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供暖分界线上的城市,太悲催了_风闻
胡侃海-太阳能维修 月亮可更换 星星不闪包退换2020-01-15 11:43
文章来源丨浪潮工作室
每到冬天,就能看到很多人争论南方和北方哪里更冷。
有人说是湿冷没有暖气的南方,有人说是冰天雪地零下20度的北方。
但南方比如广州,现在最高温度还有20多度的温暖,北方比如东北,早已被大片暖气包围。
真正最冷的地方,既没有北方暖气,也没有南方“高温”,这就是中国南北交界处的城市。
刚好,我家就在这样的地方。
提到襄阳人们总是想到古城,却对它的气候没什么印象 / Pixabay
家乡湖北襄阳,位于秦岭淮河线南边一点。我们不算北方,但好像也不能代表南方。
就是在这个不南不北的地方,冬天成了我的童年噩梦。
家乡的冬天,太难熬了
襄阳的冬天,就是随着秋裤、保暖裤、毛裤、棉裤一层层加在身上到来。
但穿得再多也无济于事,只要一坐下来,就会感觉自己正慢慢化身一座冰雕。
很多人不理解,室内能冷到哪里去,在东北室外可是泼水成冰,行走困难。
虽然没“泼水成冰”,但这里的冷也能让一切稀松平常的衣食住行活动变得困难而痛苦。
看电视,拿遥控器的手都在微微颤抖;写作业,写出来的字也是歪歪扭扭。即使在家里,手一般也只敢缩在袖子或口袋里。
对北方人来说,露指手套或许是个令人迷惑的发明,但它却是我们冬天的必备单品。只有戴上露指手套,手指才能稍微灵活地活动,而不至于冻到不能屈伸。
在浙江省临安市昌北农村,火熜是必不可少的取暖神器。/ 希帕图片社
取暖设备也有,但相当于没有。
小时候家里没有空调,只有一个小小的取暖器。而它的温暖范围,只有面前那么一两平米。一旦在取暖器前坐下,就再也不愿挪窝了。因为一起身,就又会被冰冷的空气包围,吞噬掉刚刚积攒的热量。
在冬天,家里连吃饭都和平时不一样了。电热锅是必备的,而炒菜是奢侈的,因为它会在冷空气中迅速冷掉。
一锅肉汤搭配上各类配菜,就是南北交界处城市的冬天必备食物
通常,我们会提前炖好肉,再直接倒进电热锅里,配上大白菜、粉丝、油菜之类的配菜,边吃边煮。
有时候我爸会买现成的牛油锅底,回来直接放电热锅里煮,这大概就是我对火锅的最初印象。
当然,一天中最大的挑战还是晚上上床睡觉和早上起床。无论是下定决心钻进冰冷的被窝,还是从睡了一夜终于温暖的被窝里爬出来,都需要勇气。
凌潇肃来到长沙,感觉有人在被窝里撒了盆水 / 天天向上
睡觉之前,先要把被子折成像蚕蛹一样的形状。然后脱掉外衣,像探险一样把脚一点点探进冰凉的被窝。
冬天的每个前半夜,我都是蜷曲着睡觉,被窝深处就像一个冰窟窿,腿根本不敢往里伸直。
最冷的时候,一床被子可能都不够,还要在十斤重的棉被上再多铺上一床被子,甚至把羽绒服也铺在上面。
十几斤的棉被,是冬天的重量。
起床更可怕。要从温暖的被窝里爬出来,穿上在冰冷的空气里泡了一夜的衣服,相当于跳入冰海。
在阴冷的冬天起床,想都不敢想 / Unsplash
久而久之,我练就了“被窝穿衣”的技能。前一天睡觉时把毛衣塞进被窝里,醒来再把裤子塞进被子里,试图把这一夜积攒下来的温暖留在身上。
每次起床都像是英勇就义的悲壮史诗,因为三分钟后,寒意就会席卷全身。
北京的冬天,没那么可怕
三年前,我考到了北京的大学。
经受了近二十年残酷冬天的我,对北方的冬天感到恐惧。毕竟我从未见过积雪难消,河流结冰的场面。爸妈也担心学校的被子不够厚,他们甚至考虑给我送十几斤的棉被。
印象里的北京,就是一个到处结满冰棱的地方
结果,到了北京我才发现,原来冬天可以这么过。
根本不需要厚棉被,否则半夜会热醒。一床普通的棉被,一年四季都能用。
早上起床我可以轻松地掀开被子,慢慢穿上衣服,而不用费劲地在被窝里穿衣服。
穿着单衣,在宿舍能做任何事情,从家里带来的毛绒睡衣和羊毛袜都彻底失宠,在箱底压了几年。
北方的冬天躲在屋里可以穿成这样
原来以为北京的冬天一定冷得不可想象,这时候才发现原来是舒适得不可想象。
当然,北京室外还是很冷。每天早上看天气预报,最低气温都在刷新我的认知下限。偶尔的大风更让人绝望,好几次我在北京的街头,被六七级的大风吹到面部几乎要失去知觉。
不过,北京的冷和家乡的冷还是不一样。
在北京,好像只要衣服足够挡风,帽子围巾手套口罩一整套装备把自己裹的足够严实,寒风就吹不进去。而在家乡,即使只有零下两三度,但似乎不管穿得多厚,寒气总能找到缝隙钻进身体。
原来,冷不冷,气温不是最重要的,体感温度才是。北京的零下20度和襄阳的零下2度,未必能决定哪个更冷。而除了气温,风力和相对湿度是影响体感温度的关键。
2016年2月13日,辽宁省沈阳市在雪中迎来5-6级大风 / 希帕图片社
根据中央气象台的体感温度公式,在气温同样5摄氏度的情况下,70%的相对湿度对应的体感温度为2.6摄氏度,7级大风对应的体感温度为2.5摄氏度[1]。
在冬天,襄阳保持70%以上的相对湿度很容易,但北京刮起七八级的大风,并没有那么频繁。
襄阳市1981年至2010年的气候平均数据显示,襄阳在11月、12月和1月的平均相对湿度均在70%以上[2]。
而在北京,2018年每个月的平均风速都只有2级,全年只有3天风力超过了8级[3]。
从室内温度来看,从11月到3月,襄阳有近130天的室内体感温度小于13摄氏度,平均只有6度左右[7]。而在集中供暖的北京,室内至少需要达到18摄氏度[8]。
池子说自己在南方过冬,宁可在被窝里闻屁,也不愿出来透气 / 吐槽大烩
潮湿不仅会让寒冷更加深入骨髓。还更容易让人生冻疮[4]。
小学的时候,连续几个冬天我的手上都生了冻疮,又红又肿,总被同学嘲笑是“猪蹄”。
冻疮遇着冷空气,疼,拿热水袋捂一捂,又痒。睡觉的时候放在被窝里也不是,拿出去也不是,折磨得人觉都睡不好。倒是来了北京之后,我的手再也没长过冻疮。
在南方,手很容易被冻红 / Pixabay
在南北交界线上,还有一些比我们更潮湿的城市,比如临海的江浙沪地区,雨雪天就要更多。
根据上海市的气候数据,1月份上海的平均降水天数仍然接近十天,平均降水量达到了66毫米,和6月份的北京差不多了[5][6]。
小半个月都是阴雨连绵的天气,我想我可以理解网友说的“泡在冰冷水里的冷”了。
暖气可不是想有就能有的
经历过襄阳和北京强烈的对比后,我最想知道的是,南北交界的地方明明这么冷,为什么没有暖气?
按照最主流的说法,新中国刚成立时,经济水平落后,能源短缺,为了最大程度地节约经济成本,当时以秦岭-淮河为线,划定了北方为集中供暖区[9]。
江苏淮安,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 /希帕图片社
让人迷惑的是,位于这条供暖线沿线的城市,好像也并没有严格遵守这一规定。
比如位于淮河以北的安徽亳州、江苏连云港等城市,就没有集中供暖。而在秦岭以南,和襄阳纬度差不多的湖北十堰,却享受着集中供暖。
河南南部的周口和信阳人民可能更不服了,这两个城市都没有集中供暖,而夹在它俩中间、车程不过一小时的驻马店,倒是早就有了集中供暖[10]。
2018年1月11日,河南郑州,郑州大学教学区的走廊内,不少学生在暖气片旁复习。 同属河南,郑州也有暖气 / 希帕图片社
如果说当年是因为经济水平和能源问题划定的供暖线,这么多年过去,经济发展了,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提高了,供暖线也该改改了。
越来越多人意识到了这个问题。2012年,就有政协委员在两会上提出《将北方集中公共供暖延伸到南方》的提案。2018年,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席周洪宇还提议应沿长江重新划定供暖分界线[11]。
虽然这些提案并没有得到最终的认可和落实,但有不少城市开始自己尝试供暖了。
位于淮河以南的安徽合肥,截至去年11月,已经在189个小区实行了集中供暖,范围覆盖合肥主城区和三大开发区,涉及居民11.5万户[12]。
2019年12月10日,安徽省滁州市城郊供电公司党员服务队队员在该市南谯区对供暖小区地源热泵装置集中采暖设备进行检查维护 / 希帕图片社
杭州则推出了分户式供暖服务,截至去年10月底,已经有7万多户居民用上了天然气采暖[13]。
襄阳也在逐渐推广集中供暖,听说已经有一批住户享受到了暖气。
只是,就算大家一到冬天就嚷嚷着太冷,想要拥有暖气,可真到实施推广起来,又有人打退堂鼓了。毕竟,还有一个最现实的问题——钱。
一位环境学院的朋友去年专门在襄阳做了调研,结果发现,九成的受访者支持集中供暖。但在考虑了采暖价格之后,八成的受访者觉得价格要比自己的预期或者承受能力要高,其中超过一半的人明确表示会因为价格不再支持集中供暖。
要实行集中供暖,最主要的花费就是供暖基础设施的建设安装费用和每年冬天的采暖费用。
供暖基础设施建设安装费用,也就是所谓的“初装费”,一般至少需要近万元。
前面说的河南信阳,去年刚要尝试集中供暖,就因为“初装费”过高,每平方米高达245元,遭到了小区居民的反对,936户居民只有7户签字同意[14]。
而集中供暖的采暖费用,南方目前大多是按照面积来进行收取。
2016年1月12日,彝族产妇抱着刚刚出生四天的孩子在窑厂工棚里烤火取暖。钱是比冷更重要的问题 / 希帕图片社
比如合肥,建筑面积144平方米以内的供热价格是每平方米21.5元,144平方米以上是每平方米23元[15]。襄阳目前则是按照每平方米24元的价格进行收费。
以面积100平方米的住宅来计算的话,一个冬天需要花费2000元以上。
而2018年襄阳市城镇常住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只有33947元[16]。一年的集中采暖费用,就要花掉约5%的收入。
并且,集中采暖费用要比居民现在自己使用供暖设备的花费要高出不少。据调查,近50%受访的襄阳居民每个月自己使用供暖设备的花费不超过400元,按三个月计算,一个冬天的花费也没有超过1200元。
而由于南方城市并不是国家划定的集中采暖区,相关供热企业无法享受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支持政策,也面临着经营的压力和能源的问题,采暖价格难以下调[15]。
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集中供暖,好像也并没有那么理所当然。集中供暖这样工程量大、覆盖面广的项目,钱才是最终的考虑。
冰冷的冬天,大概只有小孩子才是最快乐的
前些天家里人发来视频,家乡下了冬天的第一场雪,小孩子们又欢天喜地地出门玩雪了。而马上要回家的我,刚刚经历了北京的三场大雪,对家乡的那点雪早已没了兴趣,我只觉得冷。
参考文献:
[1] 中国天气网.(2018). 北方风寒和南方湿冷 哪种冷更胜一筹?
[2] 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 (2012). 襄阳市1981-2010年气候平均数据.
[3] 北京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2019). 北京统计年鉴2019.
[4] 新华日报. (2017). 预防冻疮:跟“萝卜手”说拜拜.
[5] 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 (2015). 上海国际交换站气候平均数据
[6] 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 (2018). 北京市气候平均数据.
[7] 网易数读.(2019). 冬天最冷的南方城市,在哪里.
[8] 新京报.(2019). 北京正式供暖 室温18℃达标.
[9] 中国气象报社.(2018). 南北供暖线从何而来?
[10] 腾讯新闻,地图会说话.(2019).中国的供暖分界线到底在哪里?
[11] 澎湃新闻.(2019). 跨过这条线,暖气说再见:“暖气南移”为何成热门话题.
[12] 新华网.(2019).采暖季来临,南方城市还是“取暖靠抖”吗?
[13] 钱江晚报.(2019). 冬季供暖应办成惠民工程.
[14] 东方今报.(2019). 集中供暖在首批小区“遇冷” 信阳热力公司:尊重业主意愿.
[15] 新华社.(2019). 部分南方城市集中供暖:按房屋面积收费 企业成本高企.
[16] 襄阳市统计局.(2019). 襄阳市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