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这么难,为什么中国人还一定要回家?_风闻
牛皮明明-牛皮明明官方账号-有志,有趣,有灵魂。公众号:牛皮明明2020-01-11 10:40
"
“回家”两个字,在中国人的心里,有着千斤般的分量。
漂泊的人最知道,回家难,不回家更难。
"
01
一千多年前的隋朝,诗人薛道衡在通往故乡的客舟上,写下跨年的第一行诗: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他说,离家两年,这个春节本想回家团圆,但到了正月初七,却还奔波在路上。
亲人在门口张望,小儿在庭院嬉闹,饭菜在锅里热好,而他还在千里之外。
从前的日色慢,车、马,邮件都很慢。今天读起来浪漫,但那时动辄路上要几个月时间,对春运回家的人来说,真的很难。
唐代诗人王湾,家在北方洛阳,人在南方苏州。快过年时,他在北固山脚下,眼见水阔天长,孤帆远行,年味越来越浓。而自己,终究赶不回去,落寞叹道: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人是回不去了,只好指望那北归的大雁,将书信带回洛阳的老家。
这种春运的难,千年之间,从来没有变过。
回到民国的1929年,年关将近,作家冰心正收拾家当,从北京启程回上海。
一大早,冰心就给旅行社打电话,买天津去上海的船票。那头告诉她:回上海过年人太多,舱位都卖完,最快一周后才能有票,而且还是最差的四等舱。
冰心斩钉截铁地说:无论如何我走定了,即使是猪圈狗窝,只要能把我送回家就行!
北漂青年沈从文,当年从北京回湘西凤凰,坐车、坐船、坐轿,加徒步,花了半个月。事后他写信给张兆和说:我坐的船差点翻掉,还以为自己要喂鲨鱼,只好抱着你的相片,若死也是有个伴。
作词人田汉,春运的归途同样艰难。1924年,他费了三个多月,才从上海赶到了长沙,途中到汉口时,全身只剩下一块钱,经朋友帮忙才回到湖南。
在几千年的中国人心里,游子归乡,春节团圆,是颠破不灭的传统。
故乡,是魂牵梦绕的归宿。而春运,是千山万水的人在囧途。
民国时期火车站
02
每次到了春节,中国人就集体像候鸟一般迁徙,壮阔如史诗。
在这场迁徙里,如果唐朝的李白,要从西安回四川江油。路途长达1800里,需花费一个月时间。有经济学家,给他算过一笔账,往返路费,折合现在人民币,约6万元。
而当时一位普通公务员的工资,每年约9万元。这样一趟普通春运,要花掉8个月的工资。
民国时,鲁迅从北京启程回绍兴,将行程记在一张纸上:
京奉线—津浦线—坐船渡江(换乘)宁沪线—沪杭线—渡钱塘江乘船至绍兴
这个行程,全程需要86个小时,是鲁迅计划中的最快方案。但这份出行表,花费昂贵,连大教授大文豪的鲁迅,也才勉强能承担。对于普通百姓,则是天文数字。
那个时候的出行费用,以1934年为例,北京到上海的火车票价,单程77元,往返票打折,合计120元。而飞机单程是180元,往返票打折,合计300元。同期上海工人,月薪是10到20元。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家,还不是能否回得去的问题,而是能否回得起的问题。
直到1948年,东北野战军铁道部队组建,将中国人的出行,带到一个突飞猛进的时代。
1950至1983年,中国共修建38条新干线、67条新支线,铁路通车达到5.46万公里,公路通车也达到91.5万公里。全国性的交通网络,终于初步奠基。
感谢科技的力量,交通进步了,车费降下来,让更多人有机会回家,回得起家。但历年春运的难,却仍像癌症一样无法攻克。
上世纪80年代末,“民工流”开始出现,因为车少人多,严重超员。等乘客都挤上火车,列车员才发现,两个车厢间的弹簧已被死死压住,车都开不了。
十二年前的春运,南方大雪,导致广州火车站广场十万人滞留。摄影师从高楼俯瞰,密密麻麻的人头,犹如蚁潮。无数回不了家的人,仰面哭泣,情绪失控。
其中一名东莞女工,从事产品检验,月收入1000元。临去车站前,跟女儿通了电话,保证自己一定会想办法回家。后来,她由于着急进站,攀越高架桥时,从高处坠落昏迷。在跌落的瞬间,她张开一只手,本能地去抓高架桥道路旁的花草,而另一只手,还死死攥住那张火车票。
那张车票,是她无奈之下从“黄牛”手里买的,票面价格271元,成交价410元,花去她小半个月的工资。后来经鉴定,那是一张假票。
未出现网络订票之前,车站买票如上战场,人潮涌动堆成浪,通宵排队买票是常事。
作家梁实秋曾经形容:买票的时候,气力稍微虚弱一点的人,就有性命之虞。
这样的形容,直到21世纪仍不过时,每年在车站的排队长龙中,都会有几个人当场休克。
2012年,中国铁路斥资3.29亿资金,建成12306官网,网络订购时代终于到来。
春运期间,4亿人的电脑、手机,流量同时奔涌向同一个地方,如同暴雨之前,全宇宙的电流汇集于避雷针的顶尖。靠着阿里的技术支持,顶过了一次次的访问高峰。
但在今年,12306还是崩了。手机上几平方厘米的APP入口,竟瞬间加快了整个中国的心跳。
直到去年,仍有数以亿记的老人、农民工群体不会网络订票。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为买一张回安徽的车票,六次往返车站。直到最后,仍然没有买到,急得不停抹眼泪。突然扑通一声,跪在执勤民警面前,磕头求票。
据国家发改委评估,2020春运期间,全国旅客发送量,将达到30亿人次。这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场迁徙活动。
春运火车站人山人海
03
春运的背后,尽是故乡之思。一个人想家,会想到什么程度?
作家阿城曾说,我有一个朋友一天忽然说,好久没有吃醋了,当即到小铺里买了一瓶山西老陈醋,坐在街边喝,喝得眼泪流出来。
陈丹青漂泊纽约时,被人深夜尾随。一问才知道对方是上海人,二十年没听过上海话。偶然在街上听到乡音,只为再多听几句,不忍离去。
八十年代初,余光中在给朋友的信中说: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叫,就会以为那是四川乡下听到的那一只。
不离家不懂思乡之情,不食肉糜不懂糟糠之甜。
“回家”两个字,在中国人的心里,有着千斤般的分量。
1990年春节,潘石屹在海南,由于没钱返乡,只好独自过年。除夕夜的海南岛,变成了一座空城。那夜,他推开一间理发店的门,想借理发的机会,和剪头小妹一起看春晚。等理完发,剪头小妹担心他图谋不轨,把他轰了出去。
多年后,他回忆起说:那是我人生中,最孤独的一天。
王宝强走红之前,因为自卑,连续北漂几年不联系家人,也不回家过年。他总觉得,等混出点人样,才有脸回去。
2002年的春节,他终于忍不住,用小卖铺公用电话,给家里拨了第一个电话:你们都好吧,庄稼怎么样了?
电话那头愣了一会,突然哽咽地说:这么长时间不跟家里人联系,都以为再也见不到你了!
家人骂完,两头瞬间大哭。
漂泊的人最知道,回家难,不回家更难。
北漂音乐人陈晓龙,曾连续两年没回家过年,送走女友回家后,在北京独自渡过的第一个春节。他茫然地躺在床上,给家里打了个电话,年老的父亲说:
哎,人老了,见一面少一面。
电话挂断,感伤之际,他写下一首《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首歌通俗直白,曲调简单,却道出无数中国人的心声: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家里总有年夜饭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亲人从来不会嫌我烦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04
历史千年,一代一代的人走出去、走回来,候鸟归乡的隐喻,始终未曾改变。
春运这么难,中国人为什么非要回家呢?那遥远之地,房子还是那个房子,祠堂还是那间祠堂,路还是那条路,河还是那条河。没有热闹的商场,没有华丽的影院,没有便利的外卖。我们必须回去,只因回到那里,心才变得完整,童年的记忆,也才渐渐清晰。
屋顶的炊烟,村口的老树,隔壁的猫狗,儿时的玩伴。
还有那熟悉的乡音,最爱的美食,以及离家千里,心心念念的家人。
出门在外,谁不是他乡之客,浮云游子。只有家,永远是背井离乡的人,永不关闭的港湾。
春运虽然千辛万苦,但好在因有团圆念想的支撑,一念既定,万山无阻。
回家团聚的背后,承载中国人太多的情感。**我们都是带根的流浪人,而家,就是我们的根。**有了这个根,纵千山万水,天涯海角,亦身有所属,心有所安。
团聚的意义,无非是与家人围坐,做上一桌好菜,倒上一杯好酒,洗去一年风尘。
世间最好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我的还有一些文章这里没有,关注公众号“牛皮明明(ID:niupimingming)”,回复“好文”,即可收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