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墙断梁式的人才流动,祸兮福兮_风闻
长安一片月-行至水穷,坐看云起。2020-01-16 19:09
中国双一流大学建设又进入了快车道,其目的是通过高端学术人才的聚集,推动一流学科的建设。
高端人才的培养需要数十年的积淀,所以,引进便成为不二的选择。在此狂潮下,一些“穷困”名校的拔尖人才,被动辄百万、千万的重金挖走。比如,兰州大学被挖得伤筋动骨,甚至出现某一学科人才断档的局面。一时间,国内一些有着“院士”、“长江学者”等学界顶尖头衔的学者,“转会身价”早已虚高不下。
在这种流转愈演愈烈之时,也引来了一些争议。有人将矛头指向这种所谓“认钱不认情的跳槽”。也有人认为,“良禽择木而栖”,拔尖人才流动起来,才能实现大学间的充分竞争。
学术界本来就是精英的世界。在学术界仰望星空,是正确且无可非议的姿势。但是对于中国的许多高校来说,在仰望星空之前或是同时,还需要俯视大地,即自己的立校之本——重视基础教育,重视学生培养。
大学学术人才应该是一大批优秀的教师(其中有一些拔尖的教师)。大批优秀教师是基础,个别拔尖才是仰望星空,毕竟,基本的教学和学生培养都是由大批普通老师完成的。而突击引进拔尖人才,无法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培养的质量。大学既承担着科研创造的任务,但其最根本和基础的任务是培养人才,这就是大学区别于专门研究机构之处。如果说一流人才在于创造知识,则普通教师最大的职责在于传承知识。
以中国目前的社会发展阶段,对合格人才的需求远远高于拔尖人才。而中国许多大学最大的问题,恰恰不在于缺少一流人才,而在于缺少合格的能够培养优秀学生的普通教师。
热衷于“挖”顶尖专家,以期实现学科大发展,看似国家课题、论文数飙升,但没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其实是自欺欺人,舍本逐末。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