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抖音上“钢琴生产队”那个弹钢琴的老头,大家不要笑,我确实是个老头_风闻
观察者网用户_239515-2020-01-17 10:43
来源:一席
上周六,一席和抖音在北京联合举办「你好,新世界」为主题的分享活动,这篇演讲来自抖音创作者“钢琴生产队”。
去年11月,一条十余秒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钢琴曲一经发布,很快获得247.1万个赞,评论近3万条。视频的主角这样介绍自己:生于60年代的青年老头,弹得一手钢琴,写得锦绣文字,曾带领一众长腿美女,领袖中国时装模特行业,曾在保龄球赛场大杀四方,处女作剧本侥幸获得“夏衍奖”。
在这条爆红的视频背后,其实藏着一段有故事的人生。
以下是演讲全文:
很高兴今天来到“一席”这个演讲平台和在座的各位朋友们见面。我就是抖音里边“钢琴生产队”那个弹钢琴的老头。大家不要笑,我确实是个老头。今天你们进场的时候,我坐在门口偷偷观察,发现我可能是这个剧场里年纪最大的一个人。
我出生在哈尔滨,现在已经马上要进入60岁的年纪了。中国人把60岁叫“花甲”,往往后面还加一个后缀,叫“花甲老人”。可能是学艺术的原因,有时候觉得自己还有朝气蓬勃的那一面,有时候这一面又被现实击得粉碎。比如说上楼梯上个两三层,膝盖就会疼了,但我年轻的时候曾经是个运动健将。
这是我学钢琴的时候在家里和妹妹一起拍的照片。我妹妹也是个钢琴家,是在美国马里兰大学的钢琴演奏博士毕业,现在定居在美国。
我学钢琴的日期是1971年8月3号,当年我已经是11岁半的年龄了。我作为一个年龄偏大的琴童,父母在我学琴的过程中给我增加了非常大的压力。我当时学琴的时候,练琴时间可能要多于同龄孩子几倍。
我母亲是一个企业子弟学校的语文老师,单位是星期二休息,父亲是星期天休息。每周的星期二和星期日里,我除了练琴,还要面临着炼狱,就是炼狱般的煎熬。
我一开始学琴,家里没有钢琴,是父亲用毛笔在纸上画的键盘。所以我在家练琴时是在桌子上练的,一边弹一边唱。导致我现在唱歌尽管很难听,但是音很准,节奏也很准。
后来父亲补发工资的时候,买了照片里的这台钢琴。这台钢琴是二手琴,从别人家里买的,低音区都已经生锈了,一弹起来跟鼓一样难听。
但也是这台钢琴,对我们家做出了非常大的、默默的贡献——也不能讲“默默”了,因为一弹它就响了。我和妹妹都考取了上海音乐学院。我在上海音乐学院大学部的时候,妹妹考取了上海音乐附中。等我毕了业以后,她又进入了上音的钢琴系,后来她又出国深造。
这台钢琴现在不知道哪儿去了,但是每次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心里难免会有回忆和怀念。
我在学琴最煎熬的时候,曾经从同学家借过一把斧子来。我特别想趁父母不在的时候,把钢琴给劈了。我知道肯定会迎来父母的一顿混合双打,那我也认了。
那时候11岁多的孩子毕竟还是有点懂事的,最后没实行。如果那天我要把钢琴劈了,今天我们见面的可能性都不存在了。
1973年,在我学琴一年八个月的时候,北京成立了中央五七艺术大学(就是现在的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到哈尔滨招生。
当时我13岁,父母就给我报名考试了。通过初试、复试,我在哈尔滨地区考了第一名。当时有六位同学参加考试,但是受当时政治因素的影响,所有入校的学生都要政审。我们家的家庭状况是不合格的,所以说最后没能到中央五七艺术大学就读。
这是我的全家福,父亲、母亲、我和妹妹。这时我已经在读初中了。父亲原来是个军人,母亲是一名教师。这是我们家现在仅有的一张全家福。父母现在也都不在了,所以说每每看到这样的照片的时候,总会有无尽的遐思。
在家里学了一段时间的琴以后,1974年我就随父亲第一次来到北京。因为我父母在这一点上特别坚定,觉得如果想进入专业领域,必须要找到全国最好的老师。
随父亲来到北京之后,我在父亲的战友家里长时间地居住,然后找老师一边练琴,一边上课,一边帮家里打理卫生、做做饭,有时候还要带着妹妹。初中一年级以后,我就辍学了,所以说我是一个没文化的弹钢琴的老头。
既然来了一席,今天一席也专门为我租了一台电钢琴。我先打断一下我的说话,给大家弹一首乐曲,让大家感受感受我父母当时对我严厉教育的教学成果。
给大家弹奏一首《贝加尔湖畔》。
视频连接请戳https://mp.weixin.qq.com/s/F5Tk2kDKmSbuF8_T6SuDVQ
你们一看我这个鞠躬姿势,就应该判断出我曾经是职业钢琴家。
1978年,我考进了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那是“文革”后艺术院校的第一次招生。当时我是在哈尔滨考的,通过了初试、复试,加上基本乐理的一个考试。当年我们考大学的文化课要求只有两门,一门是语文,一门是政治。
杨诉(左二)和上海音乐学院的同学
进到学校以后,我的学习状态和在社会上自己找钢琴老师上课的状态完全不一样。没想到进了音乐学院还要学那么多辅科,我们的辅科包括中国戏曲曲艺,包括合唱课,包括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音乐欣赏,还有政治经济学。
为我们讲课的教授们都是这些行业的佼佼者。比如给我们上合唱课的老师,是我们国家泰斗级的合唱指挥家马革顺先生。给我们讲音乐欣赏课的,是我们国家著名的音乐理论家谭冰若先生。
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的过程当中,我的老师们他们的师德、他们的风范,影响了我的一生。
杨诉(后排左二)和上海音乐学院的师生合影
这张照片上C位的这位女士是我们的老系主任,著名的钢琴教育家吴乐懿先生。在我们学校,凡是有名望的老师,不管男性、女性,我们都尊称为“先生”;叫“老师”的,反而是比较年轻的教师。
吴乐懿先生隔壁这个戴眼镜的男士就是我的主课老师林尔耀先生,也是我们国家著名的钢琴教育家,他后来也是我们系的系主任。
我毕业后,妹妹也进入了上海音乐学院,也是跟着林尔耀老师学习的。所以我跟妹妹除了亲兄妹以外,我们还是师兄妹。我现在跟妹妹开玩笑的时候,我们俩也经常争论,到底咱们俩谁是林尔耀先生最优秀的学生。争论到现在,我可以告诉大家——无结果。她也不服我,我也不服她。
大学毕业以后,我就分配到了哈尔滨歌剧院工作,又回到了哈尔滨。回到哈尔滨歌剧院工作没多久我就想调走,恰好那时深圳成立了深圳交响乐团。我就在1983年的中秋节的前一天到了深圳乐团。
当年深圳这座城市处在大面积建设的过程,人们对文化、音乐重视也不够。当时全深圳就有一个叫深圳剧院的剧场,也就坐一千多人。
1989年的一天,深圳国际展览中心的总经理程京献很正式地约了我谈话。他说,国际展览中心将于6月1号正式成立营业,决定成立一支时装模特队,我们公司里没有合适的人才,你是搞音乐的,你就来弄这事儿。
在深圳组建模特队时期的杨诉
实际上我学的音乐,和时装表演这事真的风马牛不相及。我在接受这个事儿以前,真的连时装表演都没看过。然后他就跟我讲:“这个时装模特表演队将会作为集团总公司下属的一个子公司存在,你来当总经理,会给你排练场地、办公场地,还会给你配一部车,配一个司机。”
说句老实话,前面那些对我来说一点概念都没有,但是我一听还有一部车,眼睛都瞪大了。那一晚上我辗转反侧,夜不成寐,这个车一直在我眼前晃。在看见第一束黎明的光线的时候,我自己提醒我自己:杨诉,如果你不接受这个事儿,你这辈子可能都开不上汽车了。然后八点钟我就到公司上班了。
我们时装模特队的正式成立时间是1989年10月份。当时我挖来了六位女模特、三位男模特,我亲自到北京跑了数趟,一个一个模特地谈。
成立两个月以后,1989年12月份,纺织部挑头和中国服装设计研究中心一起承办了我们国家历史上以来第一次十大名模艺术大赛,地点在广州的花园酒店。通过这次比赛,我们这支时装模特队瞬间变成了全国“天字第一号”的时装模特队。
时至1991年,第二届的时装模特比赛,在北京的国贸饭店举行。在十佳名模当中,我们队就占了四名,包括冠军在内。我同时蝉联了伯乐奖。我们在这个行业的影响力就更大了。
这张照片是陈娟红1992年在纽约参加世界超模大赛结束后,她进入了总决赛,获得了“国际名模”的称号。我带领我们全体模特队成员在美国做了一个月的巡回演出。这个就是那天我们在美国纽约世贸中心演出后的合影,世贸中心就是“911”被炸掉的那两栋楼。
这是1989年上海体育宫我第一次获得全国保龄球冠军的照片。和我一起捧奖杯的是我的队友。当时我们俩获得了男子双人的冠军,并打破了国家纪录,这个纪录被我们保持了六年。
我1990年的时候是国家保龄球队的队员。我打球打到1996年,打过八九次的全国冠军,后来就基本没再参加比赛了。
我平时还比较喜欢写作。我有一天突发奇想,写了个电影剧本,投递到了广电总局“夏衍杯”的比赛上,结果很意外地获得了创意剧本奖。这一年是2016年。
近期一个特别巧的机缘让我入驻了抖音。这两年在抖音期间,我完全没有想到自己收获了那么多粉丝,收获了那么多的点赞,收获了几亿的播放量。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就是我投放在抖音上的第一首视频作品,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这让我完全想不到,也兴奋莫名。为了报答抖音,感谢一席,我现在就完整地给大家弹一遍《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视频连接请戳https://mp.weixin.qq.com/s/F5Tk2kDKmSbuF8_T6SuDVQ
自从我在抖音上“红”了以后,关注我的人特别多,粉丝增加得也很快。由此我就想到了做一个成年钢琴的教学课件——“诉爷学堂”。到下个月,诉爷学堂就满两周年了,现在已经有了4000多学生。
这是我去年元旦的时候,举行了一场独奏音乐会。
这是我现在的生活现状,录音,录视频,发抖音。
下个月我就满60周岁了,但是我一直特别不情愿别人说我是老人。我真的从来没有一刻觉得自己现在已经是个老人了,因为我觉得我现在的精力、状态、身体还可以做很多事儿。
我觉得,生活对我来说既平静,也会有激情,我现在整个人的状态特别富足。我也不管多大年纪了,不想先把自己归类成“养老”的状态。我想尽自己所能做点什么,如果遇见喜欢的事儿,那就继续去做。
今后我还会不停地在抖音上发视频,希望大家能从我的音乐当中感受到那份美好。
我会非常期待。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