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最亲近往往是最受伤的话题!_风闻
世界警察-相信自己,无所不能!2020-01-19 18:16
家庭生活中、朋友相处时、同事工作上,相信很多朋友都有相同的经历和感受,就是越是关系好、越是最亲近的人和同事,有时往往互相受到的伤害最大。具体表现在,有时说话间,无拘的口无遮拦;也有高兴或忧愁时,肢体间无顾忌的扭捏敲拍;更有言辞激烈时的粗鲁骂语。但无论怎样,过后他们依然表面显得和好如初,相安无事,或许这就是他们说的有感情吧!说实话,身边太多的实践表明,这一般应该就是相互出现裂痕的开始,就是内生矛盾的兆头。
不可否认的是,此情此境,“吃相”难看,观瞻不悦,不可提倡。应该说,此种行为,留给社会的评价和在他们相互之间内心深处的感受,更多的绝对是一种伤害,一种否认,一种过后不愿提的感觉。笔者亲身经历了多起行为过后,相互打架,恶言谩骂,导致分手成为仇人,最后不相往来的情况。
造成如此现象的背后原因是什么呢?笔者以为,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原因,供各位观网朋友参考。
**---思想文化素养不高,是最根本的关键性因素。**人之相处,重在交情,贵在交心。无论社会家庭生活,还是做工作相处人际,首要的是相互尊重和思想交流畅通好,讲究心悦诚服,细声说出大道理,平和谋定响气场。智者,思想交锋,绵里藏针,和风细雨,礼服众人;非智者,居高临下,说辞粗鲁,丑态百出,伤人误众。上述相互受到的伤害者,往往是受中华传统文化熏陶不够和人际关系相处之道把握不到位,缺乏必备的交流沟通之术,也缺乏照顾社会观瞻和顾及社会生活的大局思想,更缺乏自身的思想文化修养水平。
---换位思考意识不强,是最现实的有效性原因。人都愿意听好话听奉承话,这是人性,也是人之交往的一般规律,尤其是在公众场合,说些励志之言,做些激励之势,实属正常,给社会和他人乃至自己好观感良影响。与智者交往,往往一句话一个动作,就给人无穷的鼓舞,催出一种激情。所以说,与智者交往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思想水平的提高。而相互之间,换位思考意识不强,揣摸他人思维感受不足,个人主义盛行,老子第一的思想为大。如此等等,就必然出现交流沟通中,伤人伤己,“吃相”难看,社会观感不佳,甚至伤风败俗的窘况。特别是在家庭生活中,一些子女说话往往不顾及父母感受,言辞犀利,恶相难看,呵斥难忍,极大刺痛了天下父母之心,或许,子女们认为父母是最亲近之人,无所谓,可他们哪里知道,过后父母往往都躲着流泪暗哭啊!
**---生活习俗把握不当,是最致命的诱导性痼疾。**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相传,不免遗留下过时的不健康文化习俗,如“把酒论英雄”、“三句好话当不到一巴掌”、“棍棒底下出良材”等等极端思想和文化现象,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有时人们为了走捷径,就不断将此放大甚至走到极端,因而很容易产生过激的言辞,过火的动作,伤心伤人的行为。有时还美其名曰“这是直率,不藏着掖着”,可不可置否的是,这种行为恰恰是在不知不觉地侵蚀着社会良俗和他们自己,伤害着社会正气和业已成就的美好生活。
俗话说,有理不在言高,讲道理不是比声大;有为不在势大,慢动作能做好非凡事,细言语也能奏出和谐曲。交流交往,主在认理,深在交义,尊重人,亲近人,细功慢活,为他人思考更是为自己谋利,这才是不变的为人相处之道,更是避免最亲才最易受伤的不二法则。
所以,最亲近的家人,最亲近的朋友同事,往往是最容易受到相互伤害,也最容易在暗中哭泣,这个源头就是他们自己相互制造;最可怕的是,往往受这种惯性的使然,对外人对陌生人、甚至上级和自己至亲,说话沟通无形地运用了这种粗鲁过激的不当行为,这才是最大的悲哀!不得不说的是,**这种现象是大有人在,且是极高概率容易发生的事。**同样相信,大家都遇到此类现象,这就是此种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影响与伤害。
但愿,社会上的每个人,都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自身文化素养;换位思考尊重他人,平和交流以理服人;交心交往心悦诚服,传递正能促进发展。
最后,祝最亲近的人不再受到伤害,更祝天下所有人也同样不再受到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