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建议取消中考?抱歉我不能接受_风闻
观察者网用户_574155-2020-01-15 11:37
原创吐槽 欢迎来讨论
今天看到一则新闻,对里面一则建议我小小的脑袋里面写满了大大的疑惑。
13日,政协北京市十三届三次会议特邀界别小组讨论会场,委员马勇明发言时提出建议,“取消中考,改革高考”。马勇明提出,取消中考可以减少老师和家长的焦虑。
“这是人才和教育的误区。应当取消中考,中学阶段学校就跟社会对接,开办各种兴趣班,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去体会去感受,自己喜欢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再改革高考,不要一锤定音,一张卷子定终身,例如高考是不是可以采取申请制?比如学生可以申请10所高校,含高、中、低各类高校;高校录取学生可以采用入学水平测试的方式,水平测试每个月都允许学生报考,高校则从中综合考核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潜力,比如水平测试考了几次?成绩有哪些变化?还可以由中学老师向高校推荐学生”。
他认为,教育体系应当遵循不同年龄段的不同规律,小学阶段应是快乐教育,中学阶段应是兴趣教育,大学阶段则是专业性学习。(新京报)
当然了我的看法可能会比较狭隘,也没有数据写作的能力来找到数据支持,我只能对于这样的建立从我的身体力行的实践来提出一些想法和感受。
话题的主体是中考,老李就从考试这件事情本身来说。
首先,考试的目的,本来就不是教育学生和培育人才,这是文化课教学、艺术课教学和思政道德教学的内容。“考试”有大有小,决定一个人学业和事业前途的,诸如国考、研招考、高考、中考、会考和各类入学考等,这个叫考试。至于平常学生在学校里面坐一堆写个卷子,评一个全校第一第二的,这个叫测验。
测验的目的是检查教学成果,查漏补缺,学-练-考-补结合,完善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体系和应试技巧。考试的目的就是筛选和区分人才。这并不是说歧视低分考生的意思,而是说在去个性化的前提下,对个人的能力和需要的资源进行匹配。
好比一张100分的卷子,60分是及格线,80分是优秀线,及格线以下的学生要补的基础知识,及格线到优秀线的学生要补的是思维方法和做题技巧,优秀线以上的学生要补的是应试心态和进阶知识。
大家的个人能力不一样,面对的困难和需要解答的问题不一样。承认自己目前的能力有限,不是什么说不过去的事情吧。打游戏大家也不愿意天天匹配高段位的对手对不对?体育竞技也喜欢遇到跟自己差不多甚至弱点的对手对不对?
但是在教育领域很奇怪,很多人喜欢抛弃学生目前阶段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去谈教学资源的问题。
我讲一个我个人的生活实践。在我上高中的时候,首先被分配到理科顶尖班,数学老师是学校的某位名师,学生也是当届全县最好的学生。(我数学基础很差,班级平均分在125+/150,我差不多只有75-)上课是什么情况呢?
“这个题很简单,我看大家的试卷做的也很好,就不讲了”;
“这个题第一题第二题大家都没有问题,我只讲第三题”;
“试卷都是基础题,不讲了。我给你们找了难点的,我们当堂一起做一下”;
老师的题都是题库里面找到,自己眼睛一看,心算一下,结果就出来了。班上的同学也差不到哪里去,也能跟上。但是我我实际上一个题都不会,甚至连老师三言两语带过的基础理论也不懂。
这样来看,我在这个班就是和这个班级不配适,我能力就是没有别人好,数学测验的成绩就说明了这一点。从整体来看,我蹲在这里一天,就浪费了另外一个有数学天赋的学生坐在这里学习的机会。
后来我分班到另外一个班级以后,数学老师的风格不一样,因为班级同学的数学成绩都在120-的水平,老师因此重视基础理论的推导、讲解和练习,一步一个脚印,数学成绩反而上去了。
老师的焦虑,在于教学方法和学生基础不配适。
家长的教育,在于生涯规划和学生能力不配适。
并不是老师们对学生存在偏见,而是学生的个人能力不同,教学效果不一样。
传统的试卷,难-中-易的题目分配是6:3:1,绝对大多数人水平的其实是这个“6”,绝对大多数人“区别”的是这个“3”。不是老师喜欢聪明的学生,而是很多学生一点就通、一学就会,这样的学生的教学反馈很好,师生协作很默契。换谁教学生什么学生都说听不懂,都会崩溃的对不对?
考试是来区分学生的,是来分配教学资源的、是来参考教学方法的、是来保证教育公平的,不是来考虑学生全面发展,不是来考虑老师和家长情绪和焦虑的。
都2020年了,职业和人生发展的平等观还没有建立起来吗?
在一个技术和信息驱动的社会,**「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越来越有可能成为一种现实。
让一个孩子强行去上一个综合性大学,学一个名字都看不懂的专业,他的未来未必就比从各类机械技术学院乃至于烹饪学院出来的学生要“光明”多少。
劳动光荣也不分贵贱。就算要用金钱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现在市场上好的厨师、技术工人和好的家政工,他们的价值也比只会敲键盘的李建勋不知道要高到哪里去了。
说句难听点的,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能够改变自己生活处境,还是得需要有一门手艺——我退一万步讲,就算一个人学的不是形而下的技术,至少也得在一个或者两个领域有自己的研究和擅长。匠人精神才是个人生涯和社会生产的发展引擎。
焦虑是人的问题,跟考试没有关系。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考试是保证机会公平的;在人与物的关系上,考试是来配置资源的。
为什么我们要谈公平?
人和人之间最基础的状态就应该是平等状态。现在很多人喜欢玩游戏,所有对战类游戏,合理的胜率应该是50-55%之间,超过52%其实就有一点点失衡了,证明你比这个范围内的敌人都要厉害。你的胜率过高还赖在这个圈子里,就是在破坏别人的游戏体验。说白了就是在破坏游戏公平。
我打游戏喜欢说这样一句话,大家都是两只手搓一个屏幕,凭什么只能自己打死别人,别人打不死自己?打游戏大家都喜欢炸鱼虐菜,但是到教育里面,怎么没有那么多人说主动自己从火箭班跑到平行班去降维打击呢?
但是教育不一样,大多数人都想要最好的老师、最好的教学,乃至于最好的进阶平台。
人之常情,没有任何问题。
好啊,怎么分配呢?按社会地位?按私产财富?还是按个人能力呢?
我喜欢拿游戏做比喻,因为这个东西太直观了。
市场上通行一款叫王者荣耀的游戏,你跟一个人SOLO(单挑),你拿着六神装,敌人就一双鞋子,你一刀把他给劈没了。这是你厉害吗?这不是,这是你比他有钱。
同样是1级,你跟人家battle,你150级满铭文,人家白板啥都没有,你上去一个一技能把他耗死了,六分钟他就崩了。这是你厉害吗?这也不是,这是你从泉水出来,他再怎么追赶你的脚步都会被你甩下一大截。
游戏里面大家都懂的道理,现实里面不一样了。
堂而皇之地说,中学阶段要培养兴趣,要跟社会对接,要去体会自己喜欢干什么。爹娘是公司老总的,去体验一个公司怎么生产经营、怎么融资投资、行政、法务、财务、技术、生产岗位,有的人大可以全部体验一遍选自己喜欢的。
那有的学生家长就是一个省城都没有去过的普通农民,你让这些孩子去体验什么?去麦*劳兼职好还是肯*基兼职好吗?
培养兴趣归培养兴趣,在娘胎里听音乐是培养兴趣,年老了天天学画画逗鸟也是培养兴趣。但是这些跟教育无关,跟考试无关。
千百年来,甚至可以说从考试制度出现以来,人们都在想方设法地让考试去个人化、去环境化,最大可能地做到公平,乃至于限定考试教材和答题方法,就是为了最大程度地保证公平。让所有人光膀子干一架,who can who up。
现在好了,减负减负,减到中考都不要了。有钱人当然可以给孩子安排各种辅导,没钱人呢?
应试教育是衔接的。你的中考结果直接影响你的高考结果。寒门学子连教育改变命运的机会都没有了?
高考申请制,扪心问问吧,现在有几个学生乃至于家庭有能力和条件筛选学校和专业的?
某度一搜一大堆假冒网站,更何况现在很多人根本就没有条件熟练运用网络筛选信息。
我说一个可能会被人笑话的,打印材料、投敌材料、乃至于面试、住宿、饮食,这些看上去稀疏平常的日常,对有些孩子和家庭其实是一种负担——就算他们跟你坐在一个面试房间里面——面试不仅仅看知识的,还要看经验、谈吐、礼仪乃至于衣着和外貌,你觉得他们有机会吗?
水平测试,扪心看看吧。水平测试每个月都允许孩子报考,这不仅浪费国家的教育资源,而且是一种资本的变相剥削:每个月的水平测试过后,有条件的家庭可以针对孩子的成绩,从课业辅导的层面上完全可以定向攻坚:找个名师辅导一个月,单项成绩上浮真的没有多难。
穷人家的孩子呢?3月份考的成绩能跟6月份成绩有多大?他们除了学校补课和多做习题还有别的渠道吗?可是不是有些人正常说正常课业的压力太大了,要减负吗?
反复考试看上去解决了考场状态不好带来的发挥失误问题,实际上却是强行引入资本因素,用资本来堆积足够多的次数,把概率活生生地刷上去——就算你赢的概率只有51%,次数足够多,你一定会赢。而且赢得更快,更猛。
举一个现实中的例子吧,穷人家的孩子,雅思一年顶多两次,破顶了吧?
而只要你有钱,你完全可以每一场雅思都报。那么你自然有机比人家考得好。
何况有钱报名考试,找个名师辅导笔试,找个外援辅导口试,那还不是洒洒水的事情。
从概率上入手,这是一种被包装的制度洗牌,让有条件的往上走,让没有条件的自生自灭。
可是,穷人家的孩子,那也是孩子啊。他们也有权利去追求自己梦寐的学校和想要人生啊。
不要让一张卷子定终身,那要怎么样呢?娘胎里定终身吗?
除了考试,这个世界上有什么事情会给你再来一次的机会?运气本来就是实力的一部分。
至于钻出来的那个由中学老师推荐学生,我也不知道是该笑,还是该笑。
我生命中见过最荒谬的事情是很多人在谈公平,在呼吁各种改革来“促进”公平,但是其中不乏一些人,是不公平的受益者,以及那些渴望成为不公平受益者的人。
弱肉强食,这是人类社会的必然规律,我全部承认。
但是极少数人,某些群体打着旗号,玷污了某些事业,最后对本就弱小者碾压性打击,还要自我标榜。这个叫胜之不武,我看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