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先世界20年的“中国天眼”来了!为此付出生命的人,却看不到_风闻
国关文化视线-国际时事观察,社会文化科研。2020-01-14 12:47
11日下午,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投入运行,成为全球最大也是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让中国人自“睁眼看世界”后,再次开启“睁眼看宇宙”的新征程。
中国天眼正式投入运行
“中国天眼”到底是什么?它是贵州深山里的一口“大锅”,相信每个人看见它的第一印象,就是“大”:成年人绕着它走一圈,得花费40分钟左右的时间;如果把它装满水,全世界75亿人没人可以分到4瓶矿泉水,用它做蛋炒饭的话,每人能吃三两……
当然,它并不是用来装水和做蛋炒饭的,其主要作用,是观测脉冲星、暗物质、黑洞等,可以接收到137亿光年以外的宇宙信号。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其灵敏度是世界第二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的2.5倍以上,这也是我国第一次在射电望远镜领域占据巨大优势,让我国在天文望远镜方面理念世界20年。这么强大的性能,自然产生了不少科研成果,还在测试阶段的时候,它就发现了146颗优质的脉冲星后选题,比欧美多个搜索团队发现的加起来还要多。
南仁东
此外,在试观测时间,就收到了来自全球的140多份申请,而其中大部分都已经完成,取得了显著科学成果。可以预见,正式投入运行后,它必将显著提升我国相关学科、相关产业的水平,以及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让中国在深空探索这一前沿领域占据优势地位。
说起“中国天眼”,就不得不提他的“父亲”——南仁东。刚读完博士的时候,南仁东就已经在天文学界声名鹊起,世界上很多天文台都想邀请他加入。可他却放弃外国相关机构开出的优厚条件,选择回到北京天文台,回国后,他拼命一年的工资,还不如在国外一天挣得多。
“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
可他从来没有抱怨过,而是一心一意扑在祖国天文事业上,1994年在日本参加一个国际会议时,科学家们提出要建新一代的射电望远镜,南仁东听到后,就跟同事们说,“咱也建一个吧。”从此,他就与“中国天眼”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为了选址,亲自带着遥感地图跋涉在西南深山,先后勘测了1000多个洼地。
地址选定后,南仁东正式提出建设大型射电望远镜的想法,一时间引起轰动,国内外媒体争相报道,很多人认为,凭借中国当时的国力和科研水平,根本完不成这个项目。可南仁东不服输,为了“找人找钱”、获得许可,他四处奔波,跑完国内各大部门,再到全世界寻求帮助,最终,在其不服输的劲头 ,和在天文学领域强大的个人影响力,FAST项目终于在2007年正式立项,并于2011年开始动工。
FAST项目施工现场
为了避免出错,已经来回跑了17年的南仁东,在人才有了、钱也到位的情况下,并没有像一般人想得那样休息休息,而是在干着首席科学家和总工程师的同时,亲自动手,工程的每一个小细节,他都参与其中,力求做到尽善尽美,如果不认识他的人去工地现场,恐怕会以为他就是一个普通的工人而已。当家人、助理等劝说其休息时,他表示,“造不好,怎么对得起人家?”
亲自到一线参与各个流程
就这样,在国内外均没有技术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南仁东带领团队一次次从失败中走出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完善,终于克服种种难关,在2016年9月25日的时候,将FAST建成。
由此,质疑的声音才消散。英国一位专家表示,“这是中国远大科学雄心的象征”;荷兰国家射电研究所称,“以后很多科研成果将由此产生”;美国教授称,“中国进入了观天时代,这台设备将领先世界二十年”。
然而令人颇为叹息的是,耗费无数心血,让“中国天眼”睁开的南仁东,却没能看到“天眼”立功的那一刻。2017年10月,试运行的FAST首次发现了2颗脉冲星,而此前半个月,也就是2017年9月15日,南仁东因肺癌抢救无效去世,这是多么令人痛惜的一件事啊,耗尽生命与心血的他,却未能看到“儿子”彻底“长大成人”的那一刻。而且,2016年8月的时候,他被推选为院士候选人,可惜也未等到。
中国天眼发现脉冲星
南仁东逝世后,并未引发关注,国家天文台只是发了一个讣告:遵其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追悼仪式。就这样,一个用生命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让中国在射电望远镜领域领先世界20年的民族英雄,本应获得“鲜花与掌声”的伟大人物,默默地离开了我们。尽管这是他的本意,却也令人心里有股说不出的滋味。
这就是中国的科学家,他们用自己的的学识、甚至是生命,撑起了中国人的“脊梁”,让中国在短短的70年内,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世界强国。
看到南仁东,就不由得想起了邓稼先,两者是何其相似!在美国普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本能和其他很多同学一样,选择进入高校、著名实验室任职,走上人生巅峰的邓稼先,放弃了高薪诱惑,毅然回到祖国,一头扎进祖国核事业,在艰苦的条件下,攻关克难,一步一个脚印,为中国“两弹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时的条件有多艰苦呢?为了计算核武器研制过程中的复杂数据,在没有计算机的情况下,邓稼先只能带领团队用算盘和纸笔,没日没夜的演算,草纸一沓沓、一捆捆堆满整个屋子;在试验出现问题的时候,防护措施不到位的情况下,为了及时排除问题,邓稼先不顾危险,去寻找未爆的核弹头,或许就是因为这一次,他因核辐射患上了癌症,可在弥留之际的时候,仍不忘提醒,“千万别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后”……
**来源:**快资讯;**编辑:**郑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