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超历史’的眼光-再论刘小枫_风闻
爱爱-2020-01-14 18:06
刘小枫从神学哲学转向史学,是回归中国的史学精神。而刘小枫近一步强调以超历史的眼光进行史学教育,而史学教育的内涵实为政治伦理教育。那么这里的超历史的眼光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知道中国的传统,以史学为载体进行政治伦理教育,是经学的功能。经是史的浓缩升华。因此这里的超历史的眼光不是站在哲学或神学的立场,而指以经学的视角看问题。不可将经学与哲学或神学混为一谈。哲学追求的是抽象的普遍性,是僵硬的一元化。而经学是既抽象又具体,是多元一体。神学以神,彼岸彼世为思考的枢纽。而经学的基础是未知生,焉知死,是敬鬼神而远之,是现世的历史。
随着二十世纪的中国逐步走出理学,复苏着史学精神,中国精神慢慢走向新的立德立教时刻 ,因此,也就呼唤经学的出场。因为只有经学才能超越历史事实的海洋,形成反思力。史实无非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的行动踪迹,经学探寻这个踪迹,感知这些活生生的人行动背后的心性,吸取潜藏的生命的伟力。经学比较这些史实,形成判断力,明了历史的得失和兴衰成败,增强自身临事的明智,处事的能力。经学抓住历史实践的整体,洞察历史中人性的流变表达,提炼出德性的新准则,指出教化的大方向,塑造出黄中内润,文明外照的人类形象。
在这里不要拘泥于经学这个名称,闻之而色变,把它与陈腐古旧挂上钩。使用这个名称,代表的是一种独特的思想结构,一种独特的思考问题的进路,是抓住中华文明自身精神脉落,精神特质的表达。它不再是历史上的旧经学,而是与变迁的历史条件及新的认识相结合再造的新经学,而具有新的精神。因此这里的经学不能理解成董仲舒的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的历史上的老式经学,而是构筑在辨证的唯物史观之上的新经学。它的‘天下’也不只是‘华夏’的‘天下’,而是全球范围的‘天下’。新经学中不止有圣王圣人,还有人民的出场。人民有德性之质,圣人有德性之文,圣王则有德性之文质兼备。德性之质是解放的冲动与实践,德性之文则是觉悟,是觉悟到这解放做冲动,并引导之。新经学是对理学的反转。如果说理学是灭人欲,是克服劣根性,是消极的。新经学则是鼓动,释放藏于德性之质之中的能动力量,是积极的。鲁迅学生仍在大谈人民的‘精神创伤’,可谓不知世变。不知道人欲,劣根性本构成人性矛盾的一端,不可消灭,但可扼制,转换。如果照亮德性之质,就如点燃火,在火之映射下,人之欲望的消极面,劣根性自会退居一隅。人民自有其经历史锤炼所获的德性,圣人所做不过认识到这一点,使其觉悟之。圣王则不仅使人民觉悟之,并亲身带领人民实践之。
这个内涵为政治伦理教育的史学教育实为经学教育,它发掘人民的德性之质,育圣人德性之文,使潜在圣王德性文质兼备,使各得其所,这也就是立教。圣王在新的历史时代,不是某个特定的人格化身,而是一个群体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