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刺明星、聚焦职场暴力,《明侦》看的不只是推理_风闻
观察者网用户_240127-2020-01-11 22:52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 孟大明白
新一期的《明侦》又用“恐怖童谣”做背景了!老粉战战兢兢看完,还好,没有生理性惊悚,却讲述了一个令人细思恐极的故事:公爵一家中毒而死,居然仅凭一个小孩随口编的几句谎话,就搅起了漫天舆论,在毫无证据的情况下先后冤死了两个无辜的人。
事发当天,小孩目睹素有“混混”形象的“山东鸡哥”出现在富豪家附近,觉得这事八成是他做的,没有证据坏人不就跑了么?于是他“好心”地编出了“山东鸡哥”往牛奶里掺毒的细节。
这个过程真是一点也不陌生,像不像三不五时就发生的微博断案?案情不明时,舆论已经乘着刻板印象而上,证据未至,人肉先行,疯狂传播的还大多是假料截图,背后不就和这小孩一样么?不惜制造谣言也要上证据,反正我认定的人必须是凶手。
“山东鸡哥”被送进监狱后至死不认罪,舆论隐隐约约感觉到自己错了。于是,小孩又把怀疑转向公爵家唯一幸存的美丽女仆,编出一个女仆作为帮手的细节,他的理由是:女仆长得那么好看,又幸存了,她一定有问题。
听到这里全场玩家和我脑中都疯狂冒问号,逻辑在哪里?
魏晨扮演成年后的小孩,仍然言之凿凿:你们仔细捋一捋,她长得美,还幸存,肯定有问题!
这心情简直了,和在微博里看到傻叉评论时一模一样。往往这种评论还能有一大堆赞,非得仔细想好多圈才能发现点赞者隐秘又恶毒的脑回路——女仆这么美,能和公爵没一腿吗?都说最毒妇人心,肯定是上位不成,蛇蝎心肠呗。
尽管事发时女仆完全不在场,只要稍一查证就能发现,但就因为这套脑回路形成的“民愤”,女仆受大火烧死,真凶顺利隐藏十几年,看得气死了。
小孩不觉得自己有错,他只是编了一个小谎,没想到大家都会信啊。“大家”觉得自己有错吗?不知道,因为“大家”隐藏在故事的背后,没有一个人需要走到台前接受审判。
就算让他们知道这个故事,说不定积极发言反省的人和当初砸石头的会是同一批。就像雪莉事件后,网友们也曾深刻反省,但当初误解和攻击雪莉的贴子难道是平行世界的网友传播的么?
不是责备网友,舆论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一味宣扬雪花论未免因噎废食,这个故事让我思考的是,只要中间环节上多一点抛开成见的理性判断,就像李银河说的“要去掉偏见”。
不是打扮得花枝招展就一定是潜规则or小三,不是家里有公务员or经商就一定是仗势欺人的二代,不是女司机就一定是责任方……然后在愤怒的转发前耐心地等一等解释、查证或反转,许多悲剧就不会发生。
舆论的力量越大,越要审慎的使用。
感觉这一季的《明侦》变了,往季最惊艳我的是脑洞大开的案子,本季更多感叹它讨论的话题越来越丰富,不只有精彩的推理,借案件本身表达的内容也越来越多。
有普世的情感题,如02案“海上钢琴师”和08案“X学校杀人事件”都讨论亲子关系。02案“海上钢琴师”用四代同堂的科幻故事聚焦父子关系中的误解,四代儿子都因为父亲没有宣之于口的爱、缺失的陪伴和过重的期望而痛苦不已,像许多中国家庭的缩影。多少父亲以爱出发却给孩子造成了终身难以解脱的心理伤害?父亲在等感谢,儿子却在等道歉。
08案“X学校杀人事件”则更深入,用脑洞的方式探讨父母对孩子期望的边界。父母为了想要完美的小孩,出重金复制小孩的胚胎,定制他/她的性格,作为养在身边的孩子的备胎,等到孩子十岁时若对孩子失望,就把备胎换过来,原胎当成垃圾处理掉,毫不留情。
当初看到“基因编辑”的新闻时我也在想,会不会有一天,只有各项基因优良、行为习惯完美的孩子才被认定为孩子?就像这个故事里,在自私的父母眼中,自然的天性成为一个孩子的原罪,只让我感到深深的恐怖。
更恐怖的是,故事里胚胎复制技术还不成熟,备胎孩子患上怪病活不长久,但现实中,技术的发展一定早过父母成熟。
《明侦》也见缝插针地讨论社会、职场话题。如03案“甄的不行街”讲网贷的危害,女孩最初只想买几样衣服包包,但轻易满足欲望的背后有想不到的代价,最后只能用死来解脱。
07案“MGQ的时尚风云”借一个发生在办公室的案件,展示了职场众生相:中年员工上有老下有小,被压榨不敢吭声,谁让你每个月的工资付完房贷和家用就月光?
职场小透明被叫做“喂”,替大家干各种杂活却还是没有存在感,越是好心越不被尊重。就算生病要去体检老板也听不见,回应的只有连环祈使句语音:你的身体有我的狗要洗澡了重要?
还有有才华的新人被剥夺成果拿不到署名权,上司美其名曰给你一个机会锻炼,锻炼了什么?不把MMP骂出口的心理素质吗?
作为娱乐行业从业者,最亲切的话题还是06案“NZND破冰谜案”,讨论娱乐圈这个特殊的职场,明星纷纷靠卖人设维生:吃不胖女星靠催吐,号称“八千年一遇”的天然美女是整容,创作歌手靠枪手,改年龄、买假名牌装时尚,还有那一看就知道在说谁的“非得假装混血公主”人设……
有时候觉得明星背后的智囊团是智障,或者他们认为观众都是智障,反正要配合好这些人设,总得有一方是智障。
《明侦》的环境是沉浸式的,我们已经习惯了每期嘉宾之间复杂又狗血的人际关系,当这些关系开始让人对号入座,配合抽丝剥茧的查证过证,得到结果的一刻比空听讲大道理要震憾得多。
如07案“MGQ的时尚风云”抓出凶手魏晨时,联想到他被职场冷暴力的窒息和得知自己患绝症的绝望,我甚至觉得对他说不出指责,只要看过这个故事,都会对他感同身受。
游戏的最后,其它不是凶手的玩家也纷纷反省自己是造成恶果的原因之一,选择陪他走进铁笼。《我们与恶的距离》里的坚持,竟然在这里得以实现,惩治一个凶手远不是结束,理解背后原因、避免它再次发生才是。
这一季越往后追,越喜欢这种话题上的尝试,或许有人觉得在综艺里加入社会话题不一定有用,起初我也这么想,但03案“甄的不行街”提及裸贷时,我发现到弹幕里很多人并不知道裸贷为何物,经解释才有所警惕。
首都网警在微博上普及过多次社交应用暴露个人信息的危害,当节目上嘉宾再一次郑重提醒观众要警惕“信息泄露”,许多人才如梦初醒:“原来在大数据面前我们都是‘透明人’。”
看到这里时体会到了节目组的心意,哪怕只提醒到一个年幼的观众、只引起一个微小的讨论,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