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一百年来家国,三度丧失山河_风闻
温伯陵的烟火人间-温伯陵的烟火人间官方账号-读历史、谈世事、阅人物2020-01-14 13:41
作者:温伯陵
温乎曰:
由外省人打败广东人而起,
由台湾人打败外省人而落。
一百年,
一个轮回。
1
中国古代的广东存在感很弱,大家认为不适合人类居住,被贬谪流放的大臣看到广东都发愁,掐指一算,估计回不来了。
那些瘴气什么的很容易要人性命。
唐朝结束以后,气温逐渐降低,北方成为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曾经瘴气横行的江南,反而崛起为经济中心。
无数人向南迁徙,并且在南方各地定居,在这个背景下,曾经被人视作鬼蜮的广东,慢慢的人口多起来。
近代海洋贸易发展起来以后,广东有地理和政策优势,发展出富得流油的“广东十三行”,很多广东人围绕十三行的上下游谋生。
再后来嘛,洋人来了。
本来就很富裕,再加上洋人全方位影响,广东成为清末潮牌,内陆省份在广东面前都是弟弟。
就像我们之前说的,钱在哪,人就在哪,事情也发生在哪。
洪秀全在广州接触到基督教,不久后跑到广西搞了农民起义,康有为和梁启超到北京搞戊戌变法,全部失败之后,中国人开始搞革命。
拉起革命大旗的,依然是广东人。
孙中山。
搞革命和创业一样,基本都是从身边发展团队,什么七大姑八大姨都拉进来,有了一定基础之后才能扩大影响力。
如果刚开始就去找陌生人,呸,谁信你。
孙中山的创业道路特别坎坷,陆续搞了兴中会、同盟会、国民党、中华革命党和中国国民党,这些组织很松散,但无一例外都是广东人为主体。
尤其是成立同盟会的时候,孙中山的兴中会清一色广东人,黄兴的华兴会以湖南人为主,而蔡元培和秋瑾的光复会,又一水的浙江人。
后来同盟会的一系列撕逼,不外乎是严重的地域冲突。
1919年改组的中国国民党,高层基本是多年积累下来的铁杆广东粉丝,对孙中山的粘性特别强,内部也非常抱团。
胡汉民、汪精卫、廖仲恺、邓演达、许崇智、陈炯明等大佬,都是广东人。
凡是这种情况吧,可以说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也可以说孙中山的地域观念非常强,不是广东老乡的话,升迁很困难,升迁也压不住广东人。
比如蒋介石,参加工作多年死活升不上去。
但是任何人都不能说什么,人家追随孙中山多年,资历和工龄都很高,社保基数也比你大,凭什么对刚参加工作的小年轻让步?
拥有地位和话语权,广东人成为国民党内部的正统。
比如1926年的国民党二次代表大会,有的代表向大会提出:“广东同志不懂各省方言,请把外省代表的话翻译成粤语。”
嘿,全国性的会议,要翻译成粤语。
这种严重的地域分歧,孙中山在的时候可以压住,一旦他不在了,地域分歧很快造成大分裂。
挑战广东人的,正是浙江人蒋介石。
2
蒋介石的人生轨迹,和当时的革命者是一样。
出国留学、加入组织,回来以后努力工作,一旦风声不对就跑到国外,风声过去又悄悄回来。
早年间的蒋介石,往返于日本和十里洋场之间,留下很多风流韵事。
1922年陈炯明叛变的时候,蒋介石到永丰舰上护卫孙中山,兢兢业业40多天,终于感动领导,以外省人的身份获得信任。
不过此时的蒋介石,依然是个弟弟。
真正让他崛起的是黄埔军校。
这点已经让人说烂了,我们就不重复,重点说一下蒋介石怎样纵横捭阖的,因为背后的故事才是精髓。
当年太平天国起义的时候,清朝八旗和绿营一触即溃,眼看着局面没法收拾,朝廷下令各地办团练,一起帮朝廷打怪兽。
曾国藩的湘军应时而生。
军权是个怪兽,下放的时候很容易,可想收回来却难如登天,汉唐都是因为军权下放,最终被军阀吞噬。
清朝也不例外。
和太平天国作战的过程中,湘军成为朝廷的主要部队,并且享有抽取赋税的特权,而湘军只听曾国藩一个人的话。
有意无意之中,他其实走上汉末三国的旧路,成为独霸一方的军阀,类似于曹操袁绍和孙坚。
虽然曾国藩解散湘军,但是留下李鸿章的淮军,依然是兵为将有的旧路,直到袁世凯的北洋军。
民国军阀,其实都是曾国藩的徒子徒孙。
在军阀当国的时代,有军队不能拥有一切,只有把军队做杠杆撬动更多资源的人,才能拥有一切。
做了黄埔军校的校长以后,蒋介石带着黄埔师生镇压商团叛乱、东征讨伐陈炯明,立下一系列战功,成为国民党内最能打的人。
有了初步的军事实力,他获得很多人的青睐。
什么人?
不满广东人霸占权柄的反对派。
当时广州的局势很复杂,不仅有国民党内部的左右之争,还有国共的分歧,而在理念和路线的争论之下,是广东人和外省人的权力之争。
我们都知道,蒋介石崛起的关键点是廖仲恺被刺。
他利用廖仲恺被刺事件,逼走胡汉民和许崇智,然后利用中山舰事件逼走汪精卫,广东三巨头全部下马。
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时候,蒋介石属于坐在台下鼓掌的角色,直到1926年召开二大,他已经是国民党内二号人物。
他哪来这么大的能量?
借势嘛。
此人搞权术很厉害,利用外省人、广东人、国共之间的矛盾,经常拉一派打一派,逐渐把广东人和共产党排挤出去。
他用手中的军队做杠杆,撬动起外省人庞大的资源,实现外省人在国民党内的夺权计划。
投资蒋介石的人忘记了,他也是地域观念很重的人。
初步掌权的蒋介石,迅速笼络一批浙江人,包括元老张静江、戴季陶、陈果夫兄弟,还有黄埔军校的陈诚、胡宗南等等。
他的用人观念一辈子都没变过,心仪的人从大到小排列的话,可以是浙江人、黄埔师生、奴才、杂牌。
如果是黄埔毕业的浙江奴才,那肯定处于蒋介石用人食物链的最上游,其他人都要向后站。
北伐前,国民党内就吐槽:“这特么是浙江人排挤广东人。”
于是,北伐顺利进行。
外省人在广东不好混,那就向外发展,到北方去称王称霸。广东人巴不得他们赶紧走,把广东的地盘让出来。
3
国民党在骨子里有一种分裂基因。
这种基因在孙中山时代就根深蒂固,属于娘胎里带来的先天毛病。
我们在之前说过,同盟会是由几个组织合并起来的,本身并没有特别强大的凝聚力,也没有钢铁一般的纪律,甚至没有革命的指导步骤。
这点很重要。
教员搞革命是有步骤的,先干嘛再干嘛,说的明明白白,再加上钢铁纪律,很容易形成共识和凝聚力。
孙中山没有具体的行动步骤,只有模糊的目标,这样很容易形成政出多门。既然没有共识,那大家说的都有理,怎么就不对呢?
于是在辛亥革命之后,对于下一步该怎么做的问题,同盟会员没有共识,很快就四分五裂。
这是国民党历史上的第一次大分裂。
1912年,剩下的同盟会员被宋教仁组织起来,和统一共和党、国民公党等数个党派一起组成国民党,结果第二年就被袁世凯解散。
事情已经这样了,你说怎么办吧?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来到日本,想重新改组国民党,但是事业屡次失败,领导的威望降低到极点,同事都感觉心灰意冷。
实在没办法,孙中山重新组织了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按手印,宣誓对他一个人效忠。1919年改组为国民党的时候,专门要求加“中国”二字,以便和7年前的国民党区别开来。
自从革命以来,国民党从来没有连续的组织。
今天和他联合、明天和你分裂,实在不行就另起炉灶,搞得以革命为事业的大党,居然不知道具体党员数量有多少,内部管理也特别混乱。
北伐军一路势如破竹,凡是参加过国民党之前任何组织的,都号称是自己人,换身马甲接着上岗。
国民党也照单全收,很少做甄别。
比如阎锡山当年参加过同盟会,辛亥革命以后,基本和革命党没什么关系了,此时也摇身一变做了国民党。
比如张学良什么组织都没参加过,想来也可以,入党程序非常简单。
北伐实际上是国民党和一部分军阀联盟,打倒另一批北洋军阀,实现利益共享的目标。
这些套路是哪来的?还是老师教的好啊。
1927年,蒋介石的军队挺进长三角,为了节约邮费,打算在包邮区住下来,于是大力拉拢浙江人虞洽卿,进一步打通江浙财阀的关系。
一个以浙江人为中心的长三角军政财联盟诞生。
这个联盟的背后的美国,拥有70%进出口关税的长江出海口,手中有能征善战的枪杆子,撑台面的是国民党大员。
广东人的国民党,已经被江浙人压过风头,但是仅仅如此的话,还不足以让江浙联盟支持蒋介石成立政府。
他还需要一点投名状。
当时国民党的纲领是“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一听就是挖财主老根的东西,谁要是能站在财主身前挡枪,就能得到他们的支持。
蒋介石一拍胸脯,我来。
4月12日,他举起屠刀。一般认为是针对中共的,其实哪有那么复杂,这件事是蒋介石的投名状,凡是想改变旧秩序的全是敌人。
除了中共,更多的是国民党左派、进步青年。
事变前夕国民党有121万党员,1年后只剩下22万,事变前国民党在很多省份有完备的基层党组织,事变后基本瓦解。
直到1933年,全国仅有17%的县有党部,蒋介石的根据地浙江,拥有县党部的也不过69%。
孙中山多年培养吸收的青年骨干,基本在事变中损失殆尽。从此以后国民党再也没有进步的声音,只有坐地分赃的吆喝。
所谓杀人百万,大部分是自己人。
在遍地是交通闭塞农村的旧中国,没有基层党组织的国民党,就是财阀军队捧起来的空中楼阁,资源动员能力很差。
从本质来说,国民党和汉唐明清没什么区别,只是披着现代政党的皮而已。
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另立政府。
经济学家何廉评价蒋介石:“他是可以共事的好人,但不懂得制度和使用制度,基本上属于孔子传统思想影响下的人。”
1927年后的国民党,还是老样子。
江浙联盟稳坐长三角,孙科和汪精卫经常起来另立政府,李宗仁白崇禧坚决反蒋,阎锡山冯玉祥也另立过政府。
国民党上层有多么不团结?
红军过湘江的时候,白崇禧很清楚的知道,蒋介石的目的是渗透西南,所以不想和红军真打,击尾巴意思意思行了,放他们过去。
击尾巴也有大和小,到底怎么搞,白崇禧又指示打小尾巴。就这么轻轻打一下小尾巴,红军在湘江损失过半。
国民党在大陆立国22年**,就****是和下层隔绝、上层分裂的帮派政权。**
而基层恰恰是中共的主场。
淮海战役结束后,陈毅说过一段很经典的话:
国民党的基层士兵很强,但是领导层越往上越弱,解放军的士兵装备不好,动作也不行,但越往上越强。
最终是高层的战略方向,战胜基层的战术努力。
所以怎么看待国民党的中华民国呢?把民国和五代十国放在一起比较,几乎可以完美复制,没有一点违和感。
它在27年已经失败了,只是49年才出现结果。
4
49年迁台后,是国民党的高光时期。
说是高光,其实并不是褒义词。
大陆时代,国民党也知道要平均地权,可就是推不下去,连减租减息也推不下去,搞土地改革的工作人员动不动就消失了。
为什么?
想想南京国民政府是怎么上台的,以财阀地主保护伞的面目出现,反过来想动衣食父母的钱包,怎么可能呢。
但是到台湾后,一切后顾之忧都没有了。
反正台湾的土地不是自己的,可以放手进行土地改革了,1950年6月,主政台湾的陈诚推行“三七五减租”,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田租不能超过37.5%。
下一步土改运动是“公地放领”,陈诚把从日本手中收回来的公有土地,出售给无地农民,费用可以分10年偿还。
第三步是“耕者有其田”,政府规定地主土地超过3公顷以上的部分,全部出售给政府,然后按照公地放领的形式卖给农民。
做为补偿,地主可以领到70%的土地债券,30%的公营事业股票。
那些发行股票的公司,也是日本留下来的。
国民党吃过大亏之后,终于认识到土改的重要性,陈诚实行的土改,是台湾成为亚洲四小龙的基础。
从这点来看,两岸还是有共性的嘛。
能够和平土改不是国民党不杀人,而是有国民政府手中有钱,他们撤退时在大陆席卷227万两黄金,这才是和平赎买土地的根本。
和土改同步进行的是戒严。
为了稳固统治基础,国民党迁台后决定《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继续有效,施行军事管制。
这两件事让国民党接管台湾的一切,实现了在大陆从未有过的高光时刻。
但是高压之下酝酿着反对的声音。
土改再怎么温和,也是和既得利益集团作对,失去土地的地主对国民党恨之入骨,多年后成为泛绿阵营的先锋。
我曾见过一个台湾人,就是土改中的受害人,长大以后义无反顾加入民进党,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没有其他原因,就是因为土改的事。
还有戒严。
既然是军事管制,施行恐怖统治就是题中应有之义,期间有多少人受冤枉、有多少家庭受害、有多少人心怀仇恨?
这批为数不少的人,就是国民党的坚决反对者。
写到这里,又要说起外省人。
国民党迁台的时候,从大陆带来很多人,两蒋执政的40年间,在台湾掌权的多是国民党外省人。
这种局面很像刘备的蜀汉,带着一票外地人入主四川,压的本地土豪抬不起头来,对刘备和诸葛亮恨得要死。
两蒋时代的国民党,重用跟随而来的外省人,台湾本地人插不上话,感觉像是被殖民一样。
蒋经国主政后期,感觉这种事情不太对劲。
如果一个政权内没有本地人参与,依然是一座空中楼阁,何况随着时间推移,外省人也会成为台湾人,到那时怎么办?
蜀汉的教训可是血淋淋的摆着呢。
所以吸引台湾本土人,成为蒋经国必须要做的一件事,不说拱手出让权力吧,起码要开放晋升通道。
蒋经国选拔的台湾本土人中,其中有个人叫李登辉,多年后出任国民党主席。
5
1984年,蒋经国钦点李登辉做“伪副总统”,快速提拔让很多人大跌眼镜。
据郝伯村回忆,蒋经国并不是一定要李登辉做接班人,只是抬一个本土人出来做花瓶,属于政治手段。
蒋经国预计自己还有很多年的时间,可以从容地选一个接班人。
他什么都想到了,唯独没想到自己的身体。
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去世,按照程序,李登辉当天继任伪总统,半年后当选国民党主席。
李登辉崛起太快,没有深厚的根基,也没有人多势众的派系,正因如此才能做蒋经国的二把手,也正因如此别人都看不起他。
当时的行政院长是俞国华,国民党秘书长是李焕,参谋总长是郝伯村,这些都是老资格的外省元老人物。
尤其是俞国华,老爸和蒋介石是中学同学。
和当年的广东人一样,台湾的外省人自诩创业元老,不太看得起没有功劳的本省人。
李登辉想保住权位,只能学习蒋介石。
他整合国民党内的本省人,对抗盘踞多年的外省权贵,并让李焕出任行政院长,让他和俞国华二虎相争。
不到一年功夫,李登辉又让郝伯村出任行政院长,不仅把李焕赶下台,也撤掉郝伯村的兵权,再过两年利用游行搞掉郝伯村。
一番纵横捭阖,外省元老纷纷下台,国民党成为李登辉的天下。
党争引起国民党的内部争斗,由李登辉领头的本省人势力称为“主流派”,其他反李的外省人势力称为“非主流派。”
嗯,当年是蒋介石带着外省人围剿广东人,如今是李登辉带着本省人围剿外省人,同样的套路同样的味道。
如果到此为止,国民党还能混些日子。
混不下去的原因,还在于蒋经国。
国民党迁台后长期实行特务统治,民众的不满情绪很严重,再加上戒严和土改积累的反对者,国民党面临很大的压力。
单纯靠强硬压制已经很难维持,等到民众的情绪积累的一定程度,揭竿而起恐怕不是一句空话。
1971年台湾在联合国失去席位后,在国际上也处于很尴尬的地位,承认吧不合法,不承认吧人家还自称为国。
搞得大家都很为难。
而写了《蒋经国传》的作家刘宜良在美国被打死,矛头直指混过情报部门的蒋孝武,不得已,蒋孝武被流放新加坡。
蒋经国的儿子们再也没有接班的可能。
这时候的蒋经国坐在大火炉上,如何才能保证国民党的延续,以及台湾政权的存亡,成为他必须考虑的问题。
既然如此就不妨大度一点,用最后的能力博未来的一丝可能。
1987年,蒋经国开放党禁,换取台湾政权的合法性,进一步释放国民党的反对压力,安抚民众情绪。
后来的人都说蒋经国民主大度,其实吧,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如果不开放的话,国民党早就没有了。
正是开放党禁,让国民党保住一口气,顺便苟延残喘了几十年。
只是要时刻面临分裂。
李登辉在国民党内纵横捭阖,迅速夺取大权,党内的非主流派很不爽,除了权力斗争以外,还有政治理念不合,惹不起总躲得起吧。
1993年,“非主流派”的河北人赵少康、上海人郁慕明脱离国民党,成立新党。
2000年,曾帮助李登辉夺权的湖南人宋楚瑜,脱离国民党成立亲民党。
2000年国民党大选失败,党内认为李登辉造成国民党10年分裂,被开除党籍,第二年李登辉带着国民党的亲信,成立台联党。
一个百年大党,四分五裂。
从未有哪一个政党,和国民党一样热衷分裂,曾经以推翻满情建立共和为使命的党,沦为争权夺利的工具。
后来出走分裂的戏码,在几十年前早已上演过无数次。
是不是很像蒋介石和李宗仁在48年的争斗?
是不是很像汪精卫在40年成立的汪伪政府?
是不是很像阎锡山在30年成立北平国府?
是不是很像蒋介石在27年,撇开武汉国民政府,独自在南京成为国民政府?
再往上溯,是不是很像同盟会时代,收拢离开都很随意的模样。
国民党喜欢分裂的病,一天都没有治好。
遇到困难,他们从来不是想办法团结一致,而是负气离开另起炉灶,这样的党能成功才见鬼了。
国民党两次丢失江山,可能从来没有反思过,现在政党需要的团结和纪律,百年来从未在国民党身上出现过。
孙中山和蒋介石没办到的事,朱立伦、洪秀柱、吴敦义们又怎能办到。
历史给过国民党时间,以后恐怕不会有了。
6
最后总结一下吧。
从根本上来说,国民党从来都不是一个现代政党,反而更像封建社会的王朝。
革命岁月是乱世军阀,也曾有过屠龙的梦想,面对现实利益时却变成贪婪的恶龙。
执政大陆时代,以军阀和地主支撑起国民政府,经过多年内战摆平各路诸侯,坐享一统天下的荣耀。
之前有个类似的人叫刘邦。
但是时代变了。
蒋介石早生几百年必定是雄主,可工业社会拼的是动员、组织、纪律等整体力量,而不是领导的权术。
他把农业社会的一套东西,拿到工业社会来玩,失败是必然的。蒋介石打不过完成工业化的日本,也打不过整合基层的教员。
在历史长河中,国民党的地位是过渡性的。
封建的农业社会属于清朝,现代的工业社会属于共和国,只有中间半生半熟的过渡时期,才是国民党和中华民国。
1949年,国民党已经圆满完成任务,台湾的70年是因缘际会赚来的。
俗话说,老而不死是为贼。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如今已经不是国民党的时代了,早点退出历史舞台不是坏事,到处晃悠反而惹人嫌弃。
菜菜子当选台湾省长,一定要加油干,快过年了,争取早点回来吃饺子。
饺子包了几十年,就等下锅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