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脑可以减肥吗?| 趣问万物_风闻
把科学带回家-把科学带回家官方账号-专注于孩子的科普教育2020-01-17 15:12
【本文由公众号“把科学带回家”提供,ID:steamforkids】
来源 | 《万物》等
编辑 | Mirror
多动脑可以减肥吗?
人类的大脑是个相当耗能的器官,只占体重2%的它每天消耗的能量占基础代谢能量的20%。基础代谢指的是维持人体最基本生命活动所需要的代谢。也就是,说即使你不动手、不动脑,身体器官还是得消耗能量,而大脑的基础代谢率又要高于其他器官。
具体来说,成年人平均每天的基础代谢能量大约在1300千卡,大脑消耗的就占了260千卡,耗能功率约为一个60瓦灯泡的1/5。那如果我们再努力思考思考,是不是就能点亮这60瓦灯泡,实现胖友们“躺着减肥”的愿望呢?
如果你非要躺着,那的确动动脑会比不动脑多消耗点能量。但也只是多“点”,通常不超过大脑基础代谢能量的5%。有研究者对比了志愿者在学习(词汇和数字练习)和重复简单动作(按按键)时的能量消耗,确实发现前者消耗的能量要大于后者。难度越大的动脑任务一般来说消耗的能量也越多,但离减肥还是差得远。
那要如何解释用脑过后的疲倦感呢?这种“身体被掏空”的感觉或许并非来自能量消耗,而可能源于大脑对困难的抵触,毕竟“偷懒”是种本能。那考完之后的饥肠辘辘又要怎么解释?考试其实并非仅仅是脑力劳动,身体的其他部位也在被调动,压力会给你带来各种紧张反应,比如心跳加速、出汗,这些生理活动也在消耗能量。但如果你是在进行自己爱好的脑力活动,比如一些智力游戏,往往就乐此不疲。
不过也有研究者指出,大多数相关研究对志愿者都还不够“狠”,设计的任务并不算太难,而且持续时间不超过两小时,所以也不排除长时间高强度的脑力活动可以消耗更多能量。但是在你决定用零食犒劳自己的脑力劳动之前,不妨看下能量表,好好想想,你的脑力消耗真的值那么多零食的热量吗?
服装的标签为什么要设计在领子上?
示意图,非广告
相信有不少人都被衣领上的标签“叮咬”过,尤其是对皮肤敏感的人,刚好挨着脖子后方的设计显得十分不人性化。既然如此服装制造商为什么非要把标签放在这个位置?
理由很明显,在你买衣服的时候一般第一眼就能看到领口内侧的标签,对产品质检员来说也是如此。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要求产品在提交质检时必须直观地呈现产品信息,这样可以提高质检的效率。所以虽然没有硬性规定,多数商家都约定俗成地把标签放在了领口位置。既然位置不好改,那为什么不用舒服点的材料呢?
这就是成本问题了。上世纪60年代,服装制造业开始采用低成本的聚酯纤维来制作标签,如今市场上75%~80%的服装标签都是这种材质。这种材质本身并不扎人,但是在裁剪时,工厂用的是高温金属丝,融化的标签边缘再次凝固后就会变得很硬,让人觉得硌得慌。更先进的工厂会利用超声波来剪裁标签,这样得到的边缘就相对平滑,但同时也会增加15%的成本。
标签一般是直接缝制在衣服上的,而且往往与衣服布料紧密相连,如果拆除方式不当,衣服也会受损。一些比较人性化的标签会特意采用可拆设计,让消费者可以很轻易地剪下来。也有一些制造商采用了比较柔软舒适的布料。另外还有一种标签是直接印在衣服上的,可以彻底解决标签扎人的问题。
铁路那么长要如何及时维护**?**
贯穿全国各地,乃至国家之间的铁路网在建成之后并非就能一劳永逸。除了要日复一日地接受列车的碾压,还有大自然的风雨侵蚀,甚至人为破坏,铁路关系着亿万人的安危,又该如何及时维护呢?
铁路的日常维护包括整理道砟、保持铁轨表面的清洁光滑,以及检查轨道是否出现裂缝等问题。道砟就是我们在铁轨上看到的碎石,这些碎石以特定方式铺设,起到稳定铁轨结构、分散列车重量,还有排水的作用。所以定期整理道砟对铁路维护非常重要。
铁路上的道砟
要完成这些任务,19世纪的铁路工人们只能依靠人力。他们分散在几条主要线路上进行日常维护,其艰辛和危险可以想象。直到20世纪初,铁路维护才有了可以大大缩减人力的机械设备。奥斯瓦尔德·乔丹发明的撒布机(Jordan Spreader)成了20世纪铁路工人的一大帮手。这种机器能够胜任一系列铁路维护任务,包括清理道砟和除雪。后来,又有更多先进的设备加入了铁路维护的队伍,例如可以高效清理铁路沟槽的清沟机;枕木等铁路零件的替换也有机器可以代劳。
铁路上的撒布机
如今我们还有GPS和电子监控系统助力,比如我国的动车上就安装了3000多个自动传感器可以让工程师远程监测列车的运行状况,及时发现问题。为保障乘客安全,高铁线路上每天的首班列车其实是不对乘客开放的“确认列车”,工作人员会在车上确认列车运行是否正常。并且每10天还会运行一次综合监测列车,对线路上的基础设施包括轨道进行检查。
我国高速铁路维护检查方案 | 图表来源:《中国的高速铁路发展》刘子铭等
多亏这些坚持在铁路前线的工作人员,我们日常的交通出行和一年一度的春运才有安全保障。
失去海洋的地球长什么样?
地理课上大家都学过,地球是“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既然如此,把江河湖海中的水都抽走以后地球是不是就会大大“缩水”?再加上海洋的深度,它是否会像被咬了几大口的苹果一样不规则?下面这幅图或许与你想象出来的样子接近。
大地水准面模型 | 图片来源 AlesBezdek
但事实上,这只是用于描述地球引力分布的大地水准面,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夸张处理。地球本身就不是完美的球体,再加上不同区域的地层密度不同,所以地球各处的引力也不同。如果让水在地球表面自由分布,我们就能直观地看出不同区域的引力大小——引力越强的地方,水面隆起越高。因此现实中的海平面并非均一的“平面”,而有着不同程度的隆起或凹陷。
那水面之下的地球究竟长什么样呢?
与海洋分离的地球模型 | 图片来源 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
上面这幅图才是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模拟的结果。整体来看,地球的形状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这是因为海洋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深。即使是海洋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约10千米),在超过6350千米的地球半径面前,也只能算一层“皮”。而模型上最大的水球就是由地球上所有的水汇集而成的,第二大的集中了所有淡水,而最小的来自湖泊和河流。
虽然从太空上看,地球不过是脱了层皮,但是对于渺小的我们而言,站在枯竭的海洋旁,一定会为眼前陡然出现的深渊和山峰感到震撼(详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