼疯”的父母们,生起气了自己也控制不住。
前不久,一位上海爸爸因为孩子不写作业,深更半夜把孩子丢到了上海火车站去讨饭。
图片来源自网络
还有一位妈妈因为一直辅导孩子作业,但孩子总是前教后忘,气到崩溃,将孩子扔在了地铁站,气急败坏道:这女儿我不要了……
图片来源自网络
教育孩子是场旷日持久的战斗,难度大、战线长、个性化强,从来不易,家长偶尔情绪崩溃也在所难免,但这一切的前提就是不能走极端,那些过激的做法往往是以对孩子造成伤害为前提和代价的。
在很多国家,**儿童独处年龄限制是儿童保护法的一种具体实施形式。**比如美国儿童保护法的框架性立法为《联邦预防虐待儿童法案》,各州会添加具体的细节。
在不违反《联邦预防虐待儿童法案》的前提下,一些州设置了儿童独处年龄的硬性规定,低于某年龄的幼童独自在家构成虐童,是违法,严重会被剥夺监护权交由社工照顾。
譬如根据伊利诺伊州规定,致使14岁儿童长时间独处的,并无视这种独处可能对儿童造成生理或心理创伤的监护人,犯忽略儿童罪。
图片来源自 Google
而在中国,根据上个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第十六条条明确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使未满八周岁或者由于心理、生理原因需要特别照顾的未成年人处于无人看护状态。”
因此,从法律角度上来看,上文中的粥悦悦作为监护人让未成年的女儿脱离自己的保护之外,已经涉嫌违法。
作为一个拥有百万粉丝的微博大V,粥悦悦不可能不知道自己这番发言的影响力,事件发酵的时候,该微博的点赞数已经好几万,说明一部分人认同了这样的育儿理念。如果引发其他家长的争相效仿,又会有多少孩子被置于“孤立无缘”的境地,而事件的出发点,不过是因为没有按时完成作业……
图片来源自 Google
父母的情感反应,
与孩子的幸福感紧密相关
在这位妈妈的观念中,孩子要规矩听话,要事事达到家长的标准,如果做不到,那么就会被无情地“抛弃”和“孤立”,借由这种“排挤”和“恐惧”让你害怕犯错、不敢犯错、更不能犯错。
这样的严厉教育从来不是个例,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即昔日风靡一时的育儿大神,美国行为主义专家——John B. Watson。
他认为**“儿童完全是环境的产物”**,孩子可以培育成为父母希望他们成为的任何人。
“给我12个健全的婴儿,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出一个,训练成为我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或乞丐、窃贼,不用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与种族。”
哭声免疫法创始人约翰·华生
Watson 倡导的是一种严格的、专制的养育方式,并认定**“过多的母爱是危险的”**,因为这会让孩子对“现实世界”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并使他们倾向于依赖父母,而不是“自给自足”。
按照 Watson 的理论,**这种行为主义的机械模式下培育出来的孩子,将会是一个自主的、无所畏惧的、适应性强的、可以自主解决问题的人。**除非身体受到伤害,否则不会哭闹,只是专注于自己玩耍,并对任何地方或任何人都没有很大的依恋。
但我们试想一下,这样一个不会哭闹、不会犯错、顺从听话、没有过多情绪的孩子,听上去是不是有点令人害怕?
图片来源自 Google
提出“行为主义婴儿训练法”的 Waston 一度被认为是子女教育的权威专家,但实际上,他与自己的孩子并没有建立良好的关系。
他一生有过两次婚姻,分别拥有了两个孩子。这四个孩子都是在这种严格的、专制的养育方式下抚养长大的。
图片来源自网络
然而这种冷漠教育带来的后果就是,**他的大儿子一直流浪,在30多岁时自杀身亡。而他的女儿也多次企图自杀。**Watson 的外孙女表示,自己的母亲总是沉默寡言、脾气暴躁、经常酗酒。而她自己也是如此…..
Watson 的另一个儿子也没有逃离悲惨的命运,在他活着的时候,整天漫无目的、浑浑噩噩,缺乏人生的方向和目标,很年轻的时候便死于胃病。
育儿领域的许多人认为,这些问题的根源很可能就在于Watson 对待孩子的**“冷处理”**。
图片来源自 positive-parenting-ally
当然, Waston 的养育模式过于极端,造成的后果也十分恶劣,但可怕的是,这种育儿方法流传甚广,甚至于今天,还有人将这套养育模式引以为“圣旨”。
如今借助网络平台,一些经不起推敲的育儿观也在不断流传,面对教育和孩子,父母要做的是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势,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和磨合,不要盲目听信,更不要全盘接受,而是要始终相信,父母的情感反应与孩子的幸福感紧密相关。
图片来源自 Google
孤单了想要父母的陪伴;饿了想要温暖的食物;害怕了想要妈妈的安慰,只有给孩子情感上积极的回应,才能帮助孩子建立起对这个世界的信任感。
而当这些正当需求被父母强制剥夺的时候,他们可能会对这个世界和周围的关系产生一种不信任的感觉。很多人小时候可能都有和父母出门玩短暂走丢的经历,那一瞬间的恐慌和深刻的不安全感袭来的时候可能很久以来想起来都历历在目。
父母对于孩子而言,正是那一份不可或缺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如果这一方天地都不能全然信任,他们的内心会有多么不安呢?
图片来源自 Google
允许孩子犯错,
也尊重孩子权利的边界
在纪录片《人生七年》日本版中,节目花费了28年的时间追踪采访13个来自普通家庭的孩子,结果发现,在童年时期,这些孩子往往拥有着灿烂的梦想,但长大之后,每个人都成为了最普通的人,在普普通通的人潮里,过着普普通通的生活,拥抱着普普通通的烦恼。
是的,这个社会很残酷,竞争压力很大,但无论我们如何激进地规划,我们的孩子在很大程度上,最后都会走向平凡。
跟踪13个孩子的人生轨迹,
每隔7年采访一次,记录他们的人生
图片来源自豆瓣
当然,这并不是让我们消极对待教育或是放弃对孩子未来无限可能性的期许,而是告诉我们,要学会接受孩子的“平凡”。
因为我们都只是普通而平凡的人,所以孩子会在考试中出现失误、会偶尔当机解不出数学题、会粗心大意、词不达意…… 很多时候,允许孩子犯错,允许孩子的一点不完美,才能换来孩子更好、更健康的成长。
图片来源自网络
演员陶虹曾在节目里提到自己的一个育儿经历。
有一次她带着女儿准备出门,匆忙之中,女儿把一玻璃杯的牛奶撞翻摔碎在了地上,一地的奶渍让陶虹怒火中烧,她一时控制不住情绪,对着女儿大吼道:“你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女儿被吓得不敢说话,看到低着头害怕不已的女儿,陶虹意识到自己作为妈妈,不应该让孩子认为,犯错是不被允许的。
第二次再碰到这种情况时,陶虹没有发怒,而是走上前去抱住了女儿,轻声安慰说:“宝贝吓到了吧,没关系的,不怕不怕。”听到妈妈温柔的话语,女儿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图片来源自腾讯视频截图
即使是作为大人的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依旧会不可避免地犯下各种各样的小错误,我们同样也会为此手足无措,内心隐隐担忧,渴望他人的谅解和包容,这一点放在孩子身上,也是一样的。
图片来源自 Google
我们非常愿意相信,父母所有的爱,不论严厉还是温柔,其出发点都是为了让孩子变的更好。
但如果只有做好了作业,才能和爸爸妈妈一起出去玩;只有完成了双倍的学习任务,才能让爸爸开车回去接你;只有你听话努力,才能得到爸爸妈妈的和颜悦色。当这份爱“明码标价”,只有顺从、听话、服从才能换得。如果做不到,随之而来的就是批评、惩罚,以及变本加厉的高标准、高要求,这对孩子来说,真的是一件好事吗?
图片来源自腾讯视频截图
当父母的,总是想要给予孩子拥有的一切,也想要掌控孩子的一切。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格,孩子们最想要得到的,不过是爱、尊重、理解,以及肯定。
纪伯伦写过一首诗,名叫《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写道: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
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的孩子不仅仅是你的孩子,更不是你的“所有物”,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想到网络上流传的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需要考试,可是为什么,唯独父母不需要持证上岗。”**我们毫不怀疑父母对子女最本能且最无私的爱意,但这份爱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表达方式。请不要让你的爱,因为错误的育儿方式而变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请让我们相信,父母和孩子只有在彼此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回应中才能收获正确的成长,也只有在关爱中生长的孩子,才能更加健康、更加快乐!
Reference:
光明时评:把6岁孩子单独留在家,讲规则也不能走极端
在美能让孩子独自在家吗?驻纽约总领馆答疑
精英说:曾风靡美国的育儿法流传国内,试验婴儿身心备受摧残,也许你的孩子正在被坑害…
澎湃新闻:百万大V妈妈留6岁女儿独自在家,全家外出旅游:这是我的教育方式…
精读:网红育儿博主,自曝教育方式引众怒:不是生了孩子,就会做父母
作者: Cheryl,精英说90后作者,英国海归,用心写字。
精英说是全球精英、留学生的聚集地。每日发布海内外前沿资讯,这里有留学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国街头访问,全方位为你展现真实的海外生活。欢迎大家关注精英说(ID: elites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