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最怕什么样的医生_风闻
来者建强-仁者见智2020-01-12 13:53
前两天难得空闲,抓紧整理同一位医生朋友的岁末饭桌谈资,写了一篇《医生最怕什么样的病人》,引来些许争论。
我的中学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如今已年逾古稀的她及时给我提示,公平客观地讲述医患双方的爱恨情仇,还需再写一篇“病人最怕什么样的医生”。
那么,病人最怕什么样的医生呢?
老师是一位人人若像她医院就得关门大吉的人,她倒真的是让医生和制药公司最怕的人。她曾当着我们的面调皮地说,除了身高,血糖、血压、血脂,她样样高,但坚决不吃任何降高药,也不去医院。因为一旦开始吃了这些药,就再也离不开它们了,其结果与健康的人抽乌烟上瘾有什么区别。
老师甚至还想立个遗嘱,等到真的躺成了一个废人,她绝不愿苟延残喘地活着,彼时再多的关爱呵护她都无法愉悦地领受,不如讨个痛快的正寝寿终。
所以,把问题的皮球踢回给这位已参透生老、无惧病死的老人家,不是为难她,而是为难我自己。
刚刚步入轻熟中年的同学们是理想的采访对象,他们有很多壮志未酬,很大世界未看,也有很多医生在等待。
于是,同学们七嘴八舌从肚里吐出不少片段,比如,见钱眼开、见死不救、草菅人命,拼凑出一幅马赛克式“可怕的医生”的肖像画,而诸如救死扶伤、妙手回春、悬壶济世的医者本色只充当了勾缝剂。这样的医生真是让病人活见了阎王,实在是太可怕。
我的看法有所不同。医患关系不该被用来撩拨生事,正确的打开方式是用来重建互信,正所谓“医信不闹”。
病人最怕什么样的医生,我的答案是“那些与病人毫无瓜葛、毫不相干的医生”,通俗一点说是不认识、没关系的医生。
我没有当过病人,也当过病人的家属。同理可知,病人及家属通常会这么想的,如果与院方或医生是八杆子打不到的陌生关系,病人和家属就很有可能陷入“不知病多重药多贵”的被动局面,院方和医生也很有可能做出各种对病人不利的事。
必须承认,我们是一个讲人情和拼关系的大国,这是特殊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近,有一份所谓的“90后”收入与消费情报称,人情消费已成为“90后”们压力最大的一项日常开支。
压力源自何方?报告只给出了财务方面的解释,我觉得这是远远不够的,报告的分析没有注意到核心关键的因素:现代社会正在瓦解传统的熟人社会。因此,现在及未来的年轻人在构建和维系熟人关系网络需要付出比自己的父辈祖父辈们更大的代价,“亚历山大”可想而知。
我一直认为,传统的熟人社会在现代化中逐步瓦解,这是社会互信根基遭遇剧烈地震的一大诱因。当前的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矛盾激化,也与此有着极大关系。
试想,病患上那个有自己亲外甥、乖侄女在的地方看医生,或者就是奔着看亲外甥乖侄女而去的。接下来,在病患眼中,全世界的白大褂都将是最可爱的人,每一双在白大褂严实包裹下而裸露出的眼睛都将是最美的心灵之窗。
然而,并非每位病患都能够那么幸运,有亲外甥、乖侄女在医院。而这才是人间常态。脆弱的病人,他们不仅机体出了不得已的故障,内部最神秘的精密组件间传递的信号也会是紊乱的;他们不止需要疗治受损的肉身,更需抚慰不安的灵魂。
请问路在何方?千条路,万条路,只为这一路,在医院有熟识的好医生吗。再差一些的,寻遍七里八乡也一定要托着一个半个与院方或医生有关系的熟人。
与院方或医生搭上熟人的瓜葛干系,病人和家属们悬着的心才算落下一大半。有了熟人的牵线搭桥似乎等同于拥有了与众不同的诸多特权:不需要排长队,不容易被忽悠,钱不会被花在刀背上,等等。
可是,千辛万苦求得的熟人关系就能确保药到病除了吗?
有熟人好办事,却不一定都能办好事。老师亲历的一段故人往事让人唏嘘不已。
老师回忆说,她的一位兄长在世时不幸身患疑难重症,在浙南县城的医院肯定是治愈无望。因此,侄儿们跑到上海,千方百计寻到了某大医院里的熟人,求爷爷求奶奶地在该熟人所在科室求得一张病床。手术是院方组织的专科名医主刀,顺利且成功。故事到这里似乎一切圆满,病患康复在望。但麻烦接踵而来,因为熟人科室并非与主刀名医在同一科室,仅仅是专业上相关相邻,患者的术后康复却仍在熟人科室的病房进行,结果弄巧成拙,病患的刀口还未痊愈,又不幸遭致新的感染,旧患新疾很快夺走了一条生命。
“追究医疗责任吗?但是,碍着一长串的熟人面子,能怎么深究呢?侄儿们花了大钱,却欲哭无泪,最后自吞苦果。”老师遗憾地说道。
老师讲的故事清楚表明,熟人也坏事。而坏事的原因又绝非出在熟人身上。好比是重症病患抢救无效,不能说全是医生的责任。
坏点在哪儿呢?老师客观公平地分析,侄儿们竭尽全力寻到的熟人,可惜不是院方头目,也不是主管卫生事业的政府部门领导,而只是那家医院一个科室的小小负责人而已。熟人终究是没有足够的能力让她的兄长方便地享受到那大医院里的优质医疗资源。
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了大城市、大医院里,而一些大医院里的优质医疗资源又长期只为一小撮人士享用。难道这就像过去流行歌曲里所唱的“特别的爱配特别的你”吗?
专家指出,让广大人民群众均等享受优质的医疗资源和服务,是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的解决之道,也是当前及未来医疗卫生体制深化改革的主要目标。
暂不论,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均等化之路还有多远。假设到了实现的那一天,那么,医患矛盾的困局是否真的“船到桥头自然直”?我不能妄断结论。
至少可以确诊,当前的医患矛盾问题是一个系统性的疑难病症。
这两年,不少地方除了医保制度改革动真格之外,同时下了大力气积极推广诸多创新举措,多管齐下打通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堵点,比如打造“15分钟医疗服务圈”“小病有社区,大病不出县”“家庭医生制”等新型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其基本原理正是重构现代熟人社会和推动医疗资源“下沉”共享。
新的希望在于上述的改革创新之举能够取得更大实效,获得基层老百姓的更多好评,让“看病难、看病贵”成为一去不复返的历史,广大人民群众永葆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