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第一个外交使团竟是一个美国人,他为何能担此重任?_风闻
浩然文史-浩然文史官方账号-全博士团队创办的文史科普自媒体2020-01-15 09:08
作者| 刘越
来源| 浩然文史
中国外交特使蒲安臣
1868年的2月25日,这一天的上海还尚未入春,只见得一群大清官员正在码头准备坐船出海,领头的还是一位“洋人”!这可不是什么旅游团,而是即将代表清政府外出访问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出使欧美的外交使团,那么为什么带领访问的人是一位美国人呢?他又是什么人,有什么资格带领中国使团出访呢?
一、出使中国的外交官
出生于1820年的美国人蒲安臣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他心思缜密,对政治和外交事务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他在毕业之后毅然跨入政界,先后担任律师、议员等多项职务,并对共和党的创建有相当多的贡献。1861年,正处于“不惑”之年的蒲安臣被新任总统林肯任命为第十三任驻华大使并于次年抵达北京。
蒲安臣具有良好的学识修养和政治判断能力,他清楚的明白此时的美国在刚刚结束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已经获得了许多好处,加之此时的美国正处于南北内战时期,不宜与中国再继续交恶。于是蒲安臣在继任美国驻华大使之后选择了与清政府以相对温和的态度进行来往,积极执行美国政府“与华合作”的政策,具体来说就是**“鼓励中国政府对维护秩序的努力,在条约口岸既不要求也不占领租界,以及不用任何方式干预中国政府对本国人民的管辖,也永不威胁中华帝国的领土完整。努力在中国开展公正的外交活动,以此取代武力外交”。**而这也使得蒲安臣在担任驻华大使期间受到清政府官员的较为友好的款待。
时任美国总统林肯
1863年中法之间在传教问题上发生冲突,由于在国际交往中多次吃亏,清政府一直希望能够有一部被翻译成中文的国际法以供参考。时任总理事务衙门大臣文祥求助于蒲安臣,后者在了解清政府的用意之后向文祥介绍了西方经典国际法著作《国际法原理》,蒲安臣还将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及其对《国际法原理》翻译之后的《万国公法》推荐给清政府。清政府从此在一定程度上结束了鸦片战争以来因对国际法一无所知而多次吃亏的状况,1864年清政府便在一次外交事件中第一次利用《万国公法》并取得胜利。就这样,蒲安臣在其任职的六年内与清政府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政府的“近代化”。
丁韪良翻译的《万国公法》
二、第一个外交使团
1867年11月,蒲安臣即将结束其在中国长达六年的驻华大使任职,在离职之前,为了表示对蒲安臣推动中美两国关系进步的答谢,清政府官员设宴招待蒲安臣。而就在宴会上,中国方面提出了由蒲安臣担任即将出访欧美的中国第一个外交使团的团长。
为什么清政府会提出这种要求呢?这还得简单说明一下当时的清政府外交情况。中国自明清以来奉行的外交体系基本都是以中国为中心而将其他国家视为蛮夷小国,但在1840-1860这二十年内的两次鸦片战争对清政府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逐渐的让清政府认识到近代外交的重要性。1866年英国总税务司赫德回英休假并随身带去了几名中国官员参观英国,这是中国官员第一次出国观光,但这仅仅是私人性质的出国。
对中国近代史影响巨大的中国总税务司赫德
1867年随着《北京条约》等面临修约的问题,清政府开始认真思考派遣正式外交访问团的问题。而派谁担任使团代表成为清政府头大的首要问题。但此时的清政府高层官员无人有过留洋经历,对于出访一事几乎没有任何认知,加之受传统观点影响而对出国一事心存恐惧。所以经过慎重思考之后,即将卸任归国的驻华大使蒲安臣成为出访西方的首要选择,就这样,带着大清国“钦派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头衔的蒲安臣带着数位中国官员开始其出访之旅。
三、客死他乡的中国特使
1868年2月25日,蒲安臣带着孙家谷和志刚两位副使及其他官员,一共十三人从上海出发,他们先后访问了美国、法国、瑞典、丹麦、普鲁士、俄国等诸多西方国家。使团出访的第一个国家是美国,蒲安臣率领使团抵达美国时受到了美国民众和官员的热烈欢迎,他们十分好奇的想要看一下来自大洋彼岸的中国人是什么样子。
蒲安臣与孙家谷、志刚
蒲安臣率领使团与美国官员进行交谈并在国会上发表主题演讲,尽管清政府并没有授权蒲安臣可以与所出使的国家签订条约,但蒲安臣还是私自与时任美国国务卿西华德签订了《中美续增条约》(又称《蒲安臣条约》)。在条约中首先明确中国享有对本国领土的独立自主权,并规定中美双方应当在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应当保护美国在华传教士的利益,并规定中美双方可以互相派遣留学生,双方国民可以自由到对方国家生活定居等等。条约的签订自然是倾向于美国的国家利益,因为以当时的中国国情来说,很少有美国国民和学生会千里迢迢的跑到中国去定居和学习。尽管蒲安臣签订此条约没有和清政府商量同时也倾向于美国一方,但客观来说,《蒲安臣条约》相对于之前的屈辱条约来说,是一份相对公平和平等的近代国际条约,它为中国人在美国生活提供了法律保障,并且也为数年后中国第一批留美幼童留学美国的事件提供了条约保障。
《蒲安臣条约》的部分内容
1869年2月,蒲安臣使团在出访美国、英国、法国等国之后来到俄国,蒲安臣早在担任驻华大使时期身体便出现了问题,又历尽千辛万苦出访各国,车马劳顿,早已心力交瘁的他病逝于俄国,仅50岁。在他去世之后,为了表彰他的功绩,清政府追赠其为一品大臣并赏赐抚恤金一万两白银。
《蒲安臣条约》签订后的第一批大清留美幼童
文史君说:
作为中国第一个正式外交使团特使的蒲安臣在出访各国时可以算得上是尽心尽力,尽管他作为一个美国人在签订条约时还是倾向于美国的国家利益。中国近代外交的发展步履维艰,观念的闭塞与对外界的恐惧使得清政府竟无人可派,而这也说明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是缓慢而又困难的,唯有勇敢的对外开放,主动的走出去,才能掌握发展先机。
1876年郭嵩焘担任第一任中国驻外国大使
参考文献:
1. 理钊:《同治中兴时期的三个外国人》,《民主与科学》2017年第06期。
2. 朱时宇:《近代中国外交的艰难起步——以蒲安臣使团为中心的再思考》,《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18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