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一首新歌没听过,一定不是蔡徐坤的错_风闻
高老庄朱刚烈-“于是我们继续奋力向前,逆水行舟。”2020-01-11 10:11
文章来源丨新周刊
蔡徐坤成了摇滚之王,究竟是榜单的扭曲,还是审美的沦丧?/图虫创意
流行音乐一针见血地刺破我们社会的文化暗流,它让听众一边享乐,一边忧郁,在情绪的反转变换之间,劣币驱逐良币,粉丝霸凌普通听众,于是造就了一代无歌可听,也不会听歌的年轻人。
摇滚乐迷们怎么也没想到,2019年最火的摇滚歌手竟然是蔡徐坤。
据金塔奖榜单,2019年大学生最喜爱的摇滚音乐TOP1是蔡徐坤的《重生》,综合评分比第二名的新裤子乐队高出三十多分。
金塔奖的简介中说这是“中国校园市场最具权威性奖项”。
在需要粉丝刷榜氪金的音乐榜单上,没有人能撼动ikun(蔡徐坤粉丝名,谐音“爱坤”)的地位——连全民偶像周杰伦都只能勉强与之匹敌。
9月份,周杰伦新歌《说好不哭》刷爆全网,一上线就承包微博将近一半热搜,在短短一小时内就卖出288万张数字专辑。
但据最新出炉的《2019中国数据音乐榜》,2019年蔡徐坤的EP销售额仍然远超周杰伦。
“2019年音乐市场是‘坤伦之战’的双赢”,这句话无论是对周杰伦的“夕阳红粉丝”来说,还是在奋力刷榜氪金的ikun们听来,都不算什么好话。
当腾格尔捏着粤语腔与杨幂对唱野狼,还有什么音乐是不能接受的?
所有针尖麦芒的争吵都随着《野狼Disco》的横空出世而归于沉寂,这首跨越土味与文艺边界、游离于精英和市井之地的说唱歌曲绝对是去年年末的大爆款。
它不仅屡次占据各大音乐榜单榜首,还以不同形式登上今年湖南、江苏、东方等三大卫视的跨年晚会。
网络神曲再次成为我们无法躲避的洗脑旋律,健身房、餐厅、酒吧……公共场所的每个角落都在鞭策我们左边画彩虹、右边画个龙,胸口比划个郭富城;进入虚拟世界,我们接收到的更是各种令人摸不着头脑的“权威”音乐榜单。
郑钧曾在访谈节目《今晚九点见》中评价现在的音乐榜单就是一坨屎,但在最近播出的《吐槽大会》中,郑钧却说:“我没有资格评价音乐,因为现在没有音乐了。”
不肯驯顺的藏獒,除了不评价,好像也做不了啥。/《吐槽大会》
即便是曾经的“摇滚藏獒”郑钧,如此直怼各大音乐平台,也可以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毕竟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的音乐品位不行,粉丝们更不能接受自己每天氪金刷出来的榜单歌曲是一些音乐的残次品。
每个人都被迫接受着这种商业逻辑下的文化结果,这届年轻人真的不会听歌吗?还是说,现在的中国人真的无歌可听?
无歌可听的年轻人
粉丝刷榜的出圈“圣战”可以说起源于吴亦凡。
2018年11月,吴亦凡的首张专辑《Antares》登陆美区iTunes音乐榜,Kris Wu这个对于美国网民略显陌生的名字在几天之内就力压A妹Ariana Granda、Lady Gaga、皇后乐队等人,代表美国歌迷将其他人排斥在三甲之外。
《福布斯》报道称“吴亦凡借由新专辑将中国音乐带到西方”,虽然这种花钱买吆喝的打榜方式事后看来不太光彩,但在当时却让国内外的众多歌迷见识到中国“bots”(水军)的厉害,也让世界预见中国内地音乐市场的巨大规模。
闹剧落幕,成绩清空。/@凤凰网大风号
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9中国数字音乐产业研究报告》,2018年中国数字音乐市场的规模已达76.3亿元,同比增长接近60%。
国际唱片协会IFPI发布的《2019全球音乐产业报告》则显示,中国继2017年首次进入全球前十大音乐市场后,2018年排名已飙升至第七位。
庞大的音乐市场下,盘踞着众多无歌可听的年轻人。
据由你音乐榜发布的《2019Q3华语数字音乐行业季度报告》,2019年Q3季度的爆款歌曲中,占比最大的是OST(影视原声带)。
俗话说“自古烂片出好歌”,如今没有好片可看的观众,连好听的歌曲也只能从影视剧中搜罗。
我刷剧,是为了听歌。/《2019Q3华语数字音乐行业季度报告》
除此之外,排名第二的爆款歌曲出自于偶像新星,占比由19%上涨至25%,相比之下,实力唱将和独立音乐人则显得势单力薄。
老牌的实力派歌手纷纷选择通过演唱OST歌曲来触及年轻一代,唱将歌手林志炫在沉寂多年之后献唱动漫《魔道祖师·羡云篇》的主题曲《醉梦前尘》;一首婉转悠扬的《知否知否》更是让胡夏和郁可唯这两位“过气歌手”重新回到歌迷的视线之中。
比起男歌手,2019年华语市场的头部Solo女歌手十分稀缺,仅3%的上榜歌曲能成为爆款。
头部女歌手中,李宇春、邓紫棋仍是中流砥柱,其余女歌手中,有将近五成的网络新秀。
华语乐坛的不景气几乎已经成为公认的事实,但靠着影视主题曲、偶像歌手新专辑、网络洗脑神曲丰富自己歌单的众多年轻人,却绝不会承认自己的音乐审美居于人下。就算人生过得一塌糊涂,但自己的音乐品位仍然完美无敌。
前几天,网易云音乐推出了2019年度个人总结报告,朋友圈里立刻被各式各样的报告截图刷屏,当代人很少能如此直接地分享内心的隐秘,音乐给了我们这个机会。
学者刘小波曾说:“歌曲外放、点歌、歌曲分享评论、推介、学唱歌曲等都体现出了一种听觉的自我中心主义,这是互联网时代的自恋叙述表征。”
在社会普遍的身份焦虑下,人们借助流行音乐来重塑身份,这份负载在歌曲上的意义超过了歌曲本身的质量,让“无歌可听”的年轻人,不再积极寻找更好的音乐。
选秀“杀死”了中国流行乐
2015年6月,深受“上头条”困扰的汪峰老师被一位偷拍者彻底激怒,通过工作室发表了一篇名为《没有汪峰,大陆歌坛尽失一半江山》的文章,声明自己从没关心过自己上不上头条,文中还贴上了各种数据报告,证明没有汪峰,内地音乐将“惨不忍睹”“尽失半壁江山”。
“汪半壁”的名头由此而来,成为汪峰身上始终撕不掉的标签,但纵观如今青黄不接的国内流行乐坛,这话倒也有几分道理。
当年嘲笑汪峰的人,恐怕也没想到如今恨不得多来几个汪峰。/图虫创意
乐评人王小峰曾说“一个汪峰可敌中国所有摇滚歌手”,“汪峰明白如何在摇滚和流行两个市场通吃,他是第一个让演出商模糊了摇滚和流行概念的歌手。”
作为“摇滚听众眼里的叛徒”,汪峰融合摇滚和流行的方式是上《中国好声音》当导师,对着所有前来参赛的选手提出致命一问——“你的梦想是什么?”
《中国好声音》自诞生起就有专门负责策划选手故事的故事组,曾经誓要在摇滚界怒放生命的摇滚青年,成了选秀节目中勾出选手悲情励志故事的引子,不知这样的人生经历能否让他之后的演唱生涯“飞得更高”。
李皖曾说:“音乐秀实质上是音乐萧条的表征,它最终是一个秀、一个把戏。”而这场盛大漫长的把戏,已经快要把内地流行音乐的最后一口气给断送了。
王小峰在他的《音乐去哪儿了》一文中评价称:
“选秀直接导致了今天的听众对音乐失去美学判断。在电视观众的耳朵里,音乐美学的判断只剩下‘唱功’两个字,他们更多是被所谓的人生励志、八卦新闻、插科打诨所干扰,这些选手们在瞬间被放大得很立体,但是他们的音乐却变得无比干瘪。”
草根明星被一夜成名的浪潮推动着向前,经纪公司给盲目和毫无鉴赏力的年轻人提供最低级的音乐产品,让他们相信这就是最好的音乐。
原本由唱片公司掌握的行业和审美标准,被综艺选秀抢占了。
“这些用催化剂催出来的选秀明星根本没有专业成就,自然也缺少名人气质,仅仅是社交媒体口水下的明星。”王小峰评论称。
畸形的市场机制势必只能产生势利的商人和懒惰的投机分子,一人拉起一支队伍制作新歌、最终发行时间还是从9月等到12月的李荣浩想必对此深有体会。
然而,观众对于选秀节目的热情不会因此而有丝毫减损,每一首低劣的音乐作品,当它被受众聆听到时,受众也就陷入了此中泥潭,无法挣脱。
只有流行,没有音乐
2001年,台湾著名音乐制作人杨明煌车祸去世的第六年,好友黄舒骏仍然深处好友离世的巨大悲痛之中,于是他选取了1995年这个节点,发表了歌曲《改变1995》,向他无比怀念的朋友述说他离开后的世事变化。
歌词中有这么一句话:“只有流行、没有音乐,我看你眼不见为净,也会是好事一件。”
“只有流行、没有音乐”的谶言也随之进入21世纪,至今仍没被破除。
博主@ChineseRock摇滚地狱曾说:“现在所谓的音乐圈也挺有意思,绝口不提歌曲质量,嗷嗷叫唤卖了多少,完了就通稿一发,华语乐坛复兴,大家其乐融融欢天喜地。”
对歌曲质量的故意忽视,一部分原因是流行音乐没有获得知识分子的青睐。
还有几首歌,能给心上人听?
据网易云音乐2016年发布的《中国独立音乐人生存现状报告》,中国独立音乐人的专业程度还很低,大部分是自学,受过专业和系统音乐训练的比重仅有11.8%。
听众和整个流行乐行业并不在乎这些,他们都在奉行快乐原则——行业催生消费欲望,听众制造消费。
粉丝对于歌曲的狂热已经脱离音乐本身,歌曲成为听众证明自己审美品位的标志和寄托物欲消费的宿主。
但不断飙升的榜单数字掩饰不了音乐行业的整体崩坏。古风歌词胡编乱造、翻唱改编一味叫好、抄袭洗歌甚嚣尘上、洗脑歌曲总能上榜,观众总有一天会对此表示厌倦。
去年中秋晚会,谭维维魔改翻唱《敢问路在何方》,被原作者许镜清批驳。/图虫创意
去年五月份,BBC发表了一篇文章,分析称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悲伤和孤独之类的情绪在歌曲的歌词中变得越来越普遍,今天的流行音乐比朋克鼎盛时期更具侵略感和恐惧感。
流行音乐一针见血地刺破了我们社会的文化暗流,它让听众一边享乐,一边忧郁,在情绪的反转变换之间,劣币驱逐良币,粉丝霸凌普通听众,于是造就了一代无歌可听,也不会听歌的年轻人。
[1]《2019全球音乐产业报告》国际唱片协会IFPI
[2]《2019中国数字音乐产业研究报告》艾瑞咨询
[3]《2019Q3华语数字音乐行业季度报告》由你音乐榜
[4]《流行音乐消费的符号泛滥与现代化危机》刘小波
[5]《只有大众,没有文化》王小峰
[6]《中国独立音乐人生存现状报告》网易云音乐
[7]Is pop music really getting sadder and angrier?. David Robson.BBC Music.2019-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