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常宜:他有愧于家庭,却无愧于祖国_风闻
观察者网用户_274403-2020-01-09 10:58
当我们尽情陶醉在今天新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时,当我们为中国的核武器以及核大国地位倍感自豪和骄傲时,我们可曾想过,有多少默默无闻、不为人知的前辈,多少优秀的中华儿女为了今天中国的成就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下面要说的就是其中一位。
文章来源丨中国核工业
陈常宜,1928年生于江苏常州。1952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物理系,在校期间于1949年加入中共上海地下党,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地质学院任教。1960年,国家抽调他到二机部北京九所,在陈能宽院士领导下参加“17号工地”爆轰试验。1963年,他到青海221核武器研制基地。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时,他任起爆前最后一道工序“插雷管”组组长。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时任试验现场第九作业队701队队长,1982年任核工业部军工局副局长。
右为陈常宜,拍摄于221厂
01
文弱书生任“司令”
一个秋天的上午,按照约定,我来到了陈常宜的家。这是北京城里一个比较老旧的普通住宅小区,还是二十多年前单位分配的房子。五六层高的红砖楼,七八十平米的居室面积。室内装饰还保持着当年的原貌,好像一直都没重新装修过。屋子里收拾得干净整洁,家具还是几十年前的老家具。已经年近九十的陈老中等身材,皮肤偏白,穿着朴素。虽然看上去面容显得有些苍老,但他依然耳聪目明、思维敏捷,说话铿锵有力,笑声朗朗,令人欣慰。
说起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的研制过程,人们自然会联想到那些领导和大科学家,陈常宜这个名字则很少为人所知。然而在当年的221基地,陈常宜却是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他参加了原子弹、氢弹研制过程中几乎所有的爆轰试验以及核爆试验,为核武器研制做出了重要贡献。
爆轰试验
说起当年的工作,陈老依然比较谨慎,还有着很强的保密意识。我们的谈话首先从他在221基地的几个外号说起。其中最有影响,也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打炮司令”这个外号。当我问到这个称呼的由来时,陈老哈哈一笑说:“确有其事,而且不只我一个人有这个称呼,有时一个小组几个人都叫司令,我是司令里的司令。”
“打炮”指的就是爆轰试验,这个步骤在正式进行核爆试验之前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要进行大大小小若干次。“司令”并不是一个正式的职务称呼。平时大家都在各自的单位,或所长,或主任,都有自己的职务,但是到了试验现场,负责设计、生产、安全、测试的单位和部门都得参与,就得有一个统一的指挥员,于是大家就把负责现场指挥的这个人戏称为司令了。
陈常宜就是这样一个司令。既然是司令,可想而知,权力很大、责任很大、压力也很大。虽然不是指挥着千军万马,却担着千斤重担。这对于一个看上去外表有点柔弱的知识分子来说实属不易,没有强大的心理素质、过硬的业务素质和坚定的信念是绝对无法胜任的。
02
那顿难忘的“包子皮”饭
除了“打炮司令”,陈常宜还有几个外号。每个外号背后也都是一段有趣的故事。比如“排骨司令”是形容他长得太瘦,一身排骨。“猴子”是因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时,他爬试验铁塔的动作非常熟练,灵活敏捷。“老抠”是形容他在工作上要求太严格,太认真,近乎苛刻。
当年在试验现场,可以说每个人都面临着生死考验,一旦出事故就可能丢掉性命,陈常宜他们不紧张、不害怕吗?陈常宜很严肃又平静地说:“如果真出事故,那可是不得了,不仅仅是几个人丢掉性命的问题。不过虽然看上去确实很危险,但是我们事先都做过无数次的训练,只要做到规范、冷静、大胆、谨慎就不会出问题。曾经出过的事故,主要是因为管理混乱,违反规程,粗心大意造成的。”说到这里陈老沉默了一下,深有感慨地说:“爆轰试验确实是一项非常危险的工作,容不得一丝一毫的疏忽大意。我干了一辈子爆轰试验,一次事故没发生过,我很幸运。”
当年,陈常宜他们那群人只有工作,没有生活,更没有什么业余爱好,每天除了工作还是工作。让他最难忘的是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的那一天,随着一片白光、一团火球、一声巨响的出现,现场所有人员立刻一片欢腾。当别人都在欢呼雀跃、庆祝胜利的时候,陈常宜却躲在一个没人的角落里独自落泪了。
那种如释重负,终于从千难万险中走了过来,终于解除了各种心理压力的巨大轻松感,在他心里如同翻江倒海一般无法控制,眼泪夺眶而出。平静下来后,他才想起吃饭,可这时后方送来的包子早已被一抢而光了,盛包子的筐里只剩下了一点包子皮。“我只好凑合着吃了一顿包子皮。然而正是这顿包子皮,那天我吃得格外的香,不亚于任何一顿人间美味,至今记忆犹新。”
03
对家人的深刻愧疚
陈常宜的夫人是清华大学的讲师,也是一位才女。她虽然在北京,却是无亲无故,孤身一人。双方的家庭都在南方,谁都照顾不了她。夫人临产前自己坐车去了医院。躺在病床上,她多么希望丈夫就在自己身边啊!可这时的陈常宜正在221基地,工作紧张。孩子出生后体弱多病,不到一岁就得了大脑炎。夫人一边要承担着大学讲师的繁忙工作,一边又要照顾病重的孩子,这对于一个擅长读书、教学,连照顾自己都力不能及的弱女子来说,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陈常宜远在青海,得知家里的情况后心急如焚,却又无能为力。基地的保密要求又极其严格。自己的工作都不能跟妻子说。妻子只知道他在青海的一个“矿区”工作,一度对他意见很大。面对夫人的误解,陈常宜心情复杂,却又不能说些什么,他只能怀着对妻子和孩子深深的歉疚,把这些都默默地埋在了心里。
第一颗原子弹试验铁塔
04
离休后用一手好菜“还账”
陈老一向比较低调,从不愿意接受采访,更不愿意宣传自己。虽然他在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试验中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在他眼里,好像他所做的一切都是那么理所当然。
离休以后他说他只做一件事:还账。这些年欠妻子孩子的太多了。他说他把家里买菜、做饭、洗衣服,里里外外的家务活全包了。他要用有生之年把欠家里的“账”尽量多还一点。说到这里他又不无得意地说:“我还能做一手拿手好菜呢,红案、白案都不在话下。”我问他是怎么学会这个本事的。他哈哈一笑说:“当年‘整’我的时候,让我到食堂做饭,就顺便把这个本事学到手了。”
“还账”这两个字说来简单,内涵却是十分复杂和厚重的。从家庭的意义上说,他确实欠账了。但是从事业和国家的意义上说,他却是无愧的!老人的背已经有些驼了,走路也有些不稳了,但是望着他蹒跚的背影,我眼前看到的分明是一个顶天立地、叱咤风云、铮铮铁骨的男子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