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成都回忆之那些老行当之一_风闻
李非ABC-2020-01-09 12:33
老成都回忆之那些老行当之一
李非
上学的时候,老师就给我们讲,成都是个消费城市,解放后已经被改造成工业城市了云云。到后来改革开放又讲,成都人是盆地意识,要打破盆地意识云云。结果这些都成了烟云,成都现在又再打休闲城市牌了。休闲,就离不开盆地意识,盆地里头发酵,就成郫县豆辦了。
其实,成都以前除了休闲外,还是个手工业发达的城市。有人在网上回忆,有很多老行当,都能让人挣到钱。一个卖苦力的老行当就是拉架架车,蹬三轮车。再有一个老行当,就是收荒匠。“收荒匠,你收不收铜,我家有个吹火筒,吹的你机关儿红又红”,娃娃些看到收荒匠就喊这个,喊了就跑。从前的收荒匠喊的是“有烂衣服,烂布筋筋拿来卖”,现在的收荒匠骑个电马儿,放的是电喇叭“有旧冰箱、旧彩电、旧电脑拿来卖”。
再有一等,是街上绣花的,门板铺光线不好,都拿出来绣。绷个大板板,绣铺盖面子。这一等就是从蜀绣厂接的大活路,足以养家糊口。还有编竹编瓷器的。小酒盅,酒壶,外边编一层细如发丝的竹条。这个在街边也常见。
再有就是钟表修理店。那个时候都戴机械表,修表店很多。修表师傅眼睛眶眶上夹个放大镜修表,这个是标准形象。我到现在都不晓得那个放大镜咋个夹紧在眼眶上的。还有就是修笔店,修钢笔、原珠笔。那个年代有个钢笔就很港了,说的是上衣包包头“一只笔、中学生,两只笔,大学生”,别三只笔的就不晓得学问好大了。相声里说,别四杆的就是修钢笔的。对于学生,修笔店是经常光顾的。换个笔尖,换个墨水胶囊,换个笔杆,配个笔帽等等。
再有一等,就是河边上打鹅卵石。用个旧三角皮带,把大鹅卵石圈到,砸成李子那么大,论方算钱。指挥街一转,耀华食品厂家属多,街边做的全是剥花生米的。花生从厂头领出来,剥完交厂头,再计量付酬。再有就是到处都看得到的糊火柴盒盒,老人、小孩儿齐上阵,计件付酬。
走街串巷的,还有弹棉花的,背上背个大木弓,那里接到活路,那里下门板铺好旧棉絮就开弹,那个声音很别致。再有一种补锅匠,手上一串铁板,一路敲一路走,嘴上喊“补锑锅、铁锅”。这个是冷补,还有热补铁锅,把坩埚放到焦炭炉子,用风箱扇火,铁熔化后夹出来,用个木坉垫在埚漏的地方,铁水倒下去,上面再用木坉用手压紧,就算补好了。还有补瓷碗,瓷碗打成几辦,用金刚钻在边上钻几个小眼,然后钉铜钉或铁钉,就把碗箍好了。
再有就是旋木店,大墙东街一转全都是。用木头车擀面仗,车棋子,车家俱腿腿。这个是从前最喜欢看。一个手工车床,把木头两头顶住,这边手用一个上了牛筋的弓不断拉,木头转起来,这别手上拿旋刀靠紧,就车起来了。这个店,现在锦江区政府那条街好像还有一家。
再有老成都不能忘的就是大冬天卖烘花儿炉锯末炭火的了。大街小巷墙边上,支个大铁锅,里面是燃烧的锯末和芙炭,一大股浓烟笼罩寒冷雾重的冬天。买火的掂个竹编的烘花儿炉,里面一个炭火小瓦盆,装的就是这个锯末和芙炭,烧完了就花两分钱去添。坐茶馆的人差不多人手一个,双手放在烘花儿炉上,戴个油几几的翻皮帽,那个形象不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