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佩孚为什么痛恨日本?不完全因为民族气节_风闻
萧武-自由撰稿人-外来务工人员2020-01-16 11:42
在袁世凯和段祺瑞时期,奉系基本上就待在关外,没有窥视关内的意思,虽然关内发生了很多事情,但是张作霖基本上都作壁上观,忙着扩充实力,整顿东北内部,打压他原本不容易控制的那些势力,比如他的那些拜把子兄弟等等,所以当时东北当时虽然名义上也算是北洋军阀的一支,但实际上和关内其它各地的军阀不太一样,尤其是和直系、晥系相比,实力还不足以问鼎中原,基本上就是闭关自守的架势。
一直到段祺瑞和吴佩孚闹僵,奉系的机会才出现了。段祺瑞和吴佩孚关系闹僵,其实原因也简单,就是段祺瑞一直主张武力统一全国,再来谈政治建设的事情,但吴佩孚反对段祺瑞的这个主张,认为应该通过政治协商来解决南北对峙的问题,而且还在和段祺瑞的通电舆论战中,提出了详尽的进行全国性选举的方案,从而为他赢得了不少支持。最终,双方矛盾不可调和,只能武力解决,段祺瑞下令讨伐直系,吴佩孚则挥师北上,进攻北京。
就是在直皖大战已经进入准备阶段的时候,奉系才突然成了一股重要的势力,吴佩孚开始拉拢张作霖,约定和张作霖前后夹击在平津一带的晥系部队,也就是段祺瑞的势力。但打起来之后,主要是吴佩孚率直系军队与徐树铮指挥的晥系军队作战,奉系军队并没有马上参战,而是先派部队推进到山海关一带观望形势,看到晥系败局已定之后,奉系军队才出动参战,主要是捡漏,收容一点晥系溃兵、收缴一些武器之类。
在袁世凯和段祺瑞面前,张作霖其实还是一直感觉自己地位比较低,并没有直接挑战他们的胆量,但是和吴佩孚就不同了,他和吴佩孚基本上是同辈人,所以打倒段祺瑞之后,张作霖才发现他自己的实力已经不算小了,也有能力问鼎中原了。于是他要求和吴佩孚分赃,但在分赃的时候吴佩孚压根没把张作霖放在眼里,导致张作霖翻脸,出兵向平津一带进攻,吴佩孚当然也不示弱,双方发生战争,这也就是第一次直奉战争。
这时候的东北军还没有经过整顿,保留着不少土匪习气,而吴佩孚的直系军队是在南北战争的前线打出来的,战斗力自然远在奉军之上,双方打起来没多大悬念,很快奉军就被直军打败了,然后全面向山海关以东方向溃退,也就是退出关外,回东北老家去了。吴佩孚自然也不肯善罢甘休,下令直军全面追击,企图一举打过山海关关外,斩草除根,彻底消灭张作霖势力,从而将东北也纳入直系控制的势力范围。
但直军追击到山海关附近时,遇到了奉军主力,也就是郭松龄和张公子率领的东北军第三旅和第八旅两个旅,在山海关拼死抵抗,阻击直军。张公子在此战中也算是一战成名,从之前被东北军将领眼中的花花公子变成了东北军中的悍将。当然,在实际的作战指挥中,郭松龄发挥的作用要大得多,三、八两个旅的干部基本上是郭松龄在东北讲武堂培养出来的,所以郭松龄在这两个旅中的威信也比较高,指挥起来比较顺手。
除了奉军一部拼死抵抗之外,导致直军虎头蛇尾的收兵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吴佩孚虽然有英美的支持,但张作霖也是有日本当后台的,所以直奉战争就好比两个中二学生打架,但他们打完,最后还是要各自背后的大老板来协调解决。日本此时在东北已经经营时间很长了,完全视为禁脔,不允许其他列强染指,所以不愿意直军进入东北,以免英美势力也伸入东北。因此,日军一方面出动在东北的驻军协助奉军作战,一方面与英美协商,进行干预,最终直军放弃追击,退回关内,东北军则退回关外,仍然以山海关为界。
顺便在这里说说所谓吴佩孚若在,绝不对日本人妥协的问题。吴佩孚其实早先也并不那么仇日,之所以恨上日本,其实主要原因也就是在这里。第一次直奉战争奉军已经大败,却因为日本的干预而得到了喘息之机,张作霖在关外整军经武两年之后,卷土重来,双方再次大战,直军一败涂地,吴佩孚通电下野。因此,吴佩孚认为他当初未能斩草除根,彻底消灭张作霖,就是因为日本的干预,所以才痛恨日本。这完全是利益之争,和民族气节关系不大。如果日本人当时支持他,他也不会和日本结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