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永远都有新的,人却只活一辈子_风闻
胡侃海-太阳能维修 月亮可更换 星星不闪包退换2020-01-16 15:07
原创吐槽 欢迎来聊
当然看到这个标题文字的时候我是很诧异的,所以就把这个标题搬运过来,今天跟大伙聊聊天,大家的一生中,有哪些书对自己是影响很深的。
童年的时候我记得比较常见的书都不是很贵,那个时候好像”买书“还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我最喜欢的是那种书店有打折活动,在店铺门口铺一张大桌子,上面堆了很多,很多新书。我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拉着妈妈去给我买书。
那个时候爸爸妈妈从来不给我买玩具之类的,看见别人的孩子都有我就想要。哪怕很便宜的东西他们也不会给我买,但是买书例外——以至于后来线上购物开始出现,比如在当当上几百几百地买书的时候他们也不会阻拦。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有一本书陪我度过了很长的岁月,名字好像是叫《中国革命史上的100个第一》,还是什么的,我完全记不清了。
现在在网络上也搜不到这本书。算是我的启蒙读物了,讲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基本都是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解放以后的一些英雄人物的故事的。那个时候小,但是看到有人为别人的幸福,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崛起而奉献和牺牲的时候,心里还是蛮感动的。只是后来搬家,很多东西都遗失了,这本书也不例外,我觉得很难过。
上小学的时候,外祖父给了我一本书《现代汉语小词典》,这本书上面有很多家人的笔记。从外祖父到姨、舅、兄的笔迹我都看到过。算是真正的传家宝了。那个时候挺好玩,上学的时候班上同学的字典都是红通通的新华字典,我就用这个,不知道为什么感觉自己倒是用的风生水起,是班上最靓的仔。
在书的背面,我还用中性笔写了三行GTA :VC的秘籍,一个是上帝模式的,一个是召唤坦克的,还有一个记不得了。后来上了中学还写了三条WAR III的秘籍,都是给资源的那种。然后那个时候还有小时候买的军事贴纸,一个是坦克,啥牌子记不清了,另外一个是F22。
多好的一本书,想想我特么的在封底硬纸上写了字,真的想把自己抽死。
高中的时候,读书的兴趣猛涨。别人上课我看课外书,别人写作业我看课外书,当然是北大出版社的《十五讲》系列,还有文学类的《大家小书》系列,还有《全球通史》。那个时候从《菊与刀》入手,读了很多日本史和日本文化的书,然后高三的时候写了一篇关于日本集体主义精神的文章去报名参加某高校的自主招生,然后就被PASS了。
现在不写论文,但是当年高三的那篇文章是我一生的黑点,实在是太沙雕了。
不过也挺符合人生的常态,我们每一天看自己,都觉得昨天的自己是S13。
那个时候对我影响比较深的一个系列是《人生四书》,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就一个状态:卧槽,这不是我想说的嘛,而且这个人说的真TM地准。再往后面会看一些理工科的靠谱书,一些法律经济学的书,乱七八糟地会看一些。
等到上大学的时候,就很惭愧了。在最应该读书的年纪却偏偏没有读书。
偏偏我的那个专业是最需要读书的。现在虽然绩点不低,但是一点学术底子都没有,想想真的很惭愧。对不起父母,对不起老师,对不起从图书馆借出来又放回去的书,对不起自己吧。
现在时间很琐碎,所以反而没有什么时间去读书了。心态浮躁以后,林林种种的书没有兴趣了,最喜欢的还是选那么一两本,慢慢读一下子。
现在手头有三本书自己会看一下,《毛选》,《资本论》和徐禾的《政治经济学》。都处于刚刚读完目录的状态,不知道今年有没有机会把三本书阅读完。
那天我握着暂新的《资本论》,想着这书要想读懂,怕是得从唯名论唯实论开始看,但是想了想大可不必这么严肃,完全可以几本书一起看起来。毕竟马克思当年这本书都是想要让工人同志都读懂的,把这本书”殿堂化“,觉得是高深莫测的,想的多读的少,怕是这不是马克思老人家想要的。
书永远都不是束之高阁的,而是应该够被普罗大众可知可感可读的。
”吾欲之南海“的故事大可不必,从学院派变成学究派,反倒是偏离读书的初衷了。选一两本清静的书,2020年都一个人暗戳戳地读完,也是一番境遇吧。
毕竟书每年都有的,但是人也在每年长大(变老)的,在某一个特定的时期有一本书陪着你,就像有一个伙伴儿陪着你一样,其实蛮好的。
书永远都有新的,人却只活一辈子。读一本赚一本啊。
有哪些书对大家的影响很深呢?
2020年有读书计划吗?准备读什么呢?
一起聊个五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