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国航天,“硬核”前行_风闻
剑啸易水寒-深知身在情长在,前尘不共彩云飞。2020-01-13 21:28
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1月12日,央视财经频道《对话》栏目之**《中国航天“硬核”前行》**播出,节目邀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谢军、李东、张熇等多位嘉宾共同回顾中国航天2019年的成就,展望“超级2020”。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李东以**“自我超越”**为关键词,介绍了长征五号运载火箭背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的“自我超越”。
多年来,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主要基于3.35米直径和75吨级发动机发展,衍生出的系列型号为我国航天事业作出了无可替代的重要贡献,但潜力已挖掘殆尽。中国航天后续发展对火箭的运载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着眼于未来发展,航天人决定给自己**“加压”,跳出以往的框架,实现创新发展、跨越发展**。
张熇介绍,我国探月工程充分考虑任务风险,“绕、落、回”每个步骤都安排两个探测器。嫦娥三号顺利着陆在月球正面后,大家就开始论证嫦娥四号到底要干点什么?经过综合评估,在改动得不太大,经费、技术和周期都可接受的情况下,能到月球背面,到世界上还没有航天器软着陆的地方,无论是从工程技术上还是科学上都有着突破性的意义。
如今,嫦娥四号探测器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了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首次实现了月球背面同地球的中继通信,并与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国际合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玉兔二号”也成为了月面工作时间最长的月球车,并将继续开展探测。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北斗三号工程副总设计师、卫星系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以**“人有我好”**为关键词,介绍了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优势。
从目前的技术评价上来看,北斗在服务精度上优于国外同类卫星导航系统。同时,北斗除了提供正常的定位导航服务外,还能提供特色短报文通信、位置报告服务,不仅能**“知道我在哪”,还能“让别人知道我在哪”。这一功能从北斗一号延续到北斗二号、北斗三号。目前,北斗终端已经和手机一样小了,通信报告的内容可达1000个汉字**,用户体验更好,评价更高。
两年来,北斗系统实现了30颗卫星发射连战连捷,刷新了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组网速度的世界纪录。2019年12月16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52、53颗北斗导航卫星。至此,所有地球轨道卫星全部发射完毕,标志着北斗三号全球系统核心星座部署完成,北斗全球组网进入决战决胜的冲刺阶段。
航天科技集团钱学森运载技术实验室高级研究员李洪波进一步解读这三项航天成就。
如果以航海来比喻航天,那长征五号就是我们的远洋货轮。长征五号承担着推开迈向航天强国必经之门的重任,推开了就是门,推不开就是坎。长征五号用真正的力量打通了我们建设航天强国之路。
嫦娥四号证明了**别人干成的事,中国人能干成;**别人还没有干过、没干成过的事,咱中国也能干成。从跟随到引领,这是我们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搞北斗,中国人**“憋着一股劲”,因为我们很早就曾被外国“定点断供”卫星导航信息。试想一夜之间,所有轮船、飞机、汽车都“找不到北”了,那将是怎样的“至暗时刻”?所以,北斗就是中国国民经济的一道保险栓**。
跨越式进步的背后,是艰辛的研制历程。
航天科技集团六院长征五号副总师王维彬回忆,在长征五号遥二火箭失利后,有“坠入万丈深渊”的感觉。在其后的900多天里,型号队伍面对的是幽灵般时隐时现的故障,经过艰苦卓绝的攻关,终于“降妖除魔”获得成功。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五号发动机总装车间工艺组长龙海波说,团队在发动机上投入了巨大的心血和感情,对手中的工作保持着敬畏感。失利让人欲哭无泪,但他们仍坚守岗位,加班加点,配合设计找到归零的症结,完成奉献识别措施,为长征五号遥三火箭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最后,现场嘉宾展望了2020年的任务。从2020年初到2021年初,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将执行4次重大航天任务;嫦娥五号将实现月面采样返回,这是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的收官之作;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全面实现在全球的高质量服务;航天科技集团宇航发射次数计划超过40次,这将是中国宇航发射次数首次达到“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