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铁杆盟友到血海深仇!伊朗与美国在过去几十年里,到底结了多大的梁子?_风闻
军武次位面-军武次位面官方账号-专注于高品质的趣味军事科普,打造男人最爱看的频道2020-01-12 18:35
美国与伊朗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让铁杆盟友成为了死敌?
一.战云密布
2020年最初的几天里,在中东地区发生的一场激烈对抗,为承载无数人美好愿景的2020年早早地贴上了动荡、危险的标签,而这场“开年大戏”的主角,正是两个长期互为仇雠且实力不俗的国家——美国与伊朗。
自2020年1月3日美国动用无人机刺杀伊朗的“关键将军”—— 卡西姆·苏莱曼尼后,美伊关系就走到了战争的边缘,在持续近一周的外交、舆论交锋后,1月8日十余枚地对地导弹从伊朗国土上腾空而起,射向驻有大量美军的伊拉克“阿萨德”空军基地。
▲伊朗地对地导弹发射瞬间
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又一次在万里之外“不经意”的见证了历史——这是冷战结束后,一国正规军事力量第一次向世界霸主美国主动发起的攻击;也是冷战结束后,世界距离所谓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最近的一次。
尽管在利益考量与理智认知的必然作用下,双方不约而同的选择了低调降温处理,但暂时性的“鸣金收兵”并不意味着危险的消除。
▲美国已经公开表示希望与伊朗“展开认真的谈判”
事实上,美伊双方紧张的关系,在十几年间长期在冰点徘徊反复:从布什政府将伊朗列为“邪恶轴心”,到奥巴马政府签署《伊核协议》后短暂的“和平”,再到特朗普上台后的口水战、阿曼湾油轮遇袭案、沙特油田遇袭案,终于迎来一次“小爆发”。
显而易见,美伊关系,已经陷落到“无法谈判”的死局,如此剑拔弩张的境地,也让无数吃瓜看客不禁感慨美伊之间那段美好却短暂的“蜜月时期”。伊朗过去经历了什么,让美伊这对“铁杆”盟友,最终成为彼此恨之入骨的仇敌?
二. 波斯:荣耀与屈辱交织的过去
要想理解现代伊朗与美国的恩怨情仇,就不得不说说伊朗这个国家曾经辉煌的历史。伊朗原名“波斯”,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之一,早在公元前4000年前后,伊朗地区就诞生了文明,并先后出现了埃兰和米底两个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
文明发展水平的极大领先,让波斯人先于其他文明登上世界舞台——公元前六世纪,在中国还在诸侯割据、相互攻伐的时代,波斯已经统一伊朗高原,征服中东与希腊,建立了世界第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世界帝国——波斯帝国,波斯文明达到鼎盛。
▲波斯帝国极盛时期疆域图
灿烂繁荣的古代文明,一统欧亚非的强大帝国,这些历史遗产,成为波斯民族心中民族自豪感、凝聚力的稳固基石。
▲古代波斯壁画
很多波斯文物都被保存在西方的博物馆
好景不长,早早达到顶峰的波斯文明在后来千年的时间里,经历可以说是命途多舛,在波斯帝国灭亡后,这片土地先后被亚历山大、阿拉伯帝国、塞尔柱突厥、花剌子模、蒙古汗国等外来势力统治。
虽然期间也出现了不少波斯本土政权,但从本质上上说,随着中东、中亚等地区其他势力的兴起,作为中间地带的波斯(伊朗)地区再也不能保持独立、完全自主的稳定发展道路,而是时常沦为新兴强大帝国的附庸。
▲波斯军队与亚历山大军队作战的绘画
军武菌觉得,频繁遭受外族侵略统治的命运,与上古时期令波斯人引以为豪的文明成就,在波斯民族心中形成了巨大的心理落差。波斯人希望恢复波斯帝国曾经的荣光,实现真正的独立自主,这是波斯文明能够经历千年风雨沧桑,却仍能保存至今的原因。也很大程度影响了日后伊朗独立、强硬的行事风格。
三.列强铁蹄下的伊朗
事与愿违的是,一直到了近现代,伊朗人始终无法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到了18世纪后期(1779年)伊朗本土的卡贾尔王朝(又名恺加王朝、卡扎尔王朝)建立时,伊朗的北方邻居沙俄帝国已经开始崛起并不断向外扩张,从埃及、中东一路向东扩张势力范围的大英帝国也从西边逼近伊朗,伊朗再次悲催的成为外国冲突对抗的“棋盘”。
随着更多西方列强的进入,伊朗的这盘博弈也变得越来越激烈:沙俄在1801年吞并位于伊朗北部的格鲁吉亚,英帝国通过接连的战争让伊朗割地赔款。此后法国、奥地利、美国等西方国家纷纷“登门拜访”,与伊朗签订了各种不平等条约……
▲描写英国与伊朗战争的绘画(西方称为“盎格鲁-波斯战争”)
在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这段时间里,伊朗的局势逐渐明朗,1907年俄国与英国完成了对伊朗的瓜分,伊朗北方被划入沙俄势力范围,南方归了英国(中间地带为缓冲区),两家将伊朗的筑路采矿、训练军队等诸多特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
▲19世纪卡贾尔王朝的疆域变化图
红绿相间地区为失地(俄占)
红色虚线为俄国势力范围,蓝色实线为英国势力范围
这一时期伊朗本土的卡贾尔王朝,更多的是扮演一个西方利益代理人、看守者的形象,通过向列强出让利益、签订不平等条约来维持自身摇摇欲坠的统治。尽管在19世纪中后期(1848年)新上任的国王试图“革新变法”,但最终归于失败,伊朗没有完成“翻身”,却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各种矛盾也大大加深了。
是不是感到有一点熟悉?没错,除了时间线上的些许差异,“隔壁”另一个文明古国——中国的近代历史,与伊朗的坎坷经历几乎可以说是“如出一辙”。
▲清廷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时的照片
而另一个相同点在于,中国近现代的苦难,激发了中国社会救亡图存、争取国家民族独立思潮,伊朗同样如此,由于历史、宗教等原因,伊朗的这种思潮可能比中国的更加强烈甚至极端。
这样腐朽且不得民心的封建统治自然是长久不了的,在东方,中国清王朝在枪炮声中覆灭,伊朗的卡贾尔王朝也逃不出被列强利用后抛弃的命运。
四.巴列维王朝
1921年,在英国的授意下,伊朗亲英国的军官发动了不流血的政变,卡贾尔王朝被推翻,一位名为巴列维的军官掌握了国家大权。在用强力手段镇压国内此起彼伏的叛乱后,老巴列维在1926年成为新的国王,建立了巴列维王朝。
在伊朗内部剧变的时间里,世界局势也在发生着变化。1917年俄国发生革命,沙皇被推翻,新生的苏俄政权面临内外问题无暇他顾,也就丧失了对伊朗的控制。而英国则乘机做大,且对新建立的巴列维王朝有恩,于是英国又成为了伊朗唯一的“老大”。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伊朗再次迎来了一个关键历史拐点。二战中打的你死我活的两大参战方——英国与德国都与伊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英国是高高在上的“宗主国”,德国则是在石油贸易、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合作紧密的“友好国家”,如何站队成了难题。
最终伊朗选择了“中立”,试图避免纷争。然而,伊朗的“中立”与欧洲的瑞士、瑞典、西班牙中立还是有着本质区别,作为一个长期被殖民且资源丰富、地缘位置极为重要的中东国家,伊朗的命运还是无法由自己掌握。战后“中立”的伊朗遭遇了同战败国一样的待遇——由美苏英三家占领,最丰富的石油资源也大多为外国企业所控制。
▲力推石油资源国有化的伊朗首相穆罕默德·摩萨台
战后哪家最强大家心里都有数,伊朗虽是被三家占领,但英国在两场大战后江河日下,中东地区话语权丧失不少;而苏联则处在大战之后的疗伤恢复期,在冷战中处于守势,不希望与美国在非利益核心地区产生太多纠葛,这就给了美国“可乘之机”。
1951年,力主石油收归伊朗国有的首相穆罕默德·摩萨台上台,开始了大刀阔斧的石油国有化改革。他落实了英国伊朗合资石油公司的国有化,取消了英国石油公司的特许经营权,导致英国无法从伊朗获得石油,让曾经的“宗主国”大为光火。
可以说,伊朗试图将石油国有化举措,与亚非拉很多战后独立的发展中国家的政策极为相似(譬如回收铜矿开采权的智利阿连德政府),他们希望从西方企业手中夺回对本国资源的控制权,但最终在域外势力操控的政变、叛乱、武装干涉中功败垂成。
▲在1951年政变后独揽大权的巴列维国王(小巴列维)
伊朗的“老大”也由英国变成了美国
尚未摆脱外部势力控制的伊朗同样未能摆脱“厄运”。1953年,英国委托美国中情局在伊朗发动了一次政变,摩萨台政府倒台。而美国也凭借这次政变的契机,将伊朗的“指挥棒”握在了手上。伊朗从此成为美国中东地区的“盟友”。
五.“白色革命”
此后,伊朗的巴列维政权在美国的支持下,在伊朗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诸多领域开展了名为“白色革命”的系列改革:建立自己的石油化工重工业,建立起了完备的工业体系;推行司法和行政改革,实施政教分离;
大力发展西式现代世俗化教育,在城镇开设正规中小学和技术学校,并创办包括德黑兰大学在内的诸多高等院校;实施义务兵役制,削弱地方武装力量。从美国等西方国家采购新式武器,兴办兵工厂,建设完备的海陆空三军力量等等……
**不可否认,这些举措的确起到了推动伊朗现代化、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1968到1978年间伊朗经济以年均16% - 17%的速度增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961年的160美元跃升至1978年的2250美元(中国1978年仅为220美元),城市化率由30%提高到52%。
▲改革时期的伊朗GDP增长图(蓝色线)
改革为伊朗打开了进入现代化的大门,伊朗初步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轻重工业体系,产业结构得到了升级,并拥有了进一步发展原子能、电子工业等高技术产业的能力;;推广文化教育让国民素质大大提升;
而军工业的建设,为伊朗成为中东少有的、拥有较为独立且完备的军工体系的国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今在“进口”武器遍地的中东,伊朗能够在一些高精尖武器上实现自我改进、研发或生产,实在是难能可贵。
▲伊朗于2017年推出的“卡拉尔”主战坦克
被认为是基于俄制T-72B型坦克基础上的伊朗国产改进版本
此时的伊朗城市中,街道上车水马龙;女性衣着光鲜亮丽,在环境优雅的公园里静坐读书的场面随处可见;发到石油化工贸易,为伊朗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1976年伊朗石油业达到顶峰,日产原油660万桶,位居世界第四,销售量位居世界第二)。
▲公园里读书的伊朗女性
伊朗军队则拥有当时(六七十年代)极为先进的装备,还是美国F-14“雄猫”战机的唯一海外用户(美国还为其专门打造一款性能先进的“基德”级驱逐舰,最终因伊朗政局剧变而取消了对伊出口)。
▲伊朗空军的F-14与美制加油机(波音707)
乍看起来,美国掌控下的伊朗一切都是“欣欣向荣”,以至于中国网络上也尽是“伊朗人怀念巴列维王朝时代”的段子,然而,数字上的进步并不能完全反映伊朗社会的真实状况,这场自上而下的改革,也没有让占伊朗人口大多数的平民阶层享受到太多成果。
“受伤”最深的伊朗人口中超过50%的农民群体,经济上的改革大多停留在工业领域,而在传统的、覆盖人口更高的农业领域却乏善可陈,1962年伊朗超过60%的农户只拥有全国5%的土地,在向地主租用土地时还要受到残酷的剥削。
此后巴列维国王推行了所谓的“土地革命”,但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善,多数土地仍为大农场主、农业公司所控制。而国王提出的“不要农业”的改革“构想”,不断降低农业的投资比重(1963-1971年从16.6%下降至5.1%),更让全国农业陷入恶性循环:
▲贫苦的伊朗农民
广大农民挣扎在温饱线上无力扩大生产。人口增长导致的食品需求量缺口,只能靠进口农产品来填,而进口农产品的大量涌入,形成了倾销,反过来再次打击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对巴列维政权的不满因此日益加深。
经济上,整个国家也缺乏长期的规划,仍处于较为落后的“靠天吃饭”阶段——例如1974年,石油危机爆发油价狂飙,伊朗发了“横财”,开始疯狂的“买买买”(从国外买人才、技术设备)、“盖盖盖”(大搞工厂、城建);到了1975年世界经济危机油价下跌,伊朗经济增速就暴跌到2.6%,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经济改革上的盲目导致了严重的恶果。国内通货膨胀率从1973年的9.82%暴涨至1977年的27.29%,城市生活成本大涨。原本在改革中,大批农村人口进城务工,改善了生活水平,然而70年代后期的通货膨胀等问题,让城市工人的生存状况每况愈下,工人群体也逐渐倒向反对国王的一边。
▲1971-1978年的伊朗通货膨胀率
文教领域的改革措施则更显激进,除了推行现代化的西式教育,当局还对伊朗的国教——伊斯兰教进行限制,巴列维国王废除了伊斯兰传统教法,将传统的伊斯兰历法改为波斯帝国纪年,还在全社会强制推行移风易俗的各种措施等等。
客观来说,世俗化改革出发点的确是好的,但执政者却忽视了伊朗历史悠久且根深蒂固的宗教传统,文教改革的步伐迈得过大、过于激进,与伊朗社会完全脱节,不仅惹怒了神职人员与保守的宗教人士,也没有获得基层群众的好感。
基层怨声载道,高层却把美国奉为“太上皇”,美英法的石油公司控制了伊朗的石油资源,超过50%的石油出口利润流入他们手中;
▲伊朗的石油工业
美国还派出规模庞大的代表团以“监督”的名义监视伊朗的经济、卫生、治安、食品等管理部门,甚至承担了伊朗宪兵部队训练任务;派驻伊朗的美军还享有治外法权,几乎是“为所欲为”。
此时的上层统治者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呢?简单点形容,就是奢靡、腐败,这场自上而下的改革,最大受益者并不是底层民众,而是少数权贵阶层。
▲衣着光鲜的伊朗高官贵族们
他们与西方从国内的石油收入挖走了大头,王室家族成为石油的最大受益者,据统计直至1976年,国王的石油收入已累积至10亿美元,而包括63位王子王女的国王家族则累积了50亿至200亿美元,而此时平民仍为通货膨胀所困扰,贫富差距急剧拉大,社会矛盾亦愈发凸显。
▲宏大的“庆祝波斯帝国建国2500周年”庆典
更糟糕的还在后面,为了压制民怨,巴列维国王接受英美的建议,对国内采取了高压统治:取消所有政党,所有伊朗人只能加入国王的民族复兴党且必须缴纳党费;设立SAVAK(秘密警察)逮捕、流放异见宗教人士,国家似乎出现了“稳定的局面,以至于美国CIA在1978年的报告中都自信的宣称:伊朗不会发生革命。
然而,这只是暴风雨前的平静而已。
六.爆发:伊斯兰革命
“我的致命错误之一是盲目追随西方,相信美国的友谊。我让国家超出它所能接受的程度实行民主和现代化”
——巴列维国王的临终追悔
正如前文提到的,伊朗人在漫长坎坷的历史中,民族性格逐渐带有了独立、强硬的鲜明特征。在巴列维王朝主政伊朗后,伊朗人同样把摆脱外国控制、实现真正自主的希望寄托在了巴列维国王身上。
然而事实给伊朗人泼了一盆冷水。如果说,改革政策仅仅是在伊朗不同阶层群体间制造了怨念,那么巴列维政权在对待外部势力的态度上,则触动了所有伊朗人心中那根紧绷的、敏感的民族主义“红线”。
▲巴列维王室一家
伊朗人意识到,如今与美英沆瀣一气的巴列维王朝,与几十年前那个屈辱怯懦的卡贾尔王朝并无本质的区别,唯一的区别在于,过去将伊朗玩弄与股掌的是沙俄与英国,而现在变成了美利坚。
▲画报上的标语:“沙阿是美国的傀儡”
(“沙阿”一词在波斯语中是皇帝头衔的音译)
于是,雄心勃勃、抱负远大的巴列维国王,终于“成功”的用改革将自己推到了全伊朗人的对立面,而身处幕后的操控者美国,自然也被视为了“罪魁祸首”。
对国家现状的不满、对外来势力的痛恨、追求独立自主的民族情绪,各种主张、愤怒在巴列维强权制造的“平静”下交汇,汇聚成了一股可以翻天覆地的反抗力量,从1977年10月开始,伊朗各地就陷入了频繁的大规模游行示威与骚乱之中。
▲1977年伊朗街头爆发骚乱
终于,在1979年,这股反对国王统治的力量迎来了全国性的总爆发——伊朗伊斯兰革命发生了,民众上街,军队倒戈….巴列维政权在转瞬间土崩瓦解,流亡海外多年的宗教领袖霍梅尼回国,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由此建立。
▲伊朗军队倒戈支持革命
简言之,二战后巴列维王朝统治伊朗的三十余年,为后来的伊朗留下了不可计数的争议与遗产。被巴列维国王寄予厚望的改革没有让伊朗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反倒成为自家政权的“掘墓人”,这是巴列维国王的“不幸”。
▲民众推倒巴列维国王的雕像
美国的“不幸”在于,作为最后一个控制伊朗的外部强权,它给伊朗人留下了足够的“心理阴影”与极度负面的形象,因此成为伊朗人宣泄挤压已久对外情绪的主要目标。美国在伊朗国内的名声,基本可以说是“烂透了”(尽管美国对伊斯兰革命并没有什么阻碍干涉,甚至还给与了一些帮助)。
▲万众瞩目下,霍梅尼乘坐法航客机回国
在军武菌看来,这段历史的终结,标志着美伊之间亲密的“蜜月关系”彻底崩塌,同时也为未来40余年的新美伊关系奠定了对抗、仇视的“主旋律”。
它已经成为横亘在互通两国的桥梁间难以消除的巨石,又随着伊核问题、教派问题、叙利亚问题等等问题的出现而不断加码,不断加深着两国彼此间的成见对立,直至现在的兵戈相向。
七.人走茶凉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是伊朗人极度反感的外部势力,但并不是唯一一个,英国、苏联、以色列等等国家,都被视为了“敌人”。伊斯兰革命后,美国被伊朗视为“大撒旦”,苏联、以色列等国被视为“小撒旦”。
最高领袖霍梅尼提出了“不要西方,不要东方,只要伊斯兰”的新思路。因此在伊朗新政权建立后,采取了既不亲美,也不亲苏的中间政策。伊朗在赶走巴列维国王后终于实现真正的独立自主,也从此长期孤立于世界格局之外,直至冷战结束。
▲伊朗伊斯兰革命的领导者——霍梅尼
在伊朗伊斯兰革命后的40多年时间里,世界格局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小撒旦”苏联在1991年突然“离世”,接盘的俄罗斯与伊朗关系逐渐转暖;受石油出口贸易的影响,伊朗与欧盟、日本等西方国家(日本属于西方阵营)关系也日趋紧密了。
▲伊朗总统鲁哈尼与俄罗斯总统普京
然而,恩怨的主角——美国与伊朗却一直不能保持在一个频道上,伊斯兰革命后美国接纳了流亡的巴列维国王,导致伊国内反美情绪再次上涨,引发了人质危机,
美国对伊朗的好感度也出现坠崖式下降,此后,双方因两伊战争、摩擦冲突等原因,始终没有使关系正常化。
▲人质危机中,伊朗青年蜂拥涌入美国驻伊朗大使馆
到了90年代至21世纪初(1989-2005),伊朗两任总统拉夫桑贾尼与哈塔米都是较为开明、温和的政客,他们都主张避免与美国、西方的冲突,开展与美国的对话谈判。
▲伊朗前总统拉夫桑贾尼(1989-1997年任伊朗总统)
奉行温和、务实的外交政策
不过美国对此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反而对伊朗的核计划提出强烈质疑(的确有一定的依据),并指责其支持、资助恐怖主义,在2002年把伊朗列入了“邪恶轴心”国家名单,曙光初现的美伊关系再次迎来寒冬。
在核问题谈判上撕破脸后,联合国与2006年通过决议,伊朗迎来了长达十年的国际制裁(美国单方面的制裁时间更长、更为严厉)。2015年,经过马拉松式的谈判伊朗与美中俄英法德签署了历史性的《伊核协议》,伊朗与美国的关系终于得到了缓和。
▲美国总统特朗普展示签署的“退群”文件
后面发生的故事,相信大家也不会太陌生。2018年美国退出《伊核协议》,令美伊之间的争端再起,双方的对抗从谈判桌延伸到各路媒体、推特,最终随着导弹的爆炸再次成为牵动全世界紧张神经的新闻。
诚然,伊核问题是这一时期的美伊主要矛盾,但也仅仅是一部分。美国与伊朗的利益冲突,还夹杂着伊朗与沙特、以色列的矛盾;叙利亚内战以及伊朗在中东的“什叶派之弧”扩张等诸多复杂问题,成为牵涉多方利益的世界性难题之一。
▲在叙利亚问题上,伊朗与俄罗斯、土耳其有更多的共同利益
军武菌觉得,无论是伊核问题还是“什叶派之弧”等问题,其性质都是相似的:双方因为成见而产生了极度的不信任,缺乏不信任带来的安全感缺失让彼此不停的增加博弈的筹码,而这些筹码又反过来不断加深着彼此的成见,形成一个难以解开的恶性循环。
▲伊朗展示各种型号的地对地导弹
2020年1月8日,一架从伊朗德黑兰机场起飞的客机在升空后不久后拖着火光轰然坠地,机上176人全部遇难。三天后,伊朗官方承认因“人为失误”击落了客机。铺天盖地的报道,令伊朗与美国再次成为所有人关注的中心。
▲在坠机地搜索的伊朗搜救人员
事实就是如此,争议、冲突、反转、伤亡…..在2020年在美伊关系之间依然没有任何改变,2020年的中东乃世界,世事依然难以预料,但依旧值得我们品味与思考。
最后给大家推荐一部伊朗拍摄的反战电影《失落的海峡》,讲述了伊朗在两伊战争期间,阿尔玛营在阿布格雷布海峡作战的故事,战斗场面很惨烈,并且伊拉克还疑似使用了化学武器,值得大家一看。
更多有趣好玩的军事文章、视频、图片、电影、游戏,请关注“军武次位面”微信公众号。打开微信,公众号搜索“军武次位面”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