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冠之后,詹青云「人设」崩塌_风闻
视觉志-视觉志官方账号-你陪着我的时候,我没羡慕过任何人2020-01-20 07:25
图片来源:@阿詹Ganglha-Khandro
作者丨山野
来源 | 视觉志
《奇葩说》决赛之夜,詹青云夺冠。
实至名归。
喜欢詹青云,有许多理由:辩论时抑扬顿挫的语气,严丝合缝的逻辑,出口成章的才学,颇具深度的思想。
当然,也有人对她心生敬佩是因为——这个不苟言笑的女孩是「贫苦出身」,凭借一腔孤勇「贷款100万去哈佛读法律」。
人们喜欢励志传奇的故事,于是乐此不疲地开启一场造神运动。
然而,熙熙攘攘的名利场,被捧杀的“神”大有人在。
好在詹青云保有一种清醒,那些为人称道的「哈佛女学霸逆袭之路」,此刻正被她主动澄清,逐一击破。
夺冠之后,詹青云「人设」崩塌。
这是她主动使然。
今天谈谈标榜在她身上的人设,以及背后那个真实的詹青云。
01
有人说:詹青云是「穷苦」出身,通过一步步努力实现了人生翻盘,真的很不容易。
仿佛一种充满戏剧性对比:曾经她有多落魄,如今的她就有多牛逼。这种极强的反转情节,能迅速刺激人的神经痛点,进而吸粉无数。
可这也会让一个人的形象,迅速扁平化。
詹青云拒绝这种带着怜悯意味的崇拜。
她主动展示了自己的童年生活:父母是工薪阶层,家境还算殷实,没有食不果腹家徒四壁。
和我们大多数人的童年一样,其实没什么不同。
乍一听她的名字,也很容易给人造成某种错觉:所谓青云,是不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意思?
一旦沉浸在这种先入为主的遐想中,便会被这种文人风骨所感动。
可她却直截了当地戳穿了这虚无的浪漫:
“我爸是个文艺青年,他并不希望我活得那么严肃。”
明明可以借用人设故事包装自己,赚一波快钱,可她还是坚守了做人的底线。
这是一种真实,也是一种坦诚。
因为她从来都不觉得,贷款100万去读书有什么不妥。
这既不需要挫骨扬灰的魄力,也不至于满腔骁勇的决心。
“我欠一百万贷款是真的,但还有十年可以还,好好工作完全可以同时享受生活。我们家在小地方是真的,但小地方的日子也可以小康。”
这不过是人生十字路口的一个选择。
申请了哈佛学法律,并且可以贷款支持这个目标。更何况以后在律所工作,收入颇丰,完全有能力去偿还。
所以她拒绝自轻自怜,拒绝苦情戏女主人设,从不给自己加戏。天性乐观,不会拘泥于某种悲欢中无法自拔,而是坚持做自己。
所谓内心强大,大抵如此。
02
哈佛女学霸的身份,像一把利刃。
要看你怎么用。
若才不配位,说不定会遭到反噬。
而在詹青云身上,我想起了那句话:刀的真意不在杀,在藏。
詹青云的辩论很出彩,能在言语中自证其真才实学。
可她从不卖弄,反而自我剖析了「学霸」人设的暗面。
本以为从小到大,她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并不是这样。
她没有天资聪颖、天赋异禀,也没有甩别人家孩子好几条街的成绩。相反,从小她就是那个不被老师看好的平庸学生。
小学时期,数学老师说她是“马尾巴穿豆腐,提不起来!”
有老师对她妈妈说:“她连高中也考不上的,趁早送去读技校吧。”
更有甚者,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她是「笨猪」。
这种未来的盖棺定论,对一个孩童来说应该是不小的打击吧。
你以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詹青云愈挫愈勇,挑灯夜读,最终凭借一己之力证明了自己,狠狠打了当初瞧不起自己的那些人的脸。”
错了。
那么小的年纪,真的很难练就绝地求生的本领。真正让她鼓起勇气重新出发的,是父母的教育方式。
“我妈妈是一个老师嘛,她懂小孩子的心理,一直都是用鼓励式的教学。她用算命的方法告诉我,我要先倒霉三年,到四年级就会成为全年级最聪明的小孩。”
詹青云相信了这种积极的自我暗示。
她没有放弃自己,放平心态学习。四年级以后,她的成绩迅速上升,成为年级第一。
这才成了世俗认知下的「学霸」。
而他的爸爸,也是一个站在女儿角度思考的家长。
高中读寄宿学校,詹青云带了包饼干被教导主任抓到,让自己的班级错失「优秀班级」的机会。
班主任气急败坏骂了她两节课,甚至打电话给她爸爸让她退学回家反省,爸爸故作愤怒地让詹青云接电话,声称要亲自教育。
接到电话后,你猜怎么着?
“我一接电话,就听我爹低声说「千万装出一副被批评的样子」,然后安慰了我一番。怕我委屈想不开,中午还悄悄跑来请我吃饭。”
她在学业上的突飞猛进,并非一个人挑起大梁,这离不开父母的教育。
这和媒体缔造的「凭借自己强大的内心,摆脱了原生家庭的不幸」,完全是两个说辞。
詹青云拒绝渲染故事,只是想在澄清之余告诉我们:如果你也被轻视过,哪怕处于人生低谷期,也可以心态放平,不疾不徐地前行。
因为蛰伏,就是在积蓄力量,以便酝酿一场更大的风暴。
03
辩论中的詹青云,给人一种据理力争的「正经」形象。
实际上呢?
你只看到了她的不苟言笑,却不知道生活中的她有多爱搞笑。
小时候她特别崇拜关云长,每次过年照全家福,她都要戴着面具和家人合影。纵使妈妈万般劝阻,她愣是雷打不动,坚守自己。
于是,就有了一张张「囧照」。
前方高能,别笑👇
大学参加学生会选举,他看着大家都西装革履的样子,觉得煞有介事,了无生趣。
于是去天桥地摊买了几件特别土的棉袄穿在身上,成为当晚最特别的存在。
画风类似这种👇
有学长指出她不尊重组织,她却和对方展开了辩论,没有丝毫怯场:
“我本来就没打算选上,但现在偏偏要拿回我说话的权利。”
读书期间,她愿意潜心支教,帮助更多孩子。工作后,身为律师的她对法律案例、法条,或许也是如数家珍,态度极其严谨。
她还创办法律公益平台,为那些弱势群体提供免费的法律援助。
可生活中,詹青云又是那么随心随性。
可以大大咧咧,以至于坐飞机经常错过航班。
可以去住很偏僻的酒店,哪怕导航都找不到,也要靠着经度纬度去摸索。
人们说这是探险,这很危险,这很酷。
她却一笑置之,这不过是在找乐子。
所谓严谨和随性,公益和赚钱,在她身上可以自洽共生。
她更愿让大家看到一个有骨血的自己。没那么崇高伟大,也有逗比接地气的一面。
这种对人设的疏离,才是詹青云。
04
只有拨开那些虚无缥缈的人设迷雾,我们才能更深刻地了解她在辩论中的观点。
她点明了「妈妈是超人」这一吹捧的本质。
“超人是一种先天的能力,可是没有任何一个女孩,是在一夜之间变成超人妈妈的。在养育孩子这个问题上,我们总觉得妈妈你行你上。
其实是妈妈不得不上,爸爸去哪了?所以她不得不行。”
三言两语,道出女人丧偶式育儿的无奈。
年轻人该不该裸辞?
她釜底抽薪,将目光对准年轻人的老板身上:
“我们应该用裸辞的方法告诉所有老板,不要让你的年轻人成为随时随地离开工作的人,你们应该努力为年轻人带来尊严和幸福感。”
一言以蔽之:老板不应一味去压榨年轻人的劳动力,与其将他们选择离开的行为抨击成不计后果的裸辞,不妨想想他们为何会辞职。
她在用观点,呈现自己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
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而是用批判的眼神,去打量这个众声喧哗的人间。
用清醒的认知和独到的见解,去抵抗泛滥的鸡血和鸡汤。
感受一下詹青云辩论的气场和逻辑👇
来源:腾讯视频
05
决赛辩题:如果一生平凡你会后悔吗?
我们常站在政治正确的立场说:我们终有一天会接受平凡,承认自己的渺小和脆弱。
可她呢?她选择了不甘平凡。
“我作为一个用平凡中的奋斗,给过别人努力的人。我没有什么理由,不去珍惜命运给我的机遇。我没有什么理由,不去珍惜命运待我不薄。我没有什么理由,不坚持这份理想主义。”
说白了,就是用力去活,不辜负时间。
詹青云常说——“趁着年轻,我偏要勉强”。
她也一直在这么做。
小学四年级的詹青云,因妈妈一句善意的谎言,选择了不放弃自己,不甘平凡。最终通过努力,赢得了年级第一。
后来她考到香港中文大学,学的是政治经济学。她想有所学且有所为,奈何导师说「政治学只分析问题,不解决问题」。让不甘平凡的自己,萌生了寻找另一番天地的念头。
最终她选择去哈佛读法律博士。或许也是为了促进公平正义,哪怕只能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她从不小瞧自己的力量,正如在辩论场上不断输出观点。因为每一束微光,注定有着自己的不平凡,微光会照亮微光。
越是微光,就越要勉强。
她在争取人生的选择权。
在我们的人生中,尤其是每一个重要节点面前,经常会听到太多指手画脚的声音。
“你不必这么拼,读那么多年书有用吗?”
“年纪不小了,该嫁人了。”
“你不行的。”
面对这些非议,与其声嘶力竭地去反驳,不如一步一个脚印,攻读完学业,找到一家好工作,赚足够的钱,用实力去堵住那些悠悠之口。
这就是詹青云。
“成为你自己想成为的,别成为他们所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