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解与鄙视链:谈COD系列在中国的内外冲突_风闻
游戏研究社-游戏研究社官方账号-2020-01-11 10:05
**编者按:**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投稿,作者谈了谈目前围绕COD的一个特殊现象:即“剧情党”与“联机党”的格格不入。类似的冲突在其他游戏里也有,但群体隔阂从来没有像COD这么大。以至于现在一方面有大量国内玩家依然将“剧情”视为这个系列的卖点,甚至是唯一的精髓。而另一方面,在使命召唤贴吧里的“老兵”眼里,这种说法却贻笑大方,并将其视为小白言论来讽刺批判。随着COD系列不断推出续作,新老玩家们之间的冲突也愈加明显。本文梳理了这一现象,并向我们解释了矛盾和分歧的历史原因,相信你阅读后会对COD在国内的特殊玩家生态有更深的了解。
1
指针拨回到一年多前,《使命召唤:黑色行动4》发售时的口碑遭遇了重大滑坡。
不管是普罗大众还是核心玩家,当时大家对游戏都不怎么满意。但这种和谐并没有维系多久,因为很快双方给出了截然不同的原因。
在大部分电子游戏玩家眼里,精彩的单人关卡和演出是他们对游戏最清晰的记忆。子弹、爆炸、硝烟、阴谋、恐怖袭击、战友离别… … 好莱坞电影中的元素描绘了许多玩家关于《使命召唤》的第一印象,而承载这些内容的自然是游戏的战役。
当《黑色行动4》剥离战役后,国内游戏玩家的反弹十分激烈。大众游戏社区、视频网站、微博… … 在你能看到的内容平台上,关于是否应该保留单机战役,都有大量玩家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然而这些声音很快又被新的“潮水”覆盖:《使命召唤》的一部分核心玩家开始发声驳斥“单机至上论”,并强调多人联机对于这个系列的意义——“多人联机”正是该系列能够在国外经久不衰,且长期维持在千万销量的重要原因。
闻道先后,术业专攻,《使命召唤》作为一个老牌系列,玩家群体之间存在巨大的认知差异。游戏在国内特殊的讨论环境,媒体对游戏联机内容的失焦,更是放大了这种结果,不同的玩家很难其乐融融,各大平台沦为玩家观点的战场。
在一个关于COD的视频下,“单机才是COD精髓”和“联机才是COD重点”的两方人马吵得不可开交,这种争论对于这个系列很常见
身为这个系列在国内仅存的大型公共讨论空间,“使命召唤吧”正历经玩家认知差异所孕育的对抗。它的包容性让每一种声音都能出现在这里,它的封闭性也决定了外界认知在这里必定会受到尖锐的抨击。于是双方开始火星四溅,使命召唤吧对“单机至上论”的批判一次又一次出现。伴随着新作宣传期带来的大量新生代玩家,脆弱的平静便一再被打破。
2
下午 2 点 32 分,使命召唤吧的吧主 MUIBUI 写了一篇帖子,名为《快餐店里(的)“传道者”》。时间是 2019 年 9 月 19 日。
和以往发帖不同,帖子并不是资讯或资料,而是虚构了一个故事。
这篇帖子的弦外之音是在讽刺“不恰当批评”,看似摸不到头脑的故事也并非吧主的突发奇想。故事里的快餐厅意指《使命召唤》这个系列,快餐爱好者自然是说系列拥趸,在他们眼中,有另一群食客总是来快餐厅指指点点,想在快餐厅里提倡用餐礼仪,属于“不恰当批评”。这就与他们产生了矛盾。
最终,帖子隐晦传达的观点获得了大多数跟楼的赞同,有回复说“建议给这个贴加精”。
事实上,贴吧核心玩家与外界的“不恰当批评”分歧已久。以上文提及的《黑色行动
4》差评为例,外界玩家与核心玩家对现象的归因大相径庭。联系15代游戏战役缺失的资讯,休闲玩家会直接将其归纳成产品失败的原因。但吧内用户则认为,问题的根源是游戏早期频出的 Bug 、推广电竞化带来的机制改动和枪械等联机内容物的稀少。
排除这种归因错误,能激怒吧内玩家的观点还有很多。比如近年来,不少玩家表示,为什么《使命召唤》没有破坏场景的物理系统,因此觉得游戏设计落后于时代。但这种观点显然是出自不熟悉《使命召唤》联机玩法的玩家,因为这和游戏的特色——连杀系统冲突。
游戏中,当玩家一命击杀数位敌人后,系统会赋予玩家一些高效的武器,其中不乏机枪塔、导弹、轰炸机之流。抛开恐怖的杀伤力,部分高连杀武器还附带了可观的作用范围。有玩家戏评“如果将场景破坏加进去,怕不是打个几轮,整个战场都被连杀轰成平地了。”
在“老兵”们看来,目前外界大多数关于《使命召唤》的分析都没有说到玩家的点子上。部分玩家的异想天开,连带着小部分媒体因为缺乏系列了解给出的评论,这些观点通通会被纳入到“不恰当批评”的范畴之中。
如果一篇帖子里同时包含了对《使命召唤》的偏见与优越感,那不仅会在吧内受到讽刺,还会被“挂墙头”,得到更多人的批判。
3
去年新《现代战争》的宣传片里,叼着雪茄的普莱斯让玩家沸腾了。
十二年前,《使命召唤4》撼动了玩家的世界观。作为重要人物登场的普莱斯也牢牢和现代战争这个系列绑在了一起。当时FPS的设计重心还不是多人联机,单机剧情的讨论仍是社群交流的常客。
随着国外行业的发展和受众的需求,多人模式渐渐接过了单机战役的大旗,成为了《使命召唤》的“本体”,不过这却和国内玩家无缘。受制于多方面的影响,很长一段时间,多人对战在国内都只属于小众玩家。
是什么样的缘故塑造了这样的结果?原因很复杂。
主机游戏文化在国内的断层,传统游戏需求的小众化,便捷支付手段的缺席,各地网络情况的复杂,国内版权意识的薄弱都让正版游戏在国内步履维艰。因此,电脑成为了传统游戏玩家的主要平台,盗版游戏一度是玩家唯一切实可行的选择。
直到 Steam 开始在国内普及,正版游戏的滑铁卢才告一段落。于情于理,Steam 的流行应该能帮助玩家完成对《使命召唤》的改观。但发行《使命召唤》的动视并没有搭上这股东风——旗下游戏的锁区政策没有一点松动,导致PC玩家依然很难玩到正版《使命召唤》。
失去了接触正版《使命召唤》的窗口,很多玩家的认识只能是一遍又一遍地重温战役。面对普莱斯时的热泪盈眶,换种角度来看,也是因为玩家只经历过单机的离别,没有机会了解多人联机的进化。一提《使命召唤》,脑中浮现的还是电影化叙事,按 F 哭泣和无脑突突突。
这些缘由让国内《使命召唤》玩家的群体与国外完全不同,而且,在过去几年中,这个群体变得越发复杂,不再仅仅由早期的单人战役玩家构成。
4
作为游戏历史中最古老的游戏类型之一,FPS 长盛不衰的原因在于挖掘人想要争斗的本能。而《使命召唤》的缺位无法阻挡这种趋势。
同一时期,《守望先锋》《战地1》《CS:GO》《彩虹六号》多款 FPS 游戏都借助直播、媒体、社群等媒介辐射到了一大批新玩家。在这之前,这批玩家中很大一部分没有接触过 FPS 游戏。
游戏内容消费不仅为玩家带来了快乐,也帮助玩家培养了一套自己对于 FPS 游戏的理解。上述提及的游戏中,四款作品里除了《战地》系列不主打竞技性对抗,其余三款皆是强对抗主导的射击游戏,同期其他类型电竞游戏的火热也促进了国内玩家注重竞技的氛围。
特质趋同的氛围下,游戏经历不够丰富的玩家很容易用单一的指标去评判一款陌生的游戏,并将这一指标与质量划上等号 ——比如“竞技性”。而《使命召唤》很难在这种环境下得到积极的评论,因为它不是一个主打竞技性对抗的系列 。大量游戏内设计是围绕“爽”来实现的,如 TTK(time to kill - 击杀所需时间),枪械反馈,击杀勋章,命中箱判定范围等。
是的,《使命召唤》的海外主流受众不是想要寻求对抗的竞技玩家,反而是想要放松心情的娱乐玩家。
只有外部理解的失当,冲突的发生其实也很困难。贴吧异见的形成也取决于很多变化。
最自然的还是国内传统电子游戏的环境在好转,越来越多的玩家愿意去为游戏付费。吧内玩家的讨论基础从只有单机逐渐朝多人发展。和联机相比,如今《使命召唤》的战役内容本就少得可怜。单机部分的弱化减少了相关讨论,而持续运营在传统电子游戏里的普及进一步使联机内容的讨论增长。
同时,战役的讨论往往横跨多部作品。而完整体验多部战役的玩家不少已经成家立业,缺乏高强度讨论的精力与热情。新生代玩家与游戏的接触多是从近年开始,数年前的作品很难吸引到他们。
最后则是贴吧的讨论风向被刻意朝着游戏推动。这一点尤为特殊,早年的贴吧讨论不局限于游戏,还包含了很多可以从社会层面分析的内容。“在使命召唤吧你甚至可以谈《使命召唤》”是当时吧内用户的调侃。但现在核心用户更推崇将帖子聚焦到游戏上。
结合诸多原因,使命召唤吧的用户成分产生了转变,主体变成了新生代联机核心玩家。依赖这些玩家数量的积累,贴吧慢慢衍化成一个以多人模式交流为主的小众社群。
如前文所提,当新声音一再打破核心玩家的讨论基础时,一场针对新声音的讨伐就此轰轰烈烈地上演。
社群的集体看法也很快被用户塑造成梗,如信仰系列开发商之一、大锤工作室(Sledgehammer Games)的玩家被称为“锤学家”,这种梗成为了不少用户交流的黑话,但也进一步弱化了贴吧向外阐述观念的能力。
5
如今网上不玩游戏就爱表述不成熟观点的玩家被称为“云玩家”,他们数量众多,相比之下,国内的《使命召唤》玩家其实声量更小,但是团结、坚定。在一部分外人看来,那就会是一个相当激进的群体,一点就炸。
外部认知的刻板印象和玩家内部的强硬表达让目前的使命召唤吧,与许多小众玩家社群一样,也成为了一个回音室,维持着一种模糊且微妙的状态。
玩家会彼此交流游戏的体验,表达对游戏运营的看法,并在新作到来时表示期待。新人的大多数问题也能得到解答,只要别在意阴阳怪气。当然,还有两根千万别碰的红线:认为单人剧情比多人对战重要,及盗版有关的话题。
相较于几年前,你能从吧里得到的游戏信息更多、更准确、更有价值,但能讨论的范畴也被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剧情可以聊,但如果懂得察言观色,新人就会在站出来说“比起多人,我更想聊聊剧情”前多一层顾虑。
6
乍听好笑,但“很多国内玩家不了解《使命召唤》”成为了矛盾的起源,且无法回避。
回到开头,我不想只把那篇讲故事的帖子看成小众群体的牢骚,它更像是玩家认知差异的折射。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无数的差异,并不局限在使命召唤这一款游戏里,游戏玩家之间的阵营之争、鄙视链,从来都是常态。但如何面对差异,如何理解差异,如何让异见者发声,如何清晰、理智地表达自己的观念,这些问题都比差异本身更重要。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无论如何努力,有生之年内我们都很难将彼此的认知差异全部消除。但维护一个能包容不同声音的网络空间也许是我们能做到的。这里就以美国摄影师玛丽.艾伦.马克的一句话做结尾吧:
“我愿意成为一种声音,对于那些失去声音的人。”
*行文过程中感谢 DejaVu、柳嘉宛、Clandy7777 提供的帮助!
数据来源:
All time unit sales of selected games in Call of Duty franchise worldwide as of February 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