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人物图鉴番外篇] 谁是力主杀死于禁的“幕后黑手”?_风闻
观察者网用户_248333-2020-01-09 07:29
来源:@包特_实验经济金融
于禁在水淹七军之后投降关羽是三国中后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之后,他随着关羽的失败被吴军带回江东,并在曹丕即位之后送回魏国。曹丕开始时礼遇于禁,但又在派他出使的途中给他看关羽战胜,庞德死节,他屈膝投降的图画,使他屈辱而死。
人们在讨论这段历史时经常讨论的几个问题有:一、其实三国时候投降一次或多次的武将不可胜数,为何只有于禁受到了特别严重的惩罚和鄙视?二、于禁为什么选择投降关羽?
关于这两个问题,网上意见似乎主要分为两派,一派人数较多的观点是,认为于禁投降关羽纯属贪生怕死,他背叛有多年知遇之恩的老朋友,不仁不义,死有余辜;另一派人数较少的观点是,于禁一生出生入死打过那么多仗,没道理是个怕死的人,他投降应该是为了保全士兵性命,或另有其它企图,他的死主要是因为曹丕心胸狭隘,而且只会挑软柿子捏,所以纯属倒霉。
我个人的观点比较接近二者的中间,就是他投降有为手下士兵活命的考虑,但要说有什么其它的高明计谋,应该并不可能。此外,他应该确实有一些颇为现实和自私的想法。
给定当时的状况是他的军队是被大水围困,关羽应该只是用水军对他围而不攻,他很可能确实并没有“力战不敌”这个选项,只能是要么眼巴巴饿死,要么投降。在这种情况下,于禁之前一些事迹中体现出来的优点很可能就变成了他的缺点。一是从他严禁士兵劫掠来看,他不仅是一个法度严明的将领,还是一个颇为有同情心的人。这种同情心使得他难以说服自己拉士兵陪自己的意志殉葬。二是从他依法治军,导致和下属关系不好来看,我猜测并不排除即使他本人不降,手下也会联合起来逼他投降。
但同时,投降对象是关羽这件事也许也给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大家都知道,关羽之前有过“降汉不降曹”,既得面子又得里子的良好经历。于禁面对他的时候可能难免会想,倘若关羽此役大获全胜,跟自己投降的三万军队很可能成为关二爷未来建功立业,打杀四方的生力军和先锋队,在这种时候,如果能和二爷签订一个君子协议,只打孙权,不参加对曹魏作战,甚至像姜维降钟会一样等待时机策动对方自立,也许都不失为一个忠义和利益两全的解决方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于禁很可能是有自己精明的小算盘的,但可惜后来运气不好,于是把人品和功业都败光了。
那么,是什么使得于禁回归曹魏以后,曹丕对一个对自己毫无威胁的老将不依不饶,甚至非要用蛮横的方式羞辱致死呢?
关于这一点,很多人从曹丕的性格和背景入手,认为曹丕刚刚即位,想整治军界的宗亲和悍将,但无奈对方实力太强,不敢下手,就只好那于禁开刀立威。同时,我也比较认同一种看法,是曹丕代表了曹魏从法家向儒家的转型,在这个过程中,“忠义当头”就压过了“唯才是举”,成为了衡量人才的新标准,而于禁刚好不幸在转型中成了反面教材。
除此之外,很多人认为于禁前期为人过于讲原则,一定得罪人不少,可能也会导致一些人落井下石。一个很常用的例子就是被于禁代表曹操夺兵权的朱灵。
关于这一点,我是存疑的,因为如果曹丕整治于禁的目标是杀鸡给猴看,震慑军界,他的意见就不可能被于禁在军界的敌人左右,更何况,对于于禁的这些敌人来说,于禁现在已经是没有地盘的死老虎,杀掉也分不到多少新的利益,也没有必要拼命补刀。
但同时,我觉得给定于禁早期治军执法公正严明,最杰出的的功绩就是在张绣之乱中稳住后军,给曹操断后;并对自己降而复叛的朋友昌豨痛下杀手。他的存在对于曹丕亲信班底中的一个人还确实可能是眼中钉肉中刺,可能值得花大力气除之而后快的。
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想一想,谁是三国中最爱搞事情的第一智者?谁是曹丕最亲爱尊重,并几乎是依靠他赢下立储之争的谋士?还有谁,是张绣的投降,叛乱,而叛乱再投降背后的主使者?
我承认,文章题目用了“幕后黑手”这个词是纯属标题党。当同时,我以为,于禁的归来,他早先的荣耀和功绩,如果说是谁的心头阴影,并可能随时提示曹丕以杀兄之仇降罪的对象的话,那就非三国第一毒士——贾诩莫属了。
而且从行事手段来说,羞辱于禁的事虽然是曹丕的风格,也是贾诩的风格。同时,按照时间顺序,于禁死的时候,贾诩和张绣应该还活着,而于禁死后不久,贾诩也死了。在三国志里,张绣似乎得到了善终,但在裴注里,也提到曹丕想起自己哥哥的仇恨,痛骂了张绣,张绣听完以后不得已自杀了。
怎么样,这个脑洞听起来是不是也挺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