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外国人能搞,中国人凭什么不能?_风闻
胡侃海-太阳能维修 月亮可更换 星星不闪包退换2020-01-21 08:23
文章来源丨青少年数学之旅
东风快递,使命必达!全球包邮,差评补发!
这是形容我们中国火箭军(也就是俗称的二炮)的东风系列导弹,其中最轰动的就是东风-17。
东风-17最牛逼的地方在于,它能够以超高音速在大气层内飞行,轨迹有点像是打水漂的小石头,目前世界上没有可以拦截它的反导系统。
这个轨迹,就叫做“钱学森弹道”。
更有网友笑称:要是没有钱学森,大概二炮就只剩个“二”了。
生在中国
少年时期的钱学森是一名官二代,作为教育厅厅长的公子,他从小就接受着当时最好的教育条件。
就这样顺风顺水的读完了高中,成绩优异的钱学森听从了父亲的建议,以第三名的成绩考入了国立交通大学的工程系。
钱学森国立交通大学成绩单
珍贵图片资料来自钱学森图书馆
在大学期间,据说钱学森虽然成绩名列前茅,却从来都不好好听课。时间都用来研究他的新爱好了——飞机。
截止到钱学森上大学那年,全国的飞机都不超过一百台,还全是进口的。
他感叹:**你在一个清朗夏夜,望着繁密群星,有一种可望不可及的失望。****我们如此可怜吗?****不,决不!**我们要征服宇宙。
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
1932年,日本为了更好的控制东北地区发动了一二八事变,日本大规模空袭上海。
钱学森从未见过那么多的飞机,这些他一直向往的飞机带来的却是从天而降的灾厄。
日本侵略者的嚣张冷血和民国政府的软弱无力,让钱学森意识到:只有走出国门才能看到更广阔的天空,才真的有可能征服宇宙。
于是他瞒着家里偷偷地报考了清华赴美留学的考试,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麻省理工学院的航天系。
钱学森公费出国证明
珍贵图片资料来自钱学森图书馆
和其他赴美留学的孩子们一样,钱学森将得到免费进修三年的机会,另外还有每月100美元的奖学金。
为这一切资源买单的其实是晚清巨额战争赔款的象征性补偿。
钱学森出国签证
珍贵图片资料来自钱学森图书馆
带着被侵略的标签前往异国他乡,这些孩子们注定要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学在美国
麻省理工最重视的是动手实验的能力,可钱学森更擅长理论研究。这种差异让他承受了不少嘲笑。
可钱学森并不甘心就这样高不成低不就的混过三年,然后回国混一份工作。
钱学森MIT硕士学位证书
珍贵图片资料来自钱学森图书馆
经人介绍,钱学森坐上了前往加州理工的火车。
在这里,他将遇到改变其一生的导师——冯·卡门。
为纪念冯·卡门发行的邮票
此时的冯·卡门可谓是航空学的新贵,他从战乱的德国脱身,一手建立了加州理工大学的航天系,并成为了加州理工的终身教授。
经过一番交流,冯·卡门惊喜的发现:这个来自东方的钱学森非常有才华,而且学术风格与自己一样严谨。
在了解到钱学森的烦恼时,冯·卡门当即建议:加州理工会更加适合你。
顺理成章的,钱学森转而考入了加州理工,成为了冯·卡门的得意门生。
钱学森加州理工博士学位证书
珍贵图片资料来自钱学森图书馆
在加州理工期间,导师冯·卡门领他加入了**“青年理论精英俱乐部”**。在这里,钱学森认识了几位和他一样优秀的年轻人。
这一年,钱学森加入了他们的团队:火箭小组。
这个火箭小组在当时还有一个响当当的通称:敢死队。
在上世纪30年代,火箭对世界上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仅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
就连这个小组的创始人佛兰克·马利纳也是受科幻小说作家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影响才开始向往制造火箭的。
冯·卡门对这个天马行空的想法非常感兴趣,专门拨了一笔经费给他们研究。
加上钱学森在内,当时小组内一共有五名成员。虽然这五人都是学校里出了名的精英。
但是大部分师生却只将这个小组当成是读书读疯了的一群年轻人。
电影《火星救援》片段
研究火箭可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除了有复杂的理论计算,更包含各种燃料实验、试飞试验……
爆炸、事故都是常有的事,这些刺激的小插曲直到多年以后仍被小组成员们津津乐道。
比如:1936年10月的实验中,氧气管破裂并引起着火,让小组成员落荒而逃。可事后大家却都很遗憾当时忘了拍照留念。
终于,在1937年1月,火箭小组研制的火箭发动机成功运行了44秒,创造了纪录。
同年,加州理工学院正式承认了火箭小组的地位,并允许他们使用学校实验室的资源。
可没几天,他们的实验事故就毁掉了一批珍贵的实验器材:
用于当做燃料的四氯化氮和酒精在燃烧时未能燃烧充分,火箭模型不停地向外喷射红色的泡沫和浓烟,使得实验室里所有的金属表面都严重氧化,许多设备都毁于一旦。
闯了这么大的祸,火箭小组直接就被永久赶出了实验室。
好在,困难的日子没有持续太久,1937年底,火箭小组成员将研究成果整理发表了一篇论文。
在论文中,他们定义了火箭的概念和和基本运动轨迹方程,这篇论文一鸣惊人!美联社和《时代》周刊都对其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
为了趁热打铁,钱学森和马利纳推掉了几乎所有其他活动,不分昼夜的对火箭进行调试和计算。
辛苦是有回报的,一篇又一篇的论文,一次比一次成功的实验,都在不停地向世界传达一个讯号:真正的火箭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终于,1938年底,钱学森和马利纳合作的论文《探空火箭的飞行分析》问世,这篇文章帮助火箭小组赢得了1939年一万美元的财政拨款。
但这笔拨款却终止了钱学森在火箭小组中的科研活动:拿了政府的钱就算是政府保密部门了,这种研究活动是钱学森这样一个外国人无法参与的。
这让钱学森很是郁闷,再加上战争的消息频频传来,对家族的担心和思念,这些负面情绪都让钱学森打不起精神来。
峰回路转
1941年底,日本偷袭珍珠港,几乎全歼美国太平洋舰队!
电影《珍珠港》画面
这一下子可把美国人民打懵了,美国政府迅速作出了部署:重要资产向内陆迁移,全国进入战备状态。
美军也没办法继续晾着钱学森这么厉害的青年科学家不用了,在导师冯·卡门的保荐下,钱学森重新回到了“火箭小组”。
准确的说,现在应该叫**“喷气推进实验室"**了,他们的研究课题变成了主导研发制造美军第一批军事导弹。
同时,钱学森获得了参与海陆空三军、国防部等一切核心军事机密工作的权限。
钱学森在五角大楼用过的胸牌和身份证明
20世纪40年代,无疑是钱学森一生中最成绩斐然的几年。
他刚过30岁,每天一方面进行着学术研究,另一方面要和政府、企业、工程师们周旋,以确保导弹研发的进度。
钱学森在此期间钻研喷气式发动机和超音速飞行领域,成绩斐然,美军简直把他当做宝贝疙瘩看待。
钱学森与美国工作的同事合影
可以说,钱学森亲眼见证了美军导弹工业从无到有的过程。这些宝贵的经历,在日后钱学森回国参与“两弹“研发时起了大作用。
终于,二战结束了。
1945年,钱学森与导师冯·卡门一同前往德国“提审”德国火箭专家普朗特、布劳恩。
从左至右:普朗特、钱学森、冯·卡门
说是“提审”,其实是去偷师。布劳恩曾是冯卡门的导师,他和普朗特一起领导研发了德国二战时期时的V1、V2火箭。
冯·布劳恩与德国V2火箭
经过这一趟旅程,钱学森的眼界和知识储备都已达到世界顶尖水平。
1947年,钱学森回到麻省理工担任教授,30多岁的他,成为了麻省理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钱学森在美期间研究成果整理
这种平静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1950年,冷战开始了。
冷战期间的美国像是一个怀疑丈夫出轨的小妇人,敏感、易怒。
钱学森作为一个掌握高级军事秘密的外国人,毫不意外的成为了被针对的对象。
保密通行证自然是被吊销了,还要面对各种审查和听证会。钱学森被迫一遍又一遍地解释自己只是一名中国人,并不是一名间谍。
出身于民国大户人家的钱学森,身上本就有一股贵族的高傲,再加上年少有成的“自傲”和文人都有的“书生意气”。钱学森将美政府对他的怀疑和软禁视为“莫大的侮辱”。
此时的钱学森被监禁在太平洋的一座小岛上,他开始积极寻求回国的办法。
钱学森一家回国时的合影
回到祖国
接下来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1955年8月到9月,期间经过无数次谈判,周总理用十一名美军飞行员俘虏换回了钱学森。
周总理慰问刚回国的钱学森
据说,当钱学森被允许回国时,美军海军部长气得大骂:一个钱学森至少值五个师!
抗美援朝战争过后,美军的战斗编制中一共只有10个师。
但从后来的结果来看,这位海军部长还是低估了钱学森的能量。
钱学森回国第一件事就是组建火箭军(也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二炮”)!
钱学森将火箭军定义为:一支不同于现有的海陆空三军的新型部队,是能够实现远距离精准打击的高科技部队。
这支部队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足够厉害的导弹作为底气。
刚建国时,我们的导弹工程全靠“苏联老大哥”帮助,说好了提供两枚新型导弹供中国科研人员研究,但实际到货后才发现是已经几乎淘汰的德国V1型导弹。
更让人头疼的是,哪怕是V1型导弹我们也难以仿制,更别提自己开发了。
钱学森的回国极有效的改变了这一情况!
其实,钱学森从美国带回来的经验和技术并不是最重要的。在当时,钱学森给中国最宝贵的礼物是一份信心!
在几乎是从零开始的环境中,大将陈赓问钱学森:你说,我们中国人能搞导弹吗?
钱学森毫不犹豫的回道:能!美国人能搞,我们中国人凭什么不能搞?
正是这股信心,让只有手摇式计算机的新中国造出了真正的导弹。
当然,只有电影里面的男主角才可以凭借信念爆发小宇宙,搞导弹还是得靠真材实料,一点一滴的做起来。
这时候钱学森在美国研发导弹的经验和技术就派上用场了,对于钱学森来说,从无到有的创造可不是第一次了!
他将美国的科研思路和流程加以改造,创造了一套中国适用的研发模式。
在他的手下,教导出了整整一代的中国火箭科学家,他们被公认为是中国空间研究技术的脊梁。
而这些科学家们哪怕到了晚年,最爱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当年钱老说的……”
就这样,中国的导弹研发事业步入了快车道:
1960年11月,东风一号导弹在酒泉基地发射成功!
1964年6月,东风二号导弹发射成功!
1966年9月,东风二号A型导弹搭载一枚重1290公斤的小型核反应堆升空,属于中国人的第一朵蘑菇云在新疆罗布泊升起!
这意味着,从此我们再也不需要受世界上任何国家的威胁了!
其实,很多人会觉得新中国建国以来我们一直生活的很和平,和平到我们对于战争的认识只来源于影视剧和新闻联播。
但事实上,建国以来,我们经历过抗美援朝战争、越南战争、还有各种大大小小的边境摩擦、武装冲突……
而在这些战争中,我国的物资水平和武器装备都是相对落后的,很多高科技武器都是近十年才追上国际领先水平的。
但为什么战火始终没有影响到我们的生活?
就是因为我们有自己的核武器和弹道导弹技术!
胆敢犯我国威者,任你有舰队、有航母又怎样?
一发东风快递直接送到你家门口!
战争威胁就在身边
其实就在本月初,在推特上**“World War III”**的话题被送上了热搜。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
新年新气象,特朗普一开心就把伊朗圣城旅领袖苏莱曼尼给炸了。
苏莱曼尼在整个伊朗乃至整个阿拉伯世界都享有极高的声誉,被人民视为英雄,2020年1月3日死于美军的三枚导弹袭击。
炸完以后还得意洋洋的开了个新闻发布会:我们干掉了世界头号恐怖分子!
**伊朗人民简直气疯了!**上百万伊朗人走上街头,高喊“美国去死”的口号,圣城的清真寺也升起了代表复仇的血色旗。
除了游行,伊朗人一激动,顺便突袭了一把美军基地。
这一下,美国年轻人们坐不住了……他们意识到战争可能真的要打起来了,于是,他们选择了发推特玩梗:
有帮伊朗政府定位特朗普的
有提前练习拼刺刀的
也有感慨坐牢真幸福啊,不用被征兵
对于这些美国年轻人来说战争就像是一个玩笑,刷刷推特笑一笑也就过去了。
但对于饱受战火摧残的伊朗来说,战争就是切切实实的流血、死亡、流离失所……是无法承受的痛苦。
他们在推特上呼吁:**请不要发动战争!**甚至哀求道:看在都是人类的份上,应该给孩子一个和平的成长环境!
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否,对他的人民来说至关重要
我们不是生在了和平的年代,只是恰巧生在了和平的国度。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份和平的基础正是钱学森和无数“钱学森们”带给我们的。没有“两弹一星”,我们在国际上就不会有今天的底气。
钱学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伟大的战略科学家,他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意义远大于同时代的任何物理学者。
我们应该感到幸运,他生在了中国,学在美国,最后又回到了中国。
参考资料:
1、《蚕丝钱学森传》
2、酷玩实验室 https://mp.weixin.qq.com/s/JPs5CJKxc4jO-G6ISNY2Qw
3、小声比比 https://mp.weixin.qq.com/s/BnTEMealFQ7jGx7hRouFhA
4、钱学森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