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flag都倒,年年还立flag的我们多么感人!_风闻
观察者网用户_246054-2020-01-09 15:00
年末,大家都开始做总结。
有多少人忙着冲业绩,就有多少人感慨年初立下的flag都没达成。
很多人就停在了感慨、遗憾这一步,很少人会去思考,为什么自己达不成,为什么有些人永远都能“心想事成”?
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定****目标,行动,实现目标,是个需要科学执行的流程,不是什么天生自律,天生意志力强的问题。
如何才能“科学”和“正确"地达成?
把所有目标都落实在两个字上——习惯。
本文由LinkedIn原创,作者小狼女,媒体编辑,商业观察者,水瓶座,公众号狼性成长(id:canamychan)。
“体系”思维
厚积才会薄发
2008年,英国自行车队在我们的北京奥运会出尽风头,揽下60%的奖牌。
要知道,1908年-2008年间,英国车手在奥运会仅获得一枚金牌;自行车运动最大赛事“环法自行车赛”中,英国也从未得过奖牌。
什么让他们有了这样的改变?
这得归功于他们的教练Dave Brailsford——他上任以来做一件事,就是在队员所做的每一件事上,寻求一点进步,哪怕是极细微的进步。
“把骑自行车的整个环节分解,然后把分解出的每个部分改进!组合起来,你会发现整体显著提高。”
具体怎么操作,自行车爱好者有兴趣可以去看《掌控习惯》这本书的开篇,你会很受启发:他们每天做的事,是在建立一套对的训练体系。
他们成功的点,就在于体系思维。
什么是体系思维?
成功和不成功的人,本质差别不是目标对不对,不是决心大不大,是背后的体系存在差异。
想达成某个目标,就要有体系思维,去看看你实现目标的路径、运作项目的系统是否正确:
你想创业,你要关注的体系就是:产品创意的测评、培养人才的方案、营销活动的策划等。
你想体型体态好、上镜漂亮,你的体系就是:适合的运动训练、科学的饮食餐谱、作息习惯等。
最美好的结果姗姗来迟时,人们往往会在“厚积”阶段放弃,等不到“薄发”时刻。
人们容易高估某个决定性时刻的重要性,也容易低估每天进行微小改进的价值。
想培养好习惯
遵循最小阻力原则
在体系上每天进步一点,就会沉淀出好的习惯,好习惯直接决定你的flag能否达成,我们该如何培养好习惯体系?
逃离诱惑,构建志在成功的环境
很多人认为改变习惯在于内心驱动力,但其实能调控环境才是关键。
有个初级保健医生想改善医院员工的饮食习惯——少喝苏打水多喝水。
但她没有去劝说任何人,也没设置奖励,只做了一件事:只放苏打水的冰箱换成一半放水,另外在点餐台附近多放了很多瓶装水。
接下来三个月里,医院苏打水销量下降11.4%,瓶装水上升25%。后来他们把方法用在其他食物上,起到同样结果。
**生活中很多时候避开诱惑往往比抗拒诱惑容易。**这就像你满桌子都是面包饼干,想不吃都难;手机放在最显眼的位置,想不玩也难。
别高估自己的内心驱动力,没几个人天生意志力强,环境有的时候可能比原动力重要得多。
绑定喜好,让你想培养的习惯更有吸引力
有位时间管理大咖曾经分享过,设定21天目标,一年18个周期,每个周期设定礼物。这是用了绑定喜好的方法。
绑定喜好给大脑编个程,按着这条公式走:
继“日常习惯”后,做“目标习惯”,然后“奖赏习惯”。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如你想建立每天早起十次卷腹的习惯:
日常习惯:起床喝一杯水
目标习惯:做十次卷腹
奖赏习惯:刷微博
可以这么做:起床喝一杯水后,要做十次卷腹,然后可以刷微博半小时。
三明治的方法将目标习惯放在日常习惯和奖赏中间,让你想培养的习惯更有吸引力。
两分钟设定习惯,让第一步变成下意识
现代最伟大的舞者和编舞家,Twyla Tharp曾说,她的每一天都从一个仪式开始,五点半醒来,穿上练功服,戴上帽子,叫辆出租车,告诉司机去交叉路的健身馆,然后锻炼2小时。
“我的仪式不是指健身训练,而是叫出租车这个动作。它简单,容易做,不需要动脑做。”
当你开始一个新习惯时,它用的时间不应超过两分钟,越容易做越好。
每晚睡前阅读变成——每晚读一页。
做30分钟瑜伽变成——拿出我的瑜伽垫。
跑3公里变成——穿上我的跑鞋。
这是建立好习惯的第一步,一定要建立在最小阻力原则上,第一阶段走好了,可以在继续往下走第二、三、四阶段。
一个习惯的开始阶段,越是仪式化,你就越可能实现注意力高度集中。虽不能保证后面能立起来,但最起码让第一步动作变成下意识动作。
习惯追踪
两分钟设定遗留下来的问题是,过程不能自动化。那如何让过程自动化,天天保持好习惯?
国内越来越多人用手账、效率手册、21天打卡表,其实就是习惯追踪的一种。
研究表明,追踪减肥、戒烟、降血压等目标进展的人,更有可能成功。
但要注意两点:
第一、只要有可能,追踪尽可能“自动化”。
现在大数据很发达,信用卡账单会记录你出去吃饭的频率;运动手环会记录你走了多少步、睡眠质量。
手动追踪会增加我们的时间成本,所以你只需要手动追踪最重要的1-2个习惯即可,最大化地规避追踪过程中的阻力。
第二、切忌过分专注数字的变化,忘记了习惯追踪的本意。
有人只关注体重秤的数字,关注每天要走1万步,不惜吃减肥药,忽略了我们减肥的目标是保持健康。体重数字之外,有很多软性的东西还要衡量,比如皮肤、精神、睡眠质量。
习惯追踪的本意是让你看到自己进步,产生愉悦感,不是挫败感。
你想成为哪类人
是培养对应习惯的关键
我们要用正确的方式去改变的习惯,但大把人知道了正确的方法还不能改变,为什么呢?
因为掌控习惯除了方法要科学,我们还面临不同个体“身份思维”上的差异。
一个喊“每天读半小时书”的人,一定不如一个“想成为某领域专家”的人读得走心。
一个喊着“要学吉他”,一定不如一个“想拥有自己音乐舞台的人”勤奋练习。
**你想成为谁才是影响习惯培养最有效的部分。**试着用“身份改变”来调控你的习惯。
如何去做呢?我分解成两个很简单的步骤:
第一、决定你想成为哪类人。
分析下你的榜样人物,看看他们有什么特质。比如我曾分析过,很多我喜欢的企业家都是早起者,那我就决定成为一个早起者,开始研究适合自己的早起方法。
第二、用小赢证明给自己看。
早起者这个身份不是固定而是动态的,今天起不来不代表你就失败了,但你坚持一天,你离这个身份就越近。
给自己设定早起小目标,比如21天为一个周期,做到早起18天就打个勾。每完成一个周期,你就越可以称之为“早起者”,与此同时,早起的习惯也在根深蒂固。
你想成为哪种特质的人,搞清楚这个起心动念,挖出内心驱动力,比你直接复制别人的flag更实在。
成大事者不靠死坚持
靠的是对头的习惯
为什么我要把目标和习惯放在一起讨论?
2019年8月,我到上海参加了某品牌的企业论坛,对话的是些连锁企业CEO。
他们的谈话点醒了我:一个人要想成功,光靠大而空的计划没有用,靠意志力也有限。想活得自己想要的样子,不是靠死坚持,不是靠意志力,靠的是两个字——习惯。
有个创业七年的朋友说,“2019年经济很差,因为人懒,都以为能像以前那样赚钱。2020年,当人们从梦中醒来,我们又将会面对新的一轮机遇,还有挑战。”
挑战面前,什么样的人能跳出来呢?
一定是有好习惯的人,从古到今,一直如此。
当你明白如何科学地培养一个个习惯时, 你会惊人地发现,心想事成是可以的,而且你收获的结果是踏实的。
愿大家今年想清楚自己想成为谁,再立下习惯目标,建立科学的体系,每天进步一点点,还是那句,心想,一定可以事成!
你成功地养成过哪些令你获益匪浅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