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站内一堆捧宋朝的,身为一名宋黑,我要吐嘈一下_风闻
吃石锅拌饭的阿锐-2020-01-19 19:40
窃以为宋朝最大的槽点在于它开了一个坏头:为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可以完全罔顾百姓以及子孙后代干出许多匪夷所思的事情。
(这里不谈论宋朝对外政策,而讨论宋朝对中国地理环境的破坏)
1048年,宋朝为了所谓“黄河天险”开始了前前后后近50年的三易回河工程。直接导致了汉王景治河以来安稳的黄河频繁改道祸害千年,华北再也不能自己承担北方粮食供给。
1012年宋李垂在其著作《导河形胜书》中提及:黄河的河道会一直北移,最后黄河下游的河道从河南、山东境内,改到河北的燕云十六州境内,取渤海入海。而该地属于辽国的领地。该书的作者认为辽国可能会利用黄河改道派遣水师顺黄河逆流而上进攻汴京。
(事实上,按照古代船只动力水平在人口、经济均为劣势的情况下要组织如此大规模逆流而上的进攻几乎是天方夜谭)
1048年,黄河下游小规模改道向北数里(商胡决口)。宋朝君臣受到极大刺激,于是决定开始探讨黄河改道。
时任宰相文彦博提出:将改道后的黄河河道堵塞,然后要用名叫六塔河的小河去给分担黄河的水容量,让在商胡决口产生的冲向海河的黄河河道恢复到正常状态。
欧阳修以及时任河北转运使周沆在调查后一致认为该方案不可行,并且向朝廷发出严重警告
横陇湮塞已二十年,商胡决又数岁,故道已平而难凿,安流已久而难回。
就使如仲昌言全河东注,必横溃泛滥,齐、博、德、棣、滨五州之民皆为鱼鳖食矣。
以小河承受黄河水量无疑会导致小河溃堤,甚至会导致溃堤附近变成一片汪洋。而当地是河北重要的粮仓,危害性不言而喻。
滨、棣、德、博与齐州之界咸被其害。此五州者,素号富饶,河北一路财用所仰。
然而这有什么用呢?在宋庭的眼中区区百姓、子孙后代怎么会比自己内心虚无缥缈的“黄河天险”重要呢?于是工程便这么拍马定下来了,并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1056年,在工程竣工后当夜六塔河溃堤。一时间溃堤处一片汪洋,近乎变成人间地狱。而且数次泛滥造成大规模黄泛区。也就有了随后的:所谓北流闭已数年,水或横决散漫,常虞壅遏
嘉祐元年四月壬子朔,塞商胡北流,入六塔河,不能容,是夕复决,溺兵夫、漂刍藁不可胜计。水死者数千万人。
或许是宋庭认为第一次失败是经验不足。仁宗死后,神宗在王荆公的怂恿下继续进行回河工程
“二股河上约并在滩上,不碍河行。但所进方锯牙已深,致北流河门稍狭,乞减折二十步,令近后,仍作蛾眉埽裹护。其沧、德界有古遥堤,当加葺治。所修二股,本欲疏导河水东去,生堤本欲捍御河水西来,相为表里,未可偏废。
这回呢,宋庭把眼光放在了二股河上,决定堵塞北流(商胡埽决口后黄河河道),开二股河以导东流。
二股河:嘉祐五年黄河北流又在魏县(今河北魏县东北)境内第六埽(约在今河南南乐县西)决口,东北流经一段西汉大河故道,至大名府及恩、德、博诸州境内称四界首河,下循西汉时笃马河(今山东马颊河)入海,曰二股河。
北宋名臣韩琦首先出来反对,认为胡乱改动河道必然导致旧有河道溃堤
况自德至沧,皆二股下流,既无堤防,必侵民田。设若河门束狭,不能容纳涨水,上、下约随流而脱,则二股与北流为一,其患愈大。又恩、深州所创生堤,其东则大河西来,其西则西山诸水东注,腹背受水,两难捍御。
然而这次工程的指导思想并不是治理黄河保护百姓而是若决河而北,为害虽少,一旦河水注御河,荡易水,迳乾宁军,入独流口,遂及契丹之境。或者云:“因此摇动边鄙!说白了要修河道的人并不是不知道这样做的危害性,也明白通北边水道对百姓、土地的伤害小。但是出于对辽的恐惧,百姓什么的还是算了吧。
十二月,令河北转运司开修二股河上流,并修塞第五埽决口。五年二月甲寅,兴役,四月丁卯,二股河成。
并且设立疏浚黄河司加大对黄河河道破坏
二股河修成后次年,河北就迎来了北宋第二大洪灾——曹村大决堤
是岁七月,河复溢卫州王供及汲县上下埽、怀州黄沁、滑州韩村;已丑,遂大决于澶州曹村,澶渊北流断绝,河道南徙,东汇于梁山、张泽泺,分为二派,一合南清河入于淮,一合北清河入于淮,凡灌郡县四十五,而濮、齐、郓、徐尤甚,坏田逾三十万顷。遣使修闭。
(苏轼)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
黄河本来好端端的,结果被人为因素干预夺淮入海、毁坏良田三十万倾(一顷约为66666平方米)还直接毁坏了黄河的下游水系,黄河泛滥越来越严重。洪水的浪都快高过徐州这种大城市的城墙,还差点把苏轼冲走。
这次人为改道还给宋朝留下了一个地狱级难度的任务:必须治理黄泛区。由于水系被破坏,黄河严重泛滥在北方制造一个庞大的黄泛区,泛黄区行流散漫,河内殊无紧流,旋生滩碛。
正常人应该都明白绝对不能再改动河道,但是赵家的思维方式可能不太一样,而且一代比一代恐怖。神宗的续任人哲宗这次干了一件比他老爹、他爷爷都想都不敢想的事:直接让黄河回流故道。当时黄河故道的河床非常高了,已经是地上河了,宋朝君臣竟然又把这条地上河引到地下来??!
于是在元符二年爆发了比上次更大的洪灾,我以不忍心贴出这场灾难的后果。就用直接负责人哲宗的回忆概括吧
元符二年之水,三门开元所建圣德颂并大历年重修禹庙皆在山顶,悉遭漂没。盖自开元、大历以来,水未有如此之大,非堤之过也。
从哲宗的描述来看这次洪水可谓是排山倒海,连高山上的禹庙都被淹没冲毁了。
经过这爷孙三人反复折腾,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已经变得破败不堪。山东、河北、苏北许多地方几乎变成荒地。
破坏不仅限于经济、民生方面。河北诸多军事重镇也被破坏殆尽,曾经有数万兵额的河北重镇定州,现在尽数不及六七千人。
永静以北居民所存三四,自沧州以北所存一二,其他郡大率类此。千里萧条间无人烟!去年虽丰无人耕种,所收苖稼十不一二,河北朝廷根本,密迩强敌.居民流散仓廪空虚,城郭不修甲兵不利,万一有警何以为计
这为数十年后金兵南下,如入无人之境埋下了祸根
当然,宋庭这一工程不仅祸害了自己,而且荼毒千年,就金朝而言可谓是和黄河斗争了一辈子。就完颜雍在位二十九年为例
“大定八年六月,河决李固渡,水溃曹州城。“
”十一年,河决王村,南京孟、卫州界多被其害。“
”十七年秋七月,大雨,河决白沟。“
”二十年,河决卫州及廷津京东埽,弥漫至于归德府。“
”二十六年八月,河决卫州堤,坏其城。至二十八年,水息。“
”二十九年五月,河溢于曹州小堤之北。“
可以说金朝的血近乎都是在治理黄河上流尽的。
金末,黄河再次溃堤。金庭组织八百七十万余工人抢修黄河,这对于人口不超过六千万人的金朝无疑是倾国之力。而此时成吉思汗已经在草原初露锋芒,并雄心勃勃地将目光看向日薄西山的金庭。
“于中道疏决,以解南北两岸之危。凡计工八百七十余万。
至于元朝,大家都知道为什么黄河边为什么突然多了百万人,又莫名其妙挖出来一个独眼石人了吧。。。。。。
总之,这只是赵家优秀操作的冰山一角。损人利己可以理解,但是损人不利己还要一路走到黑那的确令人费解。
但后来想明白了,这片土地的命运与p民的生死和赵家与背后的士绅集团大约的确没有什么关系吧。
或许,宋朝真的是中国最好的封建王朝。
但是,我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这个所谓的中国定然不属于每个屡遭横祸的黄河两岸人民;
定然不属于每个饱受苛捐杂税压迫的小商贾;
定然不属于每个惨死在地主家的佃户;
也定然不属于那些真正想为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民做些好事的仁人志士。
他们只能年复一年地看见自己辛辛苦苦的劳动成果被官吏老爷们收走。而换来的却是黄河两岸的洪水滔天;换来的却是达官贵族们西湖畔的纸醉金迷;换来的却是酷吏豪绅们的强取豪夺;换来的竟是辽金夏元的金戈铁马!
当受压迫者们想反抗这非人的世界时,换来却是肉体上的酷刑与精神上的诋毁。即使他们最终失败,我也认为他们的精神在中华民族史上永远熠熠生辉、永垂不朽。
千年后,这些受压迫者的少许后代们或是读了些所谓“名家”著作,或是托新社会的福没有体验过赤裸裸的吃人。起了自己去宋代也是上等人的噫想,觉得作为一个“文明人”得有为宋庭叫句冤、喊句屈的义务。
将一个阶级、民族矛盾如此尖锐的时代描述为“中国幸福指数最高时代”说到底是可笑呢?还是可悲呢?或许我大宋也自有国情在此哩
我真的不希望评论区出现类似受难区百姓“死的好”的评论。宋朝的老百姓冤魂太远了不好找,您这些话去给花园口、文夕大火的冤魂说去吧。我诚恳地希望您的良心不要太疼,如果您还有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