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维护你我、保家卫国!_风闻
西域都护-西域都护官方账号-新疆在地观察家。公众号:西域都护2020-01-09 09:48
“维吾尔”这一称呼从哪里来?
公元前60年,西汉在新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标志着新疆正式纳入中国的版图。古往今来,这片土地上一直生活着诸多民族,而且各民族的迁徒与交融也十分频繁。
至19世纪末,已有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回、柯尔克孜、满、锡柏、塔吉克、达斡尔、乌孜别克、塔塔尔、俄罗斯共13个主要民族定居新疆,形成维吾尔族人口居多,多民族聚集分布的格局。
维吾尔族先民的主体是隋唐时期游牧在蒙古高原的回鹘人,曾经有乌护、乌纥、袁纥、韦纥、回纥等不同的音译。蒙元时期,维吾尔族先民在汉语史料中又称为“畏兀儿”。
清朝官方文献将维吾尔族称为回民、回族、回子、土回等,因为,当时把伊斯兰教称为回教,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都称为回或者回回,这有别于今日的回族。因为,当时还没有回族这一概念,但凡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都称回。比如新疆的缠回、甘肃的东干回、东乡回、蒙古回回等。民国提出的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回即指新疆的穆斯林,主要就是指今天的维吾尔族。
清朝平定天山南北后,由于当地居民大多信奉伊斯兰教,有一部分人习惯白布缠头,即用白布绕成的缠头布Salla(色兰)。所以,官员及内地客商称呼当地居民为缠回,“缠”是指缠头布,“回”指穆斯林,或者称呼回缠、缠头、缠民、缠族等,都是一个意思,并没有污蔑的意味。民国以后,继续沿袭前清对其缠回、缠头的称呼。后来因为境外势力的挑唆、隔阂与矛盾,部分人认为称呼维吾尔族为缠回、缠头,有一种纠缠、胡搅蛮缠的含义,便逐渐厌恶这一类称呼了。
**需要说明的是,维吾尔族的先民最早是不信仰伊斯兰教的。**公元前4世纪以前,新疆地区流行的是原始宗教。从公元前4世纪起,盛行于东西方的一些宗教沿着丝绸之路陆续传入新疆。最先传入的是祅教。大约在公元前1世纪,佛教传入新疆,逐渐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宗教,先后形成了于阗、疏勒、龟兹、高昌等著名佛教中心。
公元4世纪至10世纪,佛教进入鼎盛时期。同期,祅教流行于新疆各地。5世纪前后至6世纪,道教、摩尼教和景教(基督教聂斯脱利派)相继传入新疆。9世纪末10世纪初,伊斯兰教传入新疆南部,新疆原有宗教格局再次发生变化。喀喇汗王朝在接受伊斯兰教后,于10世纪中叶向信仰佛教的于阗王国发动了前后近40余年的宗教战争。11世纪初攻灭于阗,后来又反复镇压不信教的前朝佛教僧侣,将伊斯兰教强制推行到这一地区,形成了南疆以伊斯教为主、北疆以佛教为主,伊斯兰教与佛教并立的格局。
14世纪中叶,东察合台汗国统治者以战争等强制手段,将伊斯兰教逐渐推行到塔里木盆地北缘、吐鲁番盆地和哈密一带。
据《拉失德史》记载,马哈麻汗强迫蒙兀儿人(新疆察合台蒙古人)归信伊斯兰教时,采取了严酷的手段。他规定,所有的察合台人(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都必须接受伊斯兰教,遵守教规,按时礼拜,并要带上“缠头巾”,如不遵循,就要用马蹄铁钉入其头中。因此,他在位时期,大多数蒙兀儿人都皈依了伊斯兰。这就是我们今天能够读到的关于“缠头巾”最为严酷的记载。
**也有专家考证,维吾尔这个称呼,起初是欧洲人叫的,但没有定论。**他们把居住在东疆、南疆各地绿洲里的居民,称为维吾尔人。大约在1876年,英国人沙柳,俄国人库罗帕特金,在新疆进行考察的时候,认为吐鲁番、哈密一带的居民,是回鹘人的后裔,就称呼他们为回鹘人Uyghur,这个词音译过来就是维吾尔。
清未时,维吾尔族中有一位名为郝登榜(维吾尔文名:奴尔伯克)的秀才,精通汉语,担任过新疆省政府社会处副处长、和田专员。他将维吾尔Uyghur由之前的“畏兀儿”“威乌尔”译为“威武尔”。
1934年8月1日,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成立。这在当时是一个进步组织,在新疆发展很快,不仅创办平民学校,发展文化工作,办理印刷业,出版书籍、报刊及各种杂志事项,还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宣传教育活动和支援前线运动。就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新疆成立了“威武尔教育促进会”,该会沿用郝登榜的译法。其后不久,该会呈请新疆省政府备案,恳请将“缠回”改成“威武尔”。
民族更名是一件大事,当时,新疆的边防督办盛世才要求“反帝联合会”对此问题进行讨论与研究。为此,“反帝联合会”专门组织召开会议,邀请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参会。会上,大家相继发言,各抒己见,时任教育部长徐廉指出:威武尔固然好,但不如换成维吾尔较为合适。因为,它表示维护(维)我们(吾)和你们(尔)。它不仅包括民族大家庭和睦相处的关系,还标志着各民族团结一致,共同建设新疆,保卫新疆,打倒帝国主义。
经过反复讨论,与会代表一致认为用“维吾尔”汉译名称,译音准确,涵义深远,颇为妥切。最后一致通过,并决议以此呈复省府督署审核。
**1934年,新疆省发布政府令,决定统一使用“维吾尔”作为汉文规范称谓,意为:**维护你我团结,首次准确表达了“Uyghur”名称的本意。
以下,是当年颁布改缠回为维吾尔名称的布告。(根据档案抄录)
《新疆省政府令改缠回名称为维吾尔布告(艾沙译)》:
——见1934年12月14日塔城《我们的声音》
查汉(西历前206-后219)唐(618-905)把居住天山南路的人民,给予种种名称。清朝(1644-1911)都把他们叫做缠回。新疆威武尔教育促进会呈请本省府正式把缠回改用具有雄武意义的威武尔一名称。本省府查关于新疆种种书籍,都用畏兀儿一词此名称含有畏惧之意,或原系名其种族一部分之称,有以偏盖全之嫌。一个民族改变名称这样的大事,不便随便沿用。兹经本府第三次会议,通过用维吾尔三字,此名称狭义言之,为保护自己民族之意,广义言之,为保护国家之意,与威武尔一称亦无冲突处。顾名思义当生爱国家爱民族之观念。且用此三字译维吾尔之音,亦较其他字为妥。故以后改称缠回为维吾尔,禁用畏兀儿,威武尔等名称。特此布告全体人民知悉。
边防督办:盛世才
新疆省政府主席:李溶
副主席:和加尼牙孜
此外,新疆档案馆珍藏的“新疆省政府民政厅通令第2013号令吐鲁番县”中也有类似记述:“……缠族自汉唐以来,散处于天山以南者,派别颇多,名称亦极复杂。至满清中叶改建行省,始统称之为缠族……本府遍稽史料及省志诸书,该族部满中只有畏兀儿并无威武尔,当系音近误译辗转讹传。但畏兀儿系该族中之一部落,以名其全族亦欠妥叶,且更改一名,民族名称徒泥于古而无深意,亦不足以垂久远而示来……”并称:“以此(维吾尔)定为该族名称,不但毫无抵触,且顾名思义。**亦可以使该族一般民众引起合群爱国之心,**较之其他名称殊觉妥善。自此以往,**该族即称为维吾尔族,简称为维族。**其从前讹为威武尔者一律更正,以免贻误。”
维吾尔这个词的本意,就是回鹘Uyghur,后来根据汉语字面的意思,赋予维护民族的意义。所以,它被后来受了泛土耳其主义、泛突厥主义势力的煽动,多次被新疆反动分裂的极端分子所利用,特别是在1933年11月12日,南疆分裂分子在喀什建立所谓的东突厥斯坦国时,用它的这一解释作为蛊惑人心的口号。
同样也是字面上有维护我(吾)与你(尔)团结的意义,所以当时的新疆省政府,用作呼吁各民族团结,对抗“土耳其人”这个带有分裂意味称呼的武器,被积极推广。
因此,在1934年以后,各方虽然理解不同,但普遍都认可了维吾尔这个新的称呼,新疆省政府正式宣布。从此,才有了维吾尔族这一正式说法。
自此以后,该族即称为维吾尔族。
通过以上史料,我们不难看出**“Uyghur”的本意:****“团结”!**它与汉译名称“维吾尔”意思又恰好“巧合”,而这种巧合在历史的长河里更是一朵绚丽的浪花。
维吾尔,维护你我、保家卫国!
**作者:**冯末末,自由撰稿人。
延伸阅读
**联****系微信:**yt115301
您的转发点赞,是对劳道君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