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都有哪些坏了大事的小人物?_风闻
朝文社-朝文社官方账号-关注我们爱历史(ailishi777),阅读更多2020-01-12 20:14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唐朝建中四年(783)十月,唐德宗削平叛乱藩镇的战争,正是白热化的阶段。5000受命增援的泾原路士兵正抵达长安。这支多年在西线血战吐蕃的虎师,此时却已在冬日严寒里,历经多日冒雨急行军。偏偏负责犒劳部队的京兆尹王翃极度刻薄,只给他们送来一堆粗茶淡饭。这群本想勇赴国难的士兵悲愤怒吼:“吾辈将死于敌,而食且不饱,安能以微命拒白刃耶!”
待到惊慌不已的唐德宗,赶快派人送来两车美食绢帛,这群寒透心的士兵们的怒火,却是照样挡不住。突发的大乱席卷了长安城,钱米堆积如山的大唐府库全落入叛军囊中。唐德宗以及后妃权贵们撒腿逃命。大唐帝都长安,就以这不可思议的方式突然沦陷。这场给此时唐朝雪上加霜,更险些要了大唐命的叛乱,正是“奉天之乱”。
对于这场大乱的直接责任人——京兆尹王翃来说,当时的大唐腐败成风,官员们吃拿卡要成常事,遇到“犒军”这类花钱的事儿,“刻薄”都是基本操作,却不想叫唐德宗的“削藩”蓝图,在这场突然大乱里无情泡汤。若论历史上“坏了大事的小人物”,这位“刻薄”的王翃京兆尹,算是其中一位。
不过,若论这场“奉天之难”里“坏大事”的小人物,王翃也并不孤单,神策军使白志贞也算一位。为什么区区五千泾原兵,就能把戒备森严的长安翻个底朝天?因为担负长安守卫的白志贞,多年来只忙发财。就连为国征战而死的神策军将士,他都敢隐瞒不报。反而弄了一帮市井无赖在军中凑数,平日里“吃空饷”的好日子优哉游哉,大难临头却傻了眼。泾原兵大闹长安时,这些“神策军精锐”竟没一个敢应战,各个跑得比皇上还快。
如果说刻薄的王翃,是个惹事的“作精”,那么贪婪的白志贞,更是蛀虫一枚。
不过,若论“坏大事”的执着精神,唐朝的这二位,比起明朝的一位“用生命来坏大事”的小人物,那还是要甘拜下风——武清侯李国瑞。
武清侯李国瑞,明朝孝定皇太后(万历生母)的侄孙,也就是崇祯帝的堂叔。放在明末的勋贵里,也是个看上去普通的一位,却不偏不倚,被此时的大明首辅薛国观“相中”了。
此时的大明王朝,已是崇祯十二年(1639),大明朝外有清军叩关,内有农民军横冲直撞,国事急的抓狂,国库更穷得叮当,崇祯帝红了眼镜找钱,财政窟窿越来越大。新任内阁首辅,这位曾因清查“吃空饷”出名的铁腕阁老,却是笃定了一个念头:大明朝再缺钱,也不能像以前那样搞钱了。国家到了这步田地,权贵们难道还不肯为国出力吗?必须给我买单!
可权贵的势力根深蒂固,就算薛国观贵为首辅,又怎么动得了。于是武清侯李国瑞,就成了薛国观的突破口:这李国瑞曾与兄长李国臣,闹出争夺四十万两白银家产的丑闻。这下薛国观旧话重提,动员崇祯帝给李国瑞施加压力:既然这四十万两白银有争议,爱卿不妨就把它捐给国家嘛,也算有个好名声不是?
万没想到,这李国瑞对于“钱”,那真是看重到家。饶是崇祯帝反复施压,甚至还要剥夺他的侯爵爵位,李国瑞也毫不让步,除了当家卖家当“卖惨”,还哀告各位权贵说情。眼看崇祯帝越发严厉,他干脆死扛到底,连怒带急竟撒手人寰。
李国瑞一死,原本崇祯君臣信心满满的“权贵买单”行动,这下来了个大反转。深感兔死狐悲的权贵们,纷纷出面攻击薛国观。原本就“没常性”的崇祯帝,这下也把薛国观推出来做替罪羊。可怜原本想干点事的薛国观,这下被崇祯帝论罪,定了贪污九千两白银的大罪,落得上吊而死。有了这个榜样,满朝文武大臣,谁也不敢再提“权贵买单”的事儿。哪怕大明江山每况愈下,哭穷的权贵们,照样优哉游哉,过着自家的好日子。
以这个意义说,这位要钱不要命的李国瑞侯爷,真是以自家生命为代价,“幸福”了满朝权贵。
可是,待到大明朝活活穷死,崇祯帝穿着补丁衣服悲戚戚上吊。满怀欣喜迎接“新主人”的大明权贵们,“幸福生活”也骤然打住。一个个都被农民军抓起来严刑拷打,要钱不要命的他们,只能在一次次哀嚎之后,乖乖的把钱财吐出来。《后鉴录》记载:农民军在北京抢掠来的七千万两白银,李国瑞这类的“公侯权贵”,就“贡献”了两千多万两。薛国观“贪污九千两”的罪名,权贵们在崇祯面前“哭穷”的丑态,一比就是笑话。
国家都没了,多大的家业钱财都守不住。这么简单的道理,以李国瑞为代表的“小人物”,那些三百年里吃够了国家好处的“公侯”们,到死都没懂。
参考资料:梅毅《帝国的正午》、王效峰《唐德宗“奉天之难”研究》、苗棣《大明亡国史:崇祯皇帝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