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狗】苏联经济为何搞不好?——没人啊!_风闻
小狗2017-微信公号—“小狗2017”—已开通,请关注、指正2020-01-20 15:32
(图片转自网络)
经济搞不好,是因为没人,这有两层意思:
首先是没人,国家人口太少,其次是领导乏人,领导层断代,没有稳健推进经济改革的强势领导人!
——
——
人少没市场
——
苏联、俄罗斯一直缺乏地方经济活力。
苏联在70年代没有像我国一样搞各省(州)的独立战备工业,也没有放权地方搞乡镇企业、“五小”企业,不放权,就没法增强地方发展经济的动力。
苏联的各个地区发展不了乡镇企业,非不为也,是不能也。
苏联地广人稀,内部市场、供给、劳动力都不足。他们缺乏我国苏南、珠三角地区从解放前就有的消费品工业、轻工业传统,缺乏这方面的技术、人才、商业传统积淀。
而我国苏南以至整个江浙的轻工业、商业传统,甚至可以上溯到500年前明朝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织布厂。
我国珠三角、长三角人口多、市场大,这才有发展轻工业、消费工业、短频快乡镇企业的劳动力、市场和一线生机。
(乡镇企业
图片转自网络)
而苏联没有苏南、珠三角这样人口稠密的农业地区,它大部分地区的消费品供给和需求都不足,形成不了可供乡镇企业发展的有一定规模的市场。
一个居民点往往就一两千人集中居住,就算办了集体五小企业,产品也不会有足够规模的市场。
集体农庄、镇上的拖拉机坏了,领导只能打报告申请零配件、报损、报修,为了十几台、几十台拖拉机抽水机成立一个小型修配厂,完全不值得。
人口稀少让苏联地方经济、微观经济缺乏活力。
人口少,市场小,这一点至今都在影响俄罗斯的新经济、IT产业发展,俄罗斯自身人口规模太小,形成不了IT经济生态,没有可供俄罗斯的BAT初创企业发展的空间。
(纺织厂、明斯克拖拉机厂
图片转自网络)
等到70年代结束,苏联计划经济、供给体制僵化到极点后,计划经济框架终于开始松动,但是他们没有乡镇企业去满足城市人口各种消费品需求,按计划生产的商品花色品种极差,所谓“经济体制松动”,不过是蚕食国有经济“跑冒滴漏”盗窃国有资产、黑市、走私。
——
——
承平日久
没有强势领导人
——
苏联在整个60-70年代也尝试过将计划经济升级,全面控制经济的每个微观角落,这种构想太过于理想化,管得太死,超出了当时的技术能力,同时苏联70年代领导人也缺乏魄力去打破部门、地区之间的壁垒、打破独立王国。
话说回来,条条大路通罗马,没有发展乡镇企业的土壤,并不等于不能搞其它的经济改革。例如,苏联怎么没有发展出自己有国际竞争力的“宜家”、“沃尔沃”、“爱立信”、“诺基亚”?
(图片转自网络)
同样位于寒冷地带、同样地广人稀的北欧国家发展了高端消费品制造业。这些北欧企业搞的股权分散制在某种程度上接近集体所有制,苏联为何发展不出这样的优秀企业?
如果说西方对苏联的市场封锁阻碍苏联高端消费品融入国际市场,那芬兰呢?
(图片转自网络)
芬兰在冷战中大体上属于苏联阵营,算是东方阵营中的资本主义“特区”,由于芬兰和苏联在国防和战略上关系紧密,西方国家不会对芬兰有什么好感,为何芬兰高端制造业势头良好,可以抢占国际市场,拥有国际声誉?
苏联有广阔的领土、丰富的资源、优质高等教育、领先的基础科技、良好的社会秩序,为何它的经济活力、内生动力、高端制造业在包括加拿大在内的北方寒冷国家中倒数第一?
(图片转自网络)
说到底,还是缺乏领导力!
为何70年代苏联的领导人缺乏魄力,无法进行稳健、有效的经济改革,比如先成立个经济特区,搞几个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优质企业闯荡国际市场?苏联领导人为何缺乏这种政治经验、决断力?为何缺乏这样的领导人?
正如本人昨天发的文章**《苏联亡于——用“接待工作水平”考核干部》**所说,苏联在60-70年代承平日久,莫斯科根据地方干部“接待工作水平”的好坏来评价干部,劣币驱逐良币,导致苏联的领导层断代。
——
——
本小狗微信公号
小狗2017
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