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婚年龄还没有结婚不正常 ——驳“年轻人为什么不爱结婚了?”_风闻
咬文嚼理-2020-01-21 13:01
适婚年龄还没有结婚不正常
——驳“年轻人为什么不爱结婚了?民政部给出了答案……”
杨瑞华
【共和国同龄老三届红卫兵知青安庆人民印刷有限责任公司机修工观大商店业主】
此文罗列民政部社会事务司杨宗涛分析“年轻人为什么不爱结婚了”的3条****原因——都不正常——都错。
3条原因都错在——把2类不同性质的事混为一谈。
一错:适婚人口总数下降。中国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生人口数量减少,这是当前结婚率下降的最主要原因。
其错在:
1. 计划生育——是指生育数量,并没有影响适婚年龄结不结婚。
最有力的证据——计划生育年代,适婚年龄都结了婚。
2. 适婚年龄结婚——是符合自然繁衍规律,人类繁衍和家庭生活规律。
一切生物生存在世,有2项天生的硬指标必须要自觉的实现。缺一不可:
① 要有食物保持生存;
② 要繁衍后代保持物种。
人类也不例外。
不结婚就不繁衍后代,显然是违背了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则——这就不正常。
③ 从生物学角度看,女性的 最佳生育年龄 是25岁左右。此时子宫颈管弹性好,容易扩张;子宫肌肉收缩有力,分娩更顺利。结合社会、心理等因素考虑,生育黄金期在25~30岁,此阶段女性身心成熟,适合孕育宝宝。
把自己拖成了高龄产妇,实际上是不负责任的行为,不仅置自身或配偶于生育的风险之中,也可能生育出质量不高的孩子;并且在人口结构越来越老龄化的今天,继续这样下去,让老龄化越来越严重,也是对整个社会的不负责任。
首先女性最佳的生育年龄在25—29岁,超过了这个年龄段女性怀孕的几率就会大大下降,流产几率增加,同时生产风险也会增加。
④ 过度晚婚晚育,实际上会带来很多后续困扰。比如晚婚晚育会使母亲和孩子的年龄差增大,同时会进一步加大双方的代沟,未来在管理孩子上面也会有一些压力。
⑤ 除了这些,女性晚婚晚育还有一个相当大的坏处是,女性年龄越大,就越有可能生出畸形的胎儿。
⑥ 晚婚晚育,对于女性自己的身体健康也有一些影响。过晚生育,更容易引发女性身上的一些隐性疾病,女性的健康也得不到保障。
⑦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约在18―22岁间,)”是绝对真理。**这是一生中性反应和性能力的高峰时期,此时他们大多性欲旺盛,处于性饥渴阶段,性幻想的发生迫切而经常,使得热衷于寻求异性伙伴。30多岁时,性冲动的急迫程度会减弱,他们仍对性追求感兴趣,对性刺激的反应仍然较快,但高潮次数已不再那么频繁。等40岁时,除非有异常刺激,一般不能很快地进入性高朝,其性快感也开始发生明显变化。难怪有人说,40岁是青春期的老年,50岁是老年期的青春。此时,性反应特点转变为扩散泛化、延及全身的感受,对性高潮的追求逐渐变得不那么迫切。
性健康是一个既古老而又时髦的话题,那么什么是性健康,如何实现性健康呢?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如下概念:性健康是指具有性欲的人在躯体、感情、知识、信念、行为和社会交往上健康的总和,它表达为积极健全的人格,丰富和成熟的人际交往,坦诚与坚贞的爱情和夫妻关系。同时,它包括这样3个内容,即生殖健康,性心理健康和性生理健康。
二错: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少人的婚姻观念发生了变化。对于很多“80后”“90后”而言,晚婚、不婚等现象越来越常见,社会包容度也在提高。
其错在:
颠倒了“经济社会发展”对婚姻的促进作用。
经济社会发展——是婚姻的促进剂——不是阻退剂。
叫花子结婚,都感到是最大的幸福,何况经济富足的人。
“经济社会发展”不想结婚——只能说婚姻观让经济观占据了。
这才是不正常的现象!
三错: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年轻人受教育的年限增加,结婚年龄不断推迟,相当一部分适婚人口没有结婚。”
其错在:
高等教育——对婚姻的促进作用——不是阻退作用。
受了高等教育而不想结婚——这只能说婚姻观被高等教能梆架了!
婚姻是人类发展高等文化现象。
人们为什么要结婚?
仅为繁衍后代和性,人没必要结婚姻。结婚重要的是互相帮助生活。
有人帮助生活,就能更好的工作!
人生重要的当然是事业(“三观”、情趣,志向、工作等),家“婚姻”,是人的后勤部,这个后勤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兵马末动,粮草先行。可见其重要意义。
开始一大群人在一起生活,经过千百年实践摸索,才定型为一男一女组成家庭是最符合人类生活,最符合科学,最符合天意(大自然)的形式。
家庭的典型内容:男耕女织。你挑水我烧饭。养育下一代。
这些看似锁碎的日常事恰恰丰富了爱情的内容。使婚前以玩乐为联系感情,变为以日常锁事为主,玩乐为辅,人的特有爱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情感的淡漠中,有人感到久居婚姻好象只有了亲情而疏离了爱情,没有了爱,已经不会爱。其实,这是不知道在婚姻中亲情实质上就是最深沉的爱情,它已经深入人的脊髓,好像空气和水形影不离了。在不知不觉中,爱情在升华,伴侣已经成为了双方生命中的最爱,须臾不可分离的一个精神层次上的生命体。
夫妻间的“爱情”更具体地表现为:恩恩爱爱,和和美美,相互忠诚,相互信任,感情专一,互为奉献,同心同德,同舟共济,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白头偕老。
居里夫妇不仅生活中互相帮助,工作中也是互相帮助,才取得诺奖。
鲁迅,胡适正是有好的内贤助才取得巨大的文学成就。
名人得益于伴侣搞好家庭生活取得杰出成就的事例是举不胜举……
可见高等教育对结婚的促进作用!
二****0二0年一月二十一日记于观大商店
[附原文]
年轻人为什么不爱结婚了?民政部给出了答案……
高老庄朱刚烈
春节临近,未婚的青年男女们大多都躲不过“催婚”的话题。
长辈们在忙着催婚,年轻人却对结婚越来越“不着急”,由此也导致了“结婚率持续走低”这一社会问题。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民政部19日展开的发布会上公布,2019年中国婚姻登记机关共办理结婚登记947.1万对。虽然结婚率还仍在统计之中,但是可以看到,近几年来,结婚率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
降的有多明显?
根据国家统计局和民政部此前的数据,2013年全国结婚率为9.9‰,2014年降低为9.6‰,2015年为9‰,2016年降到8.3‰,2017年再降到7.7‰,2018年中国结婚率只有7.2‰……
另外,结婚率也出现了明显的地域差距。从各省市自治区来看,经济越发达结婚率越低。
比如,2018年上海、浙江结婚率是全国倒数前两名,分别只有4.4‰、5.9‰,广东、北京、天津等地结婚率也偏低。
结婚率最高的几个地区是西藏、青海、安徽、贵州等欠发达地区。贵州2018年结婚率达到11.1‰,全国靠前。
资料图:中新社记者 汤彦俊 摄
为什么年轻人不爱结婚了?
喜结连理自古至今一直被人认为是很美好的事情,为什么今天的年轻人却不爱结婚了?
这是很多长辈百思不得其解的一个问题。
在民政部的发布会上,民政部社会事务司二级巡视员杨宗涛分析了原因:
一是适婚人口总数下降。中国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生人口数量减少,这是当前结婚率下降的最主要原因。
二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少人的婚姻观念发生了变化。对于很多“80后”“90后”而言,晚婚、不婚等现象越来越常见,社会包容度也在提高。
三是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年轻人受教育的年限增加,结婚年龄不断推迟,相当一部分适婚人口没有结婚。
除此之外,不少网友也道出了自己支持晚婚、不婚的理由:
婚姻不是公式,不能套用所有人。年轻人有自己的规划,婚姻也不是儿戏,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结合远比为了结婚而仓促步入婚姻好的多。
到了适婚年龄还没有结婚不是不正常,婚姻也不是对每个人来说都不可或缺。
凡事没有绝对。
或许,对当下的很多年轻人来说,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才是他们最想要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