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封城:“我今年回不了家了”_风闻
Jenny乔-自由撰稿人-2020-01-23 14:53
01
这几天疫情消息刷屏,
微博上即时通报在滚动,
截止1月22日24时,
全国确诊新型肺炎571例,死亡17例,
恐惧还在蔓延,
一早醒来,
又传来了武汉封城的消息
一座千万级人口的城市,
在质疑声中,做出了一个艰难选择,
这也意味着,
今年春节,很多人不能回家了。
不管是要回武汉去,
还是要从武汉走,
很多人都更改了行程,
也有人要面对,
“第一次在外地过年”
安徽的小陈,定居武汉。
以往每年都会回家过年,
因为新型肺炎疫情,
今年他谎称有事不回家了,
得知真相以后,
父母还是帮他准备了年货。
来自甘肃的小孙,在武汉工作8年,
早早就买好了回家的车票,
考虑再三,还是决定不回家,
爸爸不同意,
妈妈哭了两天,
父母的担忧,异乡的孤独,
可在小孙眼里,
这是一场战役,谁也不能逃避。
尽管做了这个决定的人,
无任何发病症状。
这不是过度反应,
而是**“不能掉以轻心”**。
病毒可能变异,
超级传播者还不能确定。
又正值春运,
这一切都是我们要面临的挑战。
全国掀起退票潮,
每个人都在说,
这个年,不远游。
尽管有无尽想念,
尽管一年团聚的机会仅此一次,
但是,
为了父母家人的健康;
为了给医护人员减轻负担;
为了众志成城抗击疫情;
先放下小小的团圆,
大局为重。
02
每逢佳节倍思亲,
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情愫,
尤其是春节,
一个人过,
想想都不免觉得凄凉。
也只能宽慰自己,
情况特殊,
要坚强。
可我想说,
不能回家的你,
并不孤单。
我们眼中的“特殊”
是一些人的常态。
负责送我们回家的列车员,
除夕夜也要值班,
只能在站台跟家人短暂相聚,
今年,这场值班显得格外危险。
今年,
不能回家团圆的,
还有诸多医护工作者。
不是对家人没有愧疚,
而是有更需要他们的地方。
钟南山院士今年84岁,
是他告诉我们,
“不要去武汉”,
但自己第一时间出发。
最近很流行一句话:
“哪有什么白衣天使,
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
学着前辈的样子,
治病救人,
跟死神抢人。”
前辈带头,
后辈备受鼓舞。
同济医院一批批志愿者满员,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组,
到武汉进行实地考察。
不同科室的医生,
申请调任,
“无论生死,不计报酬。****”
武汉的一位的哥,
接到一名护士到金银潭医院,
车上护士手机不停地响,
家人求她不要去。
但她还是主动请缨到救护前线。
的哥感动落泪,
无论疫情多么凶险,
爱,永远都不会缺席。
武汉医生的朋友圈里,
有人一早给家人买好了饺子馅,
却只能说一句,
“大年三十我副班”
饺子只能妈妈自己包了。
医生也紧张,
只是一早做好了心理准备:
“穿着白大褂,
这是使命”
最年轻的医务人员,
勇敢站在第一线。
“非典那年,
全世界都在保护90后,
这次,
换我们90后保护全世界。”
口罩商三倍工资往回请人,
百余员工已经返乡,
收到加班通知立即回岗,
保障口罩供应,
初四前确保日产3万只,
初八之后日产10万只以上。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中国人自古伤离别,
但是在大是大非上,
想的从不是利己,
而是利他。
这是场没有硝烟的战役,
我们要赢。
03
感动之余,
我们也可以用实际行动,
来守护这些“春运逆行者”。
“我觉得我做好防护措施,不感染病毒,
就是对医护人员最好的祝福。”
尽管我们不是专业人士,
但可以做到不给公共卫生添负担。
昨天,
一封现代版“与夫书”刷屏。
“不需要告诉,本来处处是战场”
**“本来”**这两个字,
触动人心。
“呼吸道变异病毒,
不是第一次侵染人类,
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人生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听起来鸡汤,
却有道理。
“万万没想到,人生第一次长途旅行,败给病毒。”
“鼠年,最给力的年货竟然是口罩?”
今年我们是遇到了“小确丧”,
但我们要相信,
有能力应对变化。
别恐慌,
“临床医生的经验远胜往昔。”
少抱怨,
把“离武汉人远一点”,
改成“武汉加油”。
重事实,
不听谣,
不信谣,
不传谣。
含糊不清的消息,
最能戳公众的G点,
甚至比病毒传得快,
特殊时期,
请一切以官方消息为准。
老人们不懂就耐心讲解,
多科普几遍,
“戴口罩不仅是为了保护自己,
更是为了不感染别人。”
别嫌麻烦。
今年饺子不能一起吃,
就打个电话,
发个视频,
送声祝福,
报个平安。
再说上一句:
“我会照顾好自己。”
妈,情况有别,
今年不能回去陪你过年。
我们留在原地,
各自安好。
不添乱,
也是一种支援。
行程有变,
亲情不断,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自由撰稿人。冷眼看热闹,深度谈人生。揭穿职场真相,解码人生困境。你笨算我输。微信公众号:Jenny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