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首倡灭吴之策,死后不仅晋武帝流涕成冰,孙吴将士也纷纷落泪_风闻
浩然文史-浩然文史官方账号-全博士团队创办的文史科普自媒体2020-01-10 15:07
作者| 郛生
来源| 浩然文史
西晋初,有一位大臣,他首倡灭吴统一天下之策,并不顾众大臣的阻挠,坚持不懈的进行各种灭吴准备。他施政有方,上无愧于天子朝廷,下恩惠泽及百姓。他去世时,晋武帝司马炎亲自为他穿戴丧服,痛哭流涕。时值寒冬,司马炎的涕泪流到鬓须上,凝结成冰;他生前长期任职的荆州地区的百姓听到他的死讯后,纷纷罢市悼念,街巷哭声相属,连绵不断;荆州吏民为避他的名讳,改“户”叫“门”,改“户曹”为“辞曹”。甚至与他对峙的孙吴守边将士,闻听其死讯后,也一反常态地没有因敌酋殒命,而欢欣鼓舞,竟纷纷为之落泪、叹息。可谓出仕为官者的楷模。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西晋名臣羊祜。
游戏中的羊祜形象
一、出身名门,洞察时局
羊祜(221年—278年),字叔子。泰山南城(今山东新泰)人。他出身于名门之家。自九世祖起,羊家历代都有担任二千石以上官职的人,且都以清廉有德著称于世。他的母亲是东汉末名儒蔡邕的女儿。姐姐成年后,嫁给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羊家在魏晋之际,可谓地位显赫。
司马师剧照
羊祜长大后,身高七尺三寸(三国时期1尺约折合今天24公分,七尺三寸,大约相当今175公分),仪度潇洒,须眉秀美。他还博学多才,尤擅长撰文、论辩,闻名于世。搁今天,妥妥滴“高富帅”一枚。因此,很多高门大族纷纷欲与羊家联姻。最后,夏侯威(曹魏征西将军夏侯渊第四子)“拔得头筹”,把兄长夏侯霸(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后,夏侯霸为避祸,逃奔蜀汉)的女儿嫁给他。
羊祜虽多次被中央、地方各官署长官征辟,但他都拒绝出仕就职。即便当时权势炙手可热的大将军曹爽召他任职,也被羊祜婉言谢绝。因为,他敏锐地觉察到,司马懿虽被曹爽压制,在家赋闲10年,但曹爽终究非司马懿敌手。
后来,事实果如羊祜所预料。“高平陵政变”后,司马懿铲除曹爽集团,专擅朝政。曹爽党羽、属吏,或被杀,或被黜,唯有羊祜等不巴结、依附曹爽的人,幸免于难。
《虎啸龙吟》高平陵政变剧照
羊祜的岳父夏侯霸为免遭司马氏毒手,被迫投降蜀汉,并成为蜀汉后期重臣。羊祜因姐夫是司马师的缘故,没有被罪责。不仅如此,夏侯霸叛逃后,众亲属怕受其牵连,大都宣布与其断绝关系。只有羊祜不避嫌疑,按时去看望、体恤他的家人。
二、踏上仕途,屡建功勋
正元二年(255年),司马师病逝。弟弟司马昭为大将军执政。朝廷征拜羊祜为中书侍郎,后升任给事中、黄门郎等职。羊祜虽与司马氏为姻亲,却并未因此仗势凌人,他持身正直,在朝廷上也不拉帮结派。因此,备受有识之士尊崇。
晋代魏前夕,羊祜与司马炎另一心腹荀勖共掌机密。羊祜后被司马炎任命为中领军,统领守卫皇宫的禁军。司马炎显然是将司马氏一家的安危,以晋禅魏成败大事,托付给羊祜。其对羊祜的信赖,由此可见一般。
司马炎以晋禅魏剧照
咸熙二年十二月(266年1月),司马炎以“禅让”方式,逼曹魏末帝曹奂逊位,自己称帝,改国号为晋。羊祜因扶立之功,加之德操清美、忠贞坦诚、纯正才高、文武兼备,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卫将军。
司马炎素有灭吴之志。他称帝后,积极筹划灭吴之役,一统全国。他命羊祜为荆州诸军都督,假节,将对吴作战最关键的荆州战区,交付给羊祜。
羊祜到任后,发现荆州地区经济落后,民众贫瘠。于是,他采取军队垦田、兴办教育、安抚百姓等措施,大力开发荆州。经过数年积聚生产,西晋所辖荆州地区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例如,羊祜刚上任时,当地驻军连一百天的粮食储备都没有;很多物资,需从外地调拨。后来,荆州军民基本做到自产自足,粮食积蓄,可用十年。
嘉峪关魏晋墓军屯画像砖
三、西陵之战失利,羊祜调整对吴战略
泰始八年(272年)八月,吴主孙皓解除了西陵(今湖北宜昌)督步阐的职务,命其返回京师建邺(今江苏南京)。步阐误认为孙皓要杀自己,于九月献城降晋。孙吴荆州都督陆抗闻讯,立即派兵围攻西陵。
晋武帝命羊祜、徐胤率军,分别攻击江陵(今湖北江陵)、建平(今四川巫县),从东、西两面袭扰陆抗,分散其兵力;荆州刺史杨肇率军直趋西陵,救援步阐。陆抗识破了晋军意图,抢先破坏了江陵以北的道路。五万晋军因粮秣运输艰难,转战迟缓;加之江陵城防坚固,羊祜顿兵于坚城之下,无法攻占。导致杨肇部因羊、徐二部无法有效配合,粮草匮乏,被陆抗击败;西陵城也被吴军攻陷,步阐及其族人皆被诛杀。
战后,羊祜因作战不利,指挥失当(晋军参战兵力8万人,吴军只有3万人),被贬为平南将军。
西陵之战晋军的失利,给羊祜以深刻教训。他清醒地认识到:吴国国势虽衰弱,但仍有一定的实力;荆州尚有名将陆抗镇守,难以与之抗衡;因此,平吴战争,不宜操之过急。于是,他调整战略,主张采取军事蚕食、提倡信义的两面策略,积蓄实力,瓦解对方,寻找灭吴的合适时机。
羊祜在荆州晋、吴边界地区,大搞攻心战。如他对吴国军民大力宣扬信义,并持之以恒地身体力行:他每次和吴军交战前,都会预先与敌军商定交战时间、地点,从不搞偷袭战、骚扰战;捕获的敌方战俘、民众,可自行决定去、留;阵亡的孙吴将士,若遗体被晋军获得,则将他们厚殓,送还孙吴。晋军若至吴国境内收割稻谷,要根据收割数量,用绢偿还。打猎时,羊祜约束部下将士,不得越界。如禽兽先被吴人射伤,后跑到晋国境内,被晋兵获得,要送还对方。羊祜这些规定,使吴人心悦诚服。甚至都不叫羊祜的名字,而是尊称他为“羊公”。
羊祜的这些作法,我们今天称之为“舆论战”、“心理战”、“道德战”,陆抗虽然没有今天的先进战术理念,但他很清楚羊祜做法的隐形危害。他经常告诫将士们说:“羊祜专以德感人,这就是兵法上所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啊。如果我们只会使用暴力,势必会不战而败。”因此,陆抗也采取同样的方式,对待晋人。
一次,陆抗生病。羊祜听说后,派人来送药。吴将怕羊祜使诈,劝陆抗不要服用;或者先找人尝尝,以免中毒。陆抗说道:“我从来没听说,羊叔子会使用给别人下毒这样卑鄙无耻的手段害人。”他毫不犹豫地把药吃了。
晋、吴两军虽对垒交战,但双方使者频繁往来,以至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晋、吴两国的荆州边界,竟出现了怪异的和睦、融洽的状态。
吴主孙皓听说后,派人斥责陆抗。陆抗回答:“普通人之间,尚且要讲信义;况且国与国之间呢?如果我不讲信义,尽使卑鄙手段对付羊祜,恰恰是宣扬了羊祜的德威,显得我国下作无耻了。”孙皓无言以对,只好默许了陆抗的做法。
四、设策攻吴,未出师,身先死
除在荆州加紧进行攻吴的各项军事部署外,深明大局的羊祜还向晋武帝密奏:若要伐吴,必须在益州(今四川地区)大办水军,利用长江上游的地理优势,对孙吴采取水、陆并攻的战略。
羊祜听说,孙吴境内流行一首童谣:“阿童复阿童,衔刀浮渡江,不畏岸上兽,但畏水中龙。”他认为,这就是上天预示,攻吴,必用水军,方能成功。恰好此时益州刺史的王濬小字“阿童”,应了前述童谣之言。王濬因得罪朝中权贵,即将被征到朝廷,任有名无实、明升实降的大司农。羊祜极欣赏王濬的军事才能,于是上奏晋武帝,极力建议王濬留任益州,操练水军。
经过七年积聚、训练,荆州前线晋军实力,已远超吴军。加之此时陆抗病逝,孙皓暴虐,吴国臣民,人人自危。羊祜审时度势,判断晋灭吴的时机已经成熟。因此,他上疏晋武帝,请求伐吴。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请伐吴疏》。
在奏疏中,羊祜分析了当时天下大势,指出伐吴灭吴,已时机成熟,势在必行。他以司马昭执政时发动灭蜀战役为例,驳斥了部分官员以孙吴长江天险难以逾越,阻挠伐吴的见解。认为孙吴境内险固,不会超过蜀汉;孙皓暴虐,远超刘禅;吴人贫困,甚于巴蜀;大晋兵强马壮,远超往昔。趁此天时、地利、人和,孙吴可一鼓而平。
羊祜还制定了具体的伐吴策略:以梁、益二州军队,水、陆并进东下;荆、楚之军,进逼江陵;豫州之军,进攻夏口;徐、扬、青、兖等州之军,进军秣陵,作为疑军。多方并进,则吴军难辨虚实,必然兵力分散,顾此失彼,人心慌乱。
羊祜的奏疏,虽得到了晋武帝的充分肯定,但朝中以贾充、荀勖为首的绝大多数臣僚却极力反对。支持者,只有度支尚书杜预、中书令张华等少数人。因此,羊祜的奏疏被暂时搁置再议。羊祜得知消息后,喟然长叹道:“天下不如意事,常十有七八。有些人却当断不断,当予不取,令人遗憾啊!”
咸宁四年(278年)八月,羊祜患病,请求入朝。返回洛阳时,恰逢姐姐景献皇后羊徽瑜去世。羊祜万分悲痛,病势愈加沉重。他面见晋武帝,再次陈述伐吴之策。但因贾充等反对,羊祜失望而返回荆州。
张华塑像
后来,羊祜病重。晋武帝专门派张华前往探望,兼咨询伐吴方略。羊祜对张华说:“当今主上圣明,孙皓暴虐,已到极点。此时伐吴,可不战而胜。如果还犹豫不决,孙皓若死,吴人另立英明君主,我虽有雄兵百万,也难以渡过长江。”因张华一贯赞成羊祜的主张,所以,羊祜勉励张华说:“看来实现伐吴愿望,只能靠你啊!”十一月,羊祜病逝,享年五十八岁。临终前,他推荐杜预接替自己的职务。
二年后,晋武帝、杜预基本按羊祜生前的军事部署,发动灭吴之役。王濬率益州水军,顺长江飞驰而下,首先攻进建邺,孙皓被迫投降。数百年后,唐朝诗人刘禹锡在《西塞山怀古》一诗中,缅怀此事曰:“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沈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三国鼎立,自此归于一统。满朝文武欢聚庆贺时,晋武帝手举酒杯,流着眼泪说:“这都是羊太傅的功劳啊!”
文史君说
羊祜一生最大的功绩,就在于他首倡和谋划灭吴统一之策。虽然晋、吴攻战,对双方而言,皆无正义非正义之别。但就客观历史进程而言,晋灭吴,结束了东汉末以来长达90年的分裂割据混战状态,使中国重归一统,促成了国家、社会的相对和平与稳定;也减少了民众遭受兵燹的频率。就上述意义而言,西晋统一全国,有其历史的进步意义。作为灭吴战略的首倡者、践行者,羊祜的所作所为,就其时而言,可谓不愧朝廷,不负天子。忠实地履行了一名臣子的本分和职责。
羊祜守边,虽颇著声誉,即便敌国将士、民众,也感念其恩惠。但因他正直忠贞,嫉恶如仇,难免得罪朝中权贵,而屡遭诋毁。如王戎、王衍与他有私怨,却往往在公事时,诋毁、攻讦羊祜。故当时流传的民谚曰:“二王当国,羊公无德。”当然,究竟谁是谁非,无论是羊祜去世后,荆州吏民罢市、巷哭、街祭,还是孙吴御边将士落泪,以及“二王当国,羊公无德”民谚,已可见民心之向背。由此可见,羊祜不负苍生,不负黎民,当亦非妄言。为官如此,堪称为官楷模,值得后世为官者深思、深鉴。
参考文献
1. (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2.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3. 白寿彝总主编、何兹全主编:《中国通史》(第五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4. 段益:《西晋统一之战“总设计师”羊祜之从政镜鉴》,《领导科学》2019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