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史料可以百分百肯定古人是有吃野味吃出病来的_风闻
瘟疫公司搬砖部-最近在看《宋案重审》2020-01-23 14:22
苏东坡小妾在惠州吃蛇致死
南宋朱彧《萍洲可谈》记载:
“广南食蛇,市中鬻蛇羮。东坡妾朝云随谪惠州,尝遣老兵买食之,意谓海鲜。问其名,乃蛇也。病数日,竟死。”
后人往往只引用前半句“市中鬻蛇羮”,来证明广东人食蛇之风历史悠久,“蛇羮”指的是广东乡土食品水蛇粥,宋时或在此之前,已经在街市售卖;更多的人,选择有意无意地忽略后半段,究其在心理层面,或是在潜意识中,认为因吃蛇而致死,这是对岭南人食蛇习俗的严重抹黑事件。
《萍洲可谈》对于宋代岭南的文化习俗和中国人航行南海的历史有着丰富的记载,被认为是真实可信的史料,也是宋朝航海人使用指南针的重要史料出处。
李时珍记载吃穿山甲可致瘫痪
对普通人而言,只知道穿山甲鳞片是一味传统中药,但却很少有人了解在传统中药典籍记载中,它被多次注明其鳞甲有毒,且在不少经典中医药著作中,其均被归为“下品药”,“属不常用之药”。
唐代甄权所著的《药性论》中,对穿山甲作为中药的性味描述为:
“咸,凉”,“有大毒”。
此后,成书于明嘉靖三十一年至万历六年(1522-1578)年的《本草纲目》中,对穿山甲则记载有:
气味咸,微寒,有毒。
更往后一点,明天启二年(1622年)的《雷公炮制药性解》一书中,也再次对穿山甲明确记载有:
性微寒有毒,不载经络。主五邪惊悸,妇人鬼魅悲伤,山岚障疟等。
也就是说,穿山甲鳞甲有毒,在古代中医典藉中早有记载。
其实,穿山甲不仅鳞甲有毒,其肉也是有毒的,并非不少人以为的“大补”。在宋代医史著作《医说》(张杲著)中记载:
鲮鲤肉,[气味]甘、涩、温。有毒。
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后来在对此条目作注时,详细解释为:
鲮鲤肉最动风。**风疾人才食数脔,其疾一发,四肢顿废。**时珍窃谓此物性窜而行血,风人多血虚故也。然其气味俱恶,亦不中用。
此外,往前追溯至更早的我国魏晋时期,名医陶弘景在前人基础上,写就《名医别录》一书,将民间口耳相传的数百味中药整理分类,分为上品、中品及下品三卷,其中,如天门冬、麦门冬、龙眼、丹砂、云母、菖蒲等为上品药,而穿山甲与水蛭、蜘蛛、萤火、巴豆、葵松、牡丹、羊蹄、虎掌等归为下品药,穿山甲鳞片在下品药一卷,属第210位药。也有中医学者表示,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著作、成书于东汉之前的《神农本草经》中,也早已将穿山甲归为了下品药。
“类似穿山甲药性的记载还有很多,如《日华子本草》、《药性解》、《得配本草》等,都认为其“有毒”、为下品药,(是)非常用药,非必用药”,相关中医学者称,之所以将穿山甲归为下品药,是指其在中药的使用方面,穿山甲甲片属历代医家所谨慎使用的药,多仅在对特殊对症的病人时才使用,这一点在《本草纲目》中亦有出处,如在《本草纲目》中称:穿山甲,古方鲜用。
《本草纲目》记载多种野生动物“有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