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奖高校成果盘点:清华、华科、上交、浙大得奖数领先_风闻
观察者网用户_227725-2020-01-10 18:04
(21世纪经济报)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于2020年1月10日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高校在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表现抢眼,获奖比例保持高位运行。
在此次奖励大会上,清华大学共计20项优秀科技成果获得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4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1项。
作为获奖成果第一完成单位,清华大学再创佳绩,荣获国家科技奖11项,获奖数量居全国高校首位。
截至2019年度,清华大学累计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591项。其中,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奖者1人,国家自然科学奖8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57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352项。
华中科技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共7个项目获奖,牵头项目数创该校历史新高。与上海交通大学并列全国第二。
浙江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4项。
湖南大学共有8项成果获奖,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主持完成5项,并列全国高校第4。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发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也主持完成了5项获奖成果。
北京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三项成果荣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奖。
这些获奖成果不仅在科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价值,有的已能直接推动相关产业发展。有的成果解决了制药产业的技术难题,有的成果实现了对云计算基础软件国外产品的替代。还有的成果与民生紧密相关,比如有助于攻关大气污染,还有的科普成果让公众更了解医卫工作。
助力云计算软件国产化
高校获奖项目对产业发展有哪些助益?
“互为镜像,而不能重合”——这种手性现象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不同手性的分子结构相似而性能不同,甚至大相径庭。对于医药公司来说,他们每生产一公斤药物,还要费尽周折,把另一半分离出来。能像“酶”一样精准、高效地创造手性分子是科学家的梦想和追求,不对称催化由此诞生并成为创造手性分子最有效的方法。
南开大学周其林院士团队的工作,主要是在不对称催化领域,寻找或者设计新的更高效的手性催化剂。经过20年的持续努力,周其林院士带领团队发展出一类全新的手性螺环催化剂骨架,基于这类骨架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手性螺环催化剂。手性螺环催化剂在许多不对称反应中都表现出很高的催化活性和优异的对映选择性,在多个不对称催化反应中保持了最高的催化活性和对映选择性记录,特别是超高效的手性螺环铱催化剂在酮的不对称催化反应中转化数达到450万,成为迄今为止最高效的手性分子催化剂。手性螺环催化剂将手性分子的合成效率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改变了人们对人工催化剂极限的认知。
(周其林院士在实验室指导学生 来源:南开大学网站)
手性螺环催化剂已经被广泛应用。系列手性螺环催化剂被列入国际著名试剂目录,已在200多个不对称反应中得到应用,并且被用于多个手性药物的生产。这项成果获得了唯一一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上海交通大学网站的“面向突变型峰值服务的云计算关键技术与系统”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该项目属于计算机软件领域,主要研究构建强实时、高吞吐、快扩展、高鲁棒云计算系统的难题。项目成果应用于行业领先的30余家企事业单位,实现了对云计算基础软件国外产品的替代,有效推动了核心软件的国产化。
北京大学的“大气复合污染条件下新粒子生成与二次气溶胶增长机制”荣获科技进步二等奖。
大气复合污染条件下新粒子生成和二次气溶胶增长机制是大气环境化学领域最具挑战的科学难题之一。北京大学胡敏教授团队历经20多年探索,以“大气成核-初始增长-持续增长-区域PM2.5污染和霾”为主线,揭示了大气复合污染条件下独特的新粒子生成和增长机制,阐明和量化了污染演变过程中二次转化途径及其贡献,提出了污染地区大气核化致霾的新机制,开辟了污染地区大气化学研究的新方向,丰富了大气环境化学理论,为PM2.5污染防控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撑。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方秉华教授等完成的医学科普纪录片《急诊室故事》,全景展现了真实的医院和医疗过程,乃至许多我们平时不重视的医疗救护常规,诸如如何叫救护车,什么病才应该看急诊等等,从医疗保健、求医问药、医患互信的各个角度做了一次很好的科普。加之电视与网络数以亿计的观众,和非说教的故事性的交流方式,创造了科普到达率的一个高峰。
高校创新成果丰硕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从通用项目获奖情况来看,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授奖项目共239项,144所高校作为主要完成单位获奖198项,占授奖总数的82.8%;91所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奖159项,占授奖总数的66.5%。
其中,高校作为第一完成人所在单位获得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1项,占授奖项目总数46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45项)的69.6%。
高校作为第一完成人所在单位获得2019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8项,占授奖总数47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46项)的83.0%。
高校作为主要完成单位获得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27项(特等奖2项,一等奖9项,创新团队奖1项,二等奖115项),占授奖总数146项(特等奖2项,一等奖12项,创新团队奖1项,二等奖131项)的87.0%。其中,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获奖项目88项(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创新团队奖1项,二等奖79项),占授奖总数的60.3%。
高校创新成果不仅有“数量”,更有“质量”。高校在高等级奖项中的表现更加亮眼。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总共授奖1项,授予南开大学“高效手性螺环催化剂的发现”。
国家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一等奖总共授奖1项,授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复杂机场高精度飞行校验技术及装备”。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特等奖总共授奖2项,其中1项授予上海交通大学“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创新团队奖总共授奖1项,授予大连理工大学高性能精密制造创新团队;一等奖一共授奖12项,其中7项分别授予东北大学、武汉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大学牵头完成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