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核心期刊论“师娘的优美感”,需要45000字_风闻
正解局-正解局官方账号-洞察产业/城市/企业,正解中国成长的力量。2020-01-13 15:54
◆研究师娘,是攻克不了技术难关的。
正解局出品
怎么让师娘成为研究对象?
不知道你有没有办法。
但是,远在甘肃兰州的中科院寒旱所(已经整合进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的科研人员,早已经“攻克”了这个难题。
**1.**一篇奇文
前两天,在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搞科研的朋友发给我一篇论文。初看题目《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与实践(I):集成思想的领悟之道》,吓人一跳,很玄奥的样子。
不过,在朋友催促下,我还没看完论文的摘要,就差点笑晕了。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搜索原文,亲自赏鉴。
为了让大家有心理准备,请简单看下网友下面的两条评论。
这篇文章一共有25页,22条参考文献,45000多字。
我先稍微帮大家理一理。
除了“引言”外,文章共分“美与道”“导师的崇高感”“师娘的优美感”“生活之美与人生大道”等4部分。
“美与道”这部分共有6000多字,在进行了“美是生活”“道是脚下路”“大的特点”等“哲学讨论”后,作者终于说出了写这篇文章的缘由:
将视角转到导师和师娘身上,按寻美和求道的途径对他们的言行进行一番疏理,就发现他们是一盏醒悟明灯,照亮着我们的人生路。
接下来的“导师的崇高感”,这部分内容显然是重点,共有16000多字。
主要从导师参与的青藏铁路、流域科学计划、流域科学计划专家组都江堰考察3件事,来揭开导师“崇高感的幕帘,欣赏其中揭示的人生之道”.
不过,在这过程中,作者也没有简单地就导师而论导师,而是由此及彼,还论证了导师和师娘的父母。
幸运的是,作者为我们点出(不用我们去归纳)了导师的崇高感:
导师提倡十年铸一剑,他的见识像天路一样高远而深邃,只冷却路基一招就轻松破解了冻土的难题;导师提倡江海纳百川,他的胸怀就像大海一样宽广而平静,让全国研究水土的英豪汇聚到黑河谷地;导师倡行长空挥彩笔,他的精神就像时空一样玄妙而永恒,将我们带上了传承这个人生真正的舞台.望着以大为主要特征的导师,宛如一座连绵的青山,在我面前巍巍耸立直入云霄.导师凭高俯视世界,静观世间一切事物的形象,表现出一种高贵的单纯,肃穆的伟大.如果这都不心生崇高感,那就只能归入麻木,缺乏悟性的行列.
下面,“师娘的优美感”这部分,作者直接说出“师娘美,其风姿绰约,雅致宜人”,但师娘的“优美感”又不仅仅是这么简单。
师娘的优美中“潜伏着女性的大道之美”,具体来说,包括“女子无才便是德”“给导师做饭是一种义务”“见利思大义”。
作者最终归纳:
综合来看,师娘水为能下方及海,值得现今的女子甚至包括男儿效仿.
最后,作者将导师的崇高感和师娘的优美感纳入统一的分析体系,勾勒出一张天人之际图,就是下面这幅:
当然,导师的崇高和师娘的优美却是不同的:
崇高是需要倚思才能挥彩笔的,优美却不需要太多的思索,但在每一点上都会不自觉地表现为与导师作为一个整体的理念,不时露出自己的爽朗和愉悦,让人觉得亲近.
简单来说,导师和师娘携手演绎了人生大道。
并且,作者希望以导师和师娘的人生大道,为建立生态经济的集成框架提供道和理.
**2.**专业期刊为什么发出“彩虹屁”?
其实,这篇文章还有“续集”。
说实话,虽然我也受过专业学术训练,没少看专业论文,而且工作后,也主要和文字打交道,但读这系列文章,我感到很“吃力”。
我只能稍微截个图,供大家自己品鉴了。
这篇文章有题目、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甚至还有英文标题,看起来是篇像模像样的专业学术论文。
之所以“看不懂”,根本原因就像网友评价的:这就是吹捧导师的彩虹屁。
俗话说,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其实,不务正道者,有文化都是非常可怕的。
先说发文的作者:徐中民。
根据文章作者简介,作者性别男,1973年出生,湖南华容人,研究员,2000年在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生态经济方面的研究。
网上,还能看到一些徐中民研究员外出讲座的信息。
比如,2014年11月,他到太原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给2014级研究生,带去了一场名为“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卓越之路”为主题的讲座。
根据新闻稿,徐中民研究员着重指出变化中情感的作用,希望同学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要发挥积极情感的作用,避免消极情感的影响,并注意将消极情感转化为积极情感,从而更好地开展学习和研究。
再说连续发了两篇彩虹屁的期刊:《冰川冻土》。
期刊创办于1979年,主管单位是中国科学院,主办单位是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寒旱所)、中国地理学会。
根据它自己网站的介绍:我国冰、雪、冻土和冰冻圈研究领域唯一的学报级期刊。
同样根据它的网站,这本期刊获得过“百强报刊”之全国“百强科技期刊”,多年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TOP5%)”。
同时,它还被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19-2020年度)(含扩展版)等收录。
而作者攻读博士学位的寒旱所,根据2017年一条网络信息,寒旱所是中科院地学所里面的A类所之一(共7个),也是西部地学唯一的A类所。
所以,这不得不让人感到震惊:
有专业学位的作者(在国内顶级机构拿到博士学位),在国内本领域唯一的专业期刊上,竟然连发两篇彩虹屁文章!
而且,文章足足有35页!
要知道,现在这种顶级学术期刊资源是多么宝贵。
退一步说,中国人尊师重道,讲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本没有错。
尤其是,到了研究生阶段后,更讲究师承。
对导师保持敬意、感恩,没有错。
即便在国外,专业期刊也会推出文章来纪念相关领域的专家,但基本都是从学术贡献上进行讨论,更不乏反思的声音。
而像作者这般以导师和师娘的人生大道,为建立生态经济这样一门学科的集成框架提供道和理,这种做法恐怕是中外少有的。
况且不说“吾爱我师资,吾更爱真理”,即便作者对导师100%赞成、100%拥护,文章所言都发自肺腑,也应该找个都市报的副刊发一发,而不能作为专业学术论文来发。
**3.**这篇论文就是一块照妖镜
对于这样的奇文,相关方面也很快进行了回应。
《冰川冻土》期刊在周末赶忙发布声明,决定对文章撤稿。
不过,媒体采访文章的作者徐中民,他却解释道:
自然科学家需要情感注入,热议文章表面看起来有点问题,但实际潜伏得非常深刻,对目前地理学沉溺于科学的预测未来是很大的补充。
我想你和我一样,还是不太明白徐博导这句话的意思。
简单来说,作者认为这篇文章没什么不对劲。
但有意思的是,徐博导文章夸赞的对象:中国科学院院士程国栋,却对媒体表示,自己的学生(徐中民)在《冰川冻土》上发表的这两篇文章与《冰川冻土》的学术定位不符。
而程国栋院士正是《冰川冻土》的主编。
也就是,自己学生在自己当主编的专业期刊上,发表两篇夸赞自己的文章……
程国栋院士对这个也表示,“2011年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对期刊的关心很少。这两篇文章的发表我事先一无所知,但作为主编事后没做任何处理,应负重要责任。我已正式向领导申请引咎辞职,辞去主编的职务,并对由此造成的不良影响,诚恳地向广大读者道歉!”
不过,我们稍加挖一挖,就能发现看似小小的两篇论文,却反映出很多问题。
第一,专业人员为什么不专业?
徐中民拥有博士学位,是中科院研究机构的研究员、博导。
稍微检索,还能发现,他在《冰川冻土》上,还发表了《幸福之路:生态经济涣有丘的序幕》《卓越之路-变化、持久和永恒》等文章,同样和期刊研究方向关系不大。
下面,据说是徐中民博导所作讲座用的一页PPT。
如果是真的,那不免让人更加震惊。
第二,专业期刊为什么不专业?
《冰川冻土》自诩是国内冰、雪、冻土和冰冻圈研究领域唯一的学报级期刊。
它还代表中国走向世界。
根据它的网站,目前这届编辑委员会,共有9位顾问委员(其中3位是院士),主编副主编共有7人(其中3位院士),编辑委员有33人,还有10个国际编委,这些人都有着教授、研究员的职称。
就这样,还让一个作者连续发三四篇和学术期刊定位不符的文章?
第三,这样的彩虹屁,为什么还有人引用?
根据中国知网查询,共有4篇论文、3篇硕士学位论文引用《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与实践(I)》一文。
其中,4篇论文中的3篇发在《冰川冻土》,这个是不是为了提高期刊引用率,故意为之?
那3篇硕士论文出自的学校,应该把自己的学生找回来问一问,从别人“导师的崇高感”“师娘的优美感”中,到底获得了哪些启发,才写出了学位论文?是不是看了标题,就拉过来凑数的?
**4.**彩虹屁,让纳税人买单?!
说实话,这个事儿,本来不值得我专门写篇文章。
这就像,国足它如果不花钱财政的钱,不顶着中国的名头,它就是踢得再怎么稀烂,我都不会去看,更不会去理睬。
但是,搞科研和国足一样,都在花纳税人的钱!
《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与实践》两篇文章发表时,都提到项目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1125019)资助”。
那么,这个项目是什么项目?
从科学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栏目中查询,这个项目叫《黑河流域中游水-生态-经济模型综合研究》。
还是重大研究计划,资助金额200万元。
徐中民是项目负责人。这两篇论文正是这个项目成果的一部分。
所以,这200万,到底有多少用来研究导师的崇高感和师娘的优美感?
再上纲上线一点。
不少朋友纳闷:
在六七十年代,那么艰苦的条件下,我们能搞出“两弹一星”,拿到诺奖级的研究成果(青蒿素、胰岛素)。
而现在,我们要大楼有大楼,要顶级实验室有顶级实验室,进口高精尖的实验设备再也不用疼惜外汇,几乎是要用就买。
中国现在科研经费投入已经位居世界第2,将近2万亿!国家也在不断想办法给科研人员创造更好的环境。
可现在,我们却仍然面临很多“卡脖子”的技术难题,迟迟攻克不了。
科研管理是个专业领域,我没法去全面回答。
但有两点可以肯定:
五六十年前,“两弹一星”功臣们,在茫茫戈壁,风餐露宿,他们想的是为国效力,早日打破国外垄断,让中国腰杆硬起来。
而到今天,靠研究师娘,那是攻克不下“卡脖子”的技术难题的。
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正解局(ID:zhengjieclub),欢迎微信搜索“正解局”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