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成都回忆之门板铺_风闻
李非ABC-2020-01-10 11:35
老成都回忆之门板铺
李非
这个系列一开写,很多埋藏在脑壳深处的记亿就好像过电影一样被挖出来了,感觉到三天三夜都摆不完,只有一个一个慢慢摆。记得有个帖子回忆成都,我回了一句话“老成都,门板铺,满街都是梧桐树”。那个时候,成都街上几乎清一色门板铺房,商铺少,住家户多。
现在这种门板铺,我曾经发现文殊坊那里西珠市街还剩一排。现在去看,结果也被拆的差不多了。就剩几家钉子户,可能很快就要被拆的干干净净。平乐古镇,沿河的那一条街,全是门板铺。这条街几乎和当时北门大桥过桥往城隍庙河边走的那条小街一模一样。要看门板铺,今后只能去古镇了。
门板铺通常分几进,多的有四进的。一进就是一间房,从前面一路到底,看到一个档档儿就是一间房了,所以称进。通常最里间是个小天井,一般作厨房用,蜂窝煤炉子放到那里不熏人。此外,还有个柴灶,当时成都人烧柴还是很多的。另外,就是必须有的一个大水缸了。那个时候,自来水是要到街上去挑的,每条街都有个自来水桩桩,通常是一个老头儿或老妞儿守到,挑一担水两分。当年门板铺那家不担水?不过这个是吃的水,洗衣服一般就到井边洗。那时候水井特别多,而且三尺见水。把水桶放到井中,用手把住绳子一晃,桶就歪了沉下去,然后提上来。这个有点考手艺。当年成都地下水水位浅全国有名,还被编进最老版的《十万个为什么》。再有住的离河边近的,洗衣服就是到河里洗,用洗衣棒槌敲,在河头清干净。现在地下水位下降很多。现在盖高房子挖地基,往下深挖十几米也看不到水。
门板铺房的光线不好,如果是一层的房子,通常是在房顶安几匹亮瓦采光。但房内也还是昏暗。所以家里娃娃上学写家庭作业,都是搬两个板凳到家门口街沿上写。板凳一个高,一个矮。坐到矮凳上,本子放到高凳上写。吃饭也是如此,全家人喜欢把饭端出来在门边坐在小凳上吃。那家吃得好,那家吃的撇,看得清清楚楚。但多数人家都吃的撇。中饭、晚饭,就是泡菜就豆瓣儿。门板铺冬冷夏热,所以家家户户床上一年四季挂蚊帐。夏天防蚊,冬天保暖。夏天最热的时候,都喜欢拖个马架子在街沿边上睡。这时你就看到满街都是打光胴胴的人了。再有就是方便的问题。一条街上一个公共厕所,有的街上还没的。用啥子,用马桶。和现在的抽水马桶一样高,圆形的木桶,有一寸厚,外面是黑漆,里面是红漆。都是生漆,上的很厚。“清早八晨,来了一人,大叫一声,倒桶子了”,这就是当时儿歌唱的。每天早晨,拉粪车的一喊,家家户户就端马桶往粪车倒屎尿了。然后就是满街“刷刷刷”的涮桶子声。《喜刷刷》那首歌,可能就是从这里找到的灵感创作的。
门板铺高档一些的,有二层阁楼。这个阁楼也可住人。有阁楼的,通常是从一楼一个很陡的木梯往上爬。这个木梯大概有七、八十度角坡度,每格木板最多有巴掌那么宽。不习惯的,上上下下都有点害怕。阁楼面街,安装有窗户。老点的房子是格窗,可贴窗纸。新潮点的直接安装木制玻璃窗。还有一种,阁楼上一条走廊,横贯若干铺面。这可能就是大户人家的房子了。还有一种场所,在天涯石街。从这条街的十字路口望去,东西南北都是这样的格式。据说这里曾经是旧社会成都有名的烟花柳巷,如北京的八大胡同。
门板户住户,就是成都当时的底层百姓。大工厂、大单位的人,通常就都是住楼房了。住楼房的叫住门板铺很羡慕。现在的曹家巷改造,说是下岗工人居住的贫困棚户区。当年则是成都了不得的高档小区,住的是响当当的大建筑公司工人和干部。改革开放,门板铺翻身了,卸了门板就是铺子,租出去就是钱。
随城市不断扩大改造,成都门板铺成了过去式。在许许多多地市级城市和县级城市,也成为过去式。要找到它们的存在,真的只有去古镇一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