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 · 论 | 当“了不起”遇上北京长城_风闻
娱志TheReview-娱志TheReview官方账号-用我们的方式爱娱乐2020-01-11 11:48
作者 | 木羊
编辑 | 华实
"
继2019年的《遇见天坛》之后,北京卫视在传统文化传承领域再度发力,联合灿星制作了国内首档以长城文化为主题的户外体验类真人秀《了不起的长城》。节目自2020年1月4日首播以来,豆瓣评分9.0分,知乎评论9.5分,首播收视率1.25,位列周六综艺节目收视第一。
"
说起《了不起的长城》,这是北京卫视和灿星制作的第一次合作,但也只像合作,**新的节目完整组合了“了不起”系列和北京卫视文化节目的两个模式,**从形式到内容。
2018年《上新了·故宫》强势发力,开辟了文化类综艺的新思路。北京卫视借助地域优势,搭上这一顺风车,在2019年推出了《遇见天坛》,揭秘天坛的面纱,拉近与青年观众的距离。《了不起的长城》倒像是这一系列的第三部曲,揭秘的是长城的故事。
文化类综艺节目,传播文化是核心目的,《了不起的长城》倒是把这一主题贯彻的较为透彻。节目播放内容中“干货满满”,一系列关于长城的冷门知识的确值得观众学习。笔者在观看过程中,也感觉到自己这方面知识的缺乏,的确产生几分惭愧。这种文化教育还是较为深刻的。
如果说文化教育是北京卫视的内容需求的话,和灿星制作的联合则是试图在节目形式上寻找到新的思路。2016年综艺《了不起的挑战》于央视一套上线,引发观众的广泛讨论,豆瓣评分截至今日仍在8.8分。这次由原班人马打造的“了不起”系列第二部,或许也是希望借助这一“东风”,在文化教育的主题下,兼具娱乐性,寓教于乐。
在这一点上,灿星的编剧功力确实不错。反转操作是《了不起的挑战》的常规套路,也是看点之一。制作团队将这一点转接到了“长城”这档节目中,效果可喜。首期节目的红毯操作,刘烨等嘉宾“化妆打扮2小时”,红毯秀一分钟就结束了;后续答题环节中阮经天“这题我查过”更是引发了现场的一系列爆笑,节目设计在娱乐层面算是相当成功了。而在这一些娱乐设计本身,制作团队也是成功地将文化的脉络以直观的形式插入到游戏中(如答题,介绍,演绎等),教育的目的的确有达到。
不过,这种游戏设计貌似并未融入到整体的文化主题中,**娱乐仅仅是形式,并未为节目深层次的内容服务。**首期节目的105分钟,我们看到的游戏环节众多,但这些游戏环节,在节目整体设计中,缺乏整体的关联性。105分钟的节目时长内,制作团队试图就山海关的三个主体分别进行讲述。角山长城、入海石城、和关城就这山势曲折连为一体,但节目的活动设计却并未将这一体性展现出来。三个主体的环节设计并未存在一个可以“从一而终”的节目逻辑,各主体之间仿佛是分散的,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游戏体系。
或许制作团队在其中进行了一番尝试:“山城”的金砖导致“水城”的水龙秀惩罚,“水城”的水龙秀惩罚导致了赴“关城”的路径不同。但这种仅仅环节向的设计,只是起到了环节承接的作用,让节目过渡不至于突兀。但在深层次的逻辑上并未起到作用。山城的金砖排名只是为了水城的惩罚,水城的惩罚只是为了关城的路径,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意义呢?笔者对于最开始的金砖排名,第一反应认为是决定最后胜负的参考机制,但发现导演组貌似只给了一个过渡的作用,瞬间有一种“大题小作”之感。如果这算是一种对常规套路理解的反转,那我真心称赞这个环节设计。
缺乏整体逻辑这个问题,在《遇见天坛》节目中也有出现。“天坛”节目定义为借助明星实习生来讲述天坛故事,传递文化价值。但在具体的节目呈现中,也并未给出完整的逻辑线索,观众在观看这部节目时,可能并不清楚节目想表达什么。开篇大多以关键词开场,但具体环节的联系却又太过于生硬,往往没有一个确定的目的来引导节目走向。
从这一角度来说,《了不起的长城》或许并未脱离“天坛”的窠臼,灿星的加盟,只是在节目游戏设计层面多了一些操作,凸显出娱乐性。不否认这些娱乐性的设置达到了“寓教于乐”的后果,也具有一些巧思(笔者对于答题环节中秋千的使用,和长城内部士兵升降挂篮之间的关联仍是记忆犹新,这一点可以看出节目组是用心关注了长城文化的知识,并试图将其和游戏内容结合)。**但这种环节设计,它并未给予一个节目的出口,**让观众明白这层节目设计是为了什么?了解长城知识?然后呢?长城小组走完了长城,答完了题目,了解到长城的冷门知识,就没了吗?
这或许是节目制作值得思考的问题,制作团队将“挑战”系列的东西一整套搬过来,效果是可以的,但缺点同样没有戒除。《了不起的挑战》系列在每一集中都存在一种竞争关系,这种竞争关系却没有一个最终的出口导向。节目本身在于体验,以及体验过程中对于生活、人性的展现和思考。这些足够撑起40分钟左右的节目时长。但“长城”首期有105分钟,三个主体内容,如果没有一个整体的环节逻辑,实在是一个较大的失误。
**就节目本身而言,惊喜仍是大于瑕疵的,**对这档节目我仍是保有极高的期待度,摆脱了文化说理的枯燥性,寓教于乐的形式做到是相当出色的。毕竟,在环节爆笑有趣的过程中还能学到一定的知识,何乐而不为呢?至于节目设计的整体逻辑,在笑一笑和知识纳入的目的向思考中,或许并不需要我们的太多关注。
本文由娱志The Review原创出品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学生娱评号
转载需申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