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桩美国式冤案的诞生_风闻
法律先生-法律先生官方账号-从这里,连接全世界2020-01-15 17:00
文 | 玉林罗美兰
张志超被平反了。
“平反”这个词现在用得不多,主要是为避免大家联想到冤案。
各种新闻的标题,集中在“无罪释放”上,仿佛这个从17岁就蒙冤入狱的少年,只是在看守所短暂逗留了三五天。
张志超对自己被捕和受审的回忆,让人联想到另一起美国“冤案”,大导演伊斯特伍德新片的原形——理查德·朱维尔。
《名利场》当年的专题封面
01
告倒媒体的警长**。**
2006年3月,佐治亚州大学邀请理查德·朱维尔,为新闻学院的新生做一场演讲。
这名体型微胖,年过三十的代理警长,刚刚结束了三场诉讼,他以诽谤罪名起诉的对象分别是:NBC,CNN、《纽约邮报》以及亚特兰大《宪法报》。
除了负隅顽抗的《宪法报》,其它媒体都选择了和解,并支付了几十万到几百万美元不等的赔偿金。
在这次演讲中,朱维尔明确表示:他在过去的十年中坚持诉讼,并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捍卫自己的名誉。
他把赔偿金的70%,都交给了自己的律师朋友——沃森·布莱恩特。
结案后
沃森和朱维尔一家保持着非常好的关系
02
险些被捕的英雄**。**
1996年7月,第26届夏季运动会正在亚特兰大举办,当时的朱维尔还只是一名保安,负责百年公园音乐会的安保工作。
27日午夜,公园里依然人声鼎沸,朱维尔例行巡视时,发现长椅下方有个无主背包。
发现背包之后,朱维尔立刻通报了在场警察,坚持要求警方通知拆弹专家,并同时开始疏散附近人群。
电影《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剧照
13分钟后,炸弹爆炸,一名撤离不及时的游客当场死亡,一百多人受伤。
朱维尔的敬业和坚持,挽救了上百人的生命,这让他一时之间名声大噪。
可三天后,他却成了FBI的怀疑对象,与此同时,这个消息被一名探员泄露给了《宪法报》。
情况急转直下,朱维尔母子成为众矢之的。
电影《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剧照
03
“我要联系我的律师”。
奥运会期间发生意外,这让FBI坐立不安。
他们以拍摄培训视频的名义,把朱维尔约到警署,并试图哄骗其“假装”签下米兰达警告获知书。
朱维尔马上意识到那是一份真实的法律文件,立刻表示:“我要联系我的律师”,并坚持自己在律师到场之前,不会再说任何话。
沃森·布莱恩特,就是朱维尔联系的那个律师,他们曾经在一家小企业主协会短暂共事。
电话接通之后,沃森要求和FBI在场探员通话,并喝令对方立刻放朱维尔回家,没有逮捕令在手的FBI只有顺从。
自此以后,朱维尔开始在沃森的帮助下对抗FBI。
电影中的对朱维尔进行诱供的FBI探员
04
自立门户的非主流律师**。**
沃森·布莱恩特是一个非主流律师。
他为了摆脱合伙人的指手画脚,选择自立门户,律所只由他和他的女秘书组成。面对老同事的临时委托,他表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
他没有因为故交而立刻完全相信朱维尔,而是先仔细询问了案发当晚的细节,后到现场核实了朱维尔执勤位置到电话亭的距离。
电影中沃森来自前苏联的助理
反复确定朱维尔没有可能犯案之后,他开始了对FBI的全面反击。
联系专家测谎、前往报社要求撤销报道、带上朱维尔母子召开发布会,沃森的各项举措一气呵成,让FBI颜面扫地。
直到案发三个月后,检方正式通知沃森,朱维尔将不被起诉。
电影中沃森带着朱维尔去要求报社撤销报道
05
当你成为嫌疑犯后**。**
不予起诉的结果,在我们看来似乎有惊无险,皆大欢喜。
可是《名利场》当年的报道专题是:美国人的噩梦,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
他们在文章中详细介绍了,朱维尔被列为嫌疑人后,他的家两次被搜查,几度被警方监听,他和母亲长时间生活在恐惧和不安当中。
他的母亲波比因为FBI收走了她的保鲜盒,并翻查衣橱中的内衣而暴怒,她认为这是FBI对公民权利的极大蔑视和侮辱。
朱维尔最后一次到FBI做陈述时说道:
我过去高度崇敬警察这个职业,每次路过警署,你们玻璃上的警徽图案都在熠熠生辉。
但是这次,你们在毫无证据的基础下,持续对我和我的家人朋友进行粗鲁地调查。
这让你们玻璃上的图案开始暗淡。
朱维尔带着他的失望离开FBI,随后接受了家乡警队的邀请,成为一名警察。
直到2003年,真凶埃里克·鲁道夫因别案被捕,在辩诉交易中供述了他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中的罪行,朱维尔身上的污名才彻底清除。
但是此时,已经没有媒体再关注这件事情,他在很多普通人心中仍然是“头号嫌疑人”。
2007年,朱维尔带着“被怀疑是魔鬼的英雄”这个标签,郁郁而终。
电影中朱维尔在沃森的陪同下接受FBI质询
急不可耐的警察、期待反转的媒体、想要个说法的群众,全世界的著名刑案都是如此。
有人说,沃森从FBI手里拯救了朱维尔,也有人说,真正拯救朱维尔的是疑罪从无的司法制度。
事实上,朱维尔是被这两者同时解救的,在合理的体制下,律师和司法就像是一对相辅相成的夫妻,很难形容是谁让谁变得更好。
也正是这样的体制,让朱维尔这样的经历就成为了“噩梦”,而不是有更糟糕的结果发生。
冤情和冤案之间,往往只差一点儿办成“铁案”的决心,和模糊地带的雷霆手段。
其中区别,无数个“张志超”就是最好的体现,正如朱维尔传记片导演所说的:
每一个被冤枉过的好人,都是国家的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