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人人都戴有呼吸阀的N95口罩反而浪费资源降低效果……_风闻
京雀-(装?)抑郁家里蹲2020-01-24 19:12
04:43 2020-2-7遗漏了第13次追加~~以后更新到(同步太烦了):https://zhuanlan.zhihu.com/p/105117750
医用外科口罩掉光电时间目前估算是7.16到9.8天。因为有论文说20克棉掉电速度是40克棉3倍~~
没有塑料部件(碗状支撑架)的口罩,烤箱70摄氏度加热30分钟可行;用254纳米的强度303uW/cm2的紫外线灯照射30秒似乎也可以(个人认为最好正反都照射)……
SMZDM网友喵小开昨天也查ncbi论文补充了一下,根据2017年的(PMC5638397):(没有塑料部件的口罩)用干热法也行,就是用电饭锅无水干热3分钟149~164°C,不影响N95过滤性能。
他也介绍了紫外线消毒的相关数据……根据2009年的(PMC2781738):40W UV-C(200到275纳米)波段紫外灯,约0.18至0.20mW/cm2(即180到200uw/cm2,1mw毫瓦=1000uw微瓦),内外面各照射15分钟,即(每面)176至181mJ/cm2,几乎不影响过滤性能。
不过根据2015年的(PMC4699414):当紫外线强度大于120J/cm2(即120000mJ/cm2)以上时,可能会降低N95口罩(耳挂)强度(下降20%至50%)。而1.8J/cm2(即1800mj/cm2)的紫外强度,足以灭活流感病毒,所以N95口罩可能可以消毒数十次。
他这部分描述看得我头晕,那些mW/cm2是不是漏了时间单位.s秒,应该写成0.18mw.s/cm2吧?搜了搜感染网上的文章《你用的紫外灯,是有效的吗?》,里面说0.1mJ/cm2=100uW.s/cm2。则180uW.s/cm2=0.18mJ,0.18mJ*60秒*15分钟=162mj/cm2,同理可知200uW.s/cm2照15分钟为180mJ,2009年那个论文的照射15分钟后剂量应该是162到180mJ,176到181mJ/cm2这个数据怎么算出来的没看懂~~
然后2015年的论文说积累到120000mJ/cm2时,耳挂强度下降,就是120000mj/最大值180mJ约=666.66次,粗略估计就是40瓦紫外线灯按正反各一刻钟照射666次后,耳挂结构强度下降两成到五成。
1800mj/cm2能灭活流感病毒,则1800mj/cm2/最小值162mj约=11.11倍,即保守看正反各15*11=166.65分钟可以灭活流感病毒,约2小时47分钟。那么大概可以估算出,用40W的254纳米的紫外线灯消毒59.94次流感病毒后,会减少2成到5成的耳挂强度?感觉这个老化速度还可以接受。其实还缺距离数据,1米之内还是30厘米之内?
需要补充的是,精准诊断公众号说低于40uw/cm2的紫外线灯没有消毒效果。总之紫外线消毒可行,就是你得会查数据会换算~~不过也有人说查NCBI论文,紫外线消毒可能最大降低6%吸附效率,可惜没细说是多少剂量的。
对了,喵小开还引用了个论文(2009年,PMC2781738,不清楚是含金属鼻夹还是太潮湿)说不可用微波炉加热口罩,会让(部分)口罩的过滤层融化。因此干热法也不是什么都能用。
另外,SMZDM网友glk17说他用60瓦带臭氧的185纳米紫外线灯,每天照射2小时试过,未发现无纺布口罩变形,知乎网友天翔也说复查臭氧加速聚合物老化的论文,里面提到的是加速其他聚合物老化,但对聚丙烯消毒却说可以,再考虑到其他国内论文说强氧化剂过氧乙酸对静电滤棉没有去静电现象,那用带臭氧的185纳米紫外线灯消毒可能也行。
******以下是上次的。
19:06 2020-2-6,第14次暂时追加:根据论文《医用防护口罩防护效率及佩戴时间的研究_爱学术》
N95口罩每天戴8小时,连续14天,过滤效率下降10%到20%左右,
实际环境确实下降速度比3M那个断续测试快。由此推测医用外科口罩也许50.63天电力掉光了,而且文中测试的医用外科口罩似乎就是没电过保质期的?
和另一个论文里的没电的PP棉一样就18.4%过滤效率。居然不如12层棉纱口罩。12层棉纱口罩比我以前提过的Sars时期的论文里的吸附率更强,能到32.3%正负2.2%(不过没有我早期用伍连德防1910肺鼠疫时的医务人员死亡率10%,估算出来的90%那么离谱。另外当时发的是肺鼠疫而不是腺鼠疫)。
另外知乎puli的专栏说能用10块包邮的负离子发生器对口罩进行再充电,这个你还得买220V插头才行,自己DIY的话小心触电。
这样看我很早以前设想的全民戴棉纱口罩双重叠加防护效果的思路居然方向上没大错(棉纱叠加可行,棉纱比没电的20克PP棉还强)~~只是当时对棉纱口罩的阻挡率高估了2倍。
********以下是上次的内容
18:50 2020-2-5追加:
解释一下,新冠状病毒是0.06到0.22微米没错,但它不是凭空存在的,它是依附于表皮细胞(2微米)或细菌(0.5微米),再依附到飞沫上的,飞沫蒸发体积变小到5微米以下后后叫飞沫核;占喷嚏喷出物质总量5%的飞沫大于5微米,6%的飞沫核在4.7到5微米,82%的飞沫核在0.74到2.12微米(可惜小于0.74的占多少没查到),而越小的飞沫核携带的细胞及病毒越少感染力就越低。
因此Sars时期多数人都戴12层棉纱口罩,只能阻挡5微米以上的飞沫,看似只能降低5%的感染率,但实际是粗算统计结果,也降低了53.77%的喷嚏喷出物感染率的效果了(洗手不揉眼的其它传染方式不考虑)。另外静电滤棉吸附0.3微米的物质最难,所以用它做测试,并不是说对更小的物质无法吸附,反而更好吸附,看回形针做的吸附率和颗粒物直径的关系图就行了。
KN95用的0.075正负0.02微米的氯化钠气溶胶,在一定风速下,相当于空气动力学0.3微米直径的颗粒物(这个知乎有人查过GB2626-2006国标)。
————
SMZDM上的值友aroscc提出一个观点,气流会加速扩散,并导致病毒飘落到处飘动。然后看envy4提出,用类似优衣库的纸袋把口罩包里面隔着袋子用电吹风吹,以避免口罩没电时导致病毒扩散,有创意(可能要延长加热时间,纸袋也隔热了)。
后来参考SM“值友7719893953” 、“czr0122”以及知乎“N95口罩能否通过喷洒酒精的方式重复使用?”问题下面“梁川”的回答,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7683843/answer/987363222)整理:台湾防疫署在Sars时期的实验认为,没有塑料呼气阀和压鼻条,不怕高温下变形的静电滤棉口罩,70摄氏度烤箱30分钟消毒比较可行,其次是每平方厘米303微瓦的254纳米的紫外线灯消毒,他们用大肠杆菌模拟的是30秒。
梁川同时还找了一个支持用紫外线消毒的论文(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699414/),另外他引用了美国CDC的另一个论文说不推荐用更短波长的带臭氧的紫外线灯消毒的方法,对聚合物的变形影响较大。那科技日报上的认为紫外线也对阻隔率有较大破坏的文章,不知道是否因为用了更短波长的带臭氧的紫外线灯?
————
值友“堕落的虚空”查了“值友7719893953”推荐的NCBI文章NCBI文章PMC4699414,发现单次长时间的紫外线消毒最多降低6%过滤效率,谢谢补充。
————
梁川还找了个国内论文说戴6天,每天志愿者至少连续用4小时,N95从95%阻隔率降低到90%。那原来的断断续续用27周的那个3M论文,可能吸纳的30%正负10%湿度的氯化钠气溶胶和人体实际呼出的水蒸汽浓度不同?原来的1250小时的基于3M N99口罩的极限寿命推论可能过于乐观了。
————
“每180天改一次昵称”建议,要看清楚你买的过氧化氢<双氧水)自身浓度是多少,假如是30%,那么配比公式为1/0.3x0.03=10%。别搞错了!含氯消毒剂(84)绝对不要用,过氧乙酸简单说极不稳定,在特定浓度和温度下有爆炸风险,不建议小白使用。谢谢补充。
以后新内容更新到这里了(多地同步真累,哈哈哈):
https://zhuanlan.zhihu.com/p/105117750
********以下是上次的内容。
第11次追加纠错(21:37 2020-2-4),
【1层静电滤棉实际寿命可能能到半年,静电滤棉口罩其实不太怕水蒸汽及过氧乙酸消毒,75%的酒精消毒对寿命损害也不是太厉害,且耗光电力也比12层棉纱强。】
观察者风闻论坛ID为“贠宁872210347”的牛人找了几篇论文,第一篇是3M公司的英文论文,说断断续续测试27周,N95口罩的穿透率增加到了9%-12.4%(可能是变成N82.6了?),所以紧急情况下超期使用的过滤效果下降不是非常严重(和当地灰尘富集程度也有关系,灰尘少也可以延长使用时间。他估测论文中的125毫克氯化钠气溶胶的吸附量是1250小时的使用时间):
因为国际通行的测试方法,测试用的氯化钠气溶胶一般是30%正负10%湿度的,所以很可能水蒸汽对口罩的寿命影响不会特别严重(不过,第三篇论文里说技术先进的某日本公司,采用了定向驻极技术,让电场极性和厚度方向一致,比随机驻极技术,保持静电时间更长。另外高温高压恒流也能提高静电保持时间。3M不知道用没用过这些技术?如果用了,他们达到的极限使用寿命,其他厂家的产品不一定能到)。
另外几篇论文有:
溶剂浸泡对聚丙烯熔喷非织造布驻极体空气过滤材料过滤性能的影响
溶剂浸泡对聚丙烯熔喷非织造布驻极体空气过滤材料过滤性能的影响 - 图文 - 百度文库
驻极体非织造材料在空气过滤方面的应用特点
驻极体非织造材料在空气过滤方面的应用特点 - 图文 - 百度文库
其中有数据是,浸水1周后,20克重和40克重的样品过滤效率分别下降3.1%和0.9%,但第一篇论文用了纯净水,所以还是不清楚这个数据是否证明国产静电滤棉不是特别怕水蒸汽,;100摄氏度干热处理1周后(用每分钟1.5米的风速吹一周),20克和40克重的静电滤棉分别下降6.6%和4%的过滤效率。由此可见,烤箱或空气炸锅、电吹风加热60摄氏度消毒30分钟是可行的。
熔喷聚丙烯驻极体过滤材料对医用消毒剂的耐受性研究
此论文里用的是国产20克静电滤棉,浸泡2%的过氧乙酸24小时后,对0.3到0.5微米颗粒物的阻隔率从99.58%下降到99.52%,计数效率下降0.06%,3%双氧水(也是泡一天,其它条件也相同)是下降0.13%,含氯消毒剂(84消毒液那种)是下降0.21%,75%的酒精是下降1.01%……
不过含有表面活性剂的5%浓度洗洁精和洗衣粉,分别让计数效率下降了25.47%和22.22%……由于乙酸溶液是可以导电的,所以从过氧乙酸对静电滤棉的阻隔率影响较小,结合前面的疑似纯净水浸泡实验,可以基本判定常温蒸汽对静电滤棉口罩的寿命影响较小;
然后,用过氧乙酸、双氧水对口罩进行消毒是可以的,84消毒液刺激性太大不推荐;酒精也凑合。洗衣粉类的不行(过碳酸钠类的氧净因为含表面活性剂,虽然成分看似双氧水,但估计也不行)。
因此我最早的想法,大家都戴低吸附率,但没有呼气阀,避免交叉感染的口罩,可以取得患者和正常人双重叠加防护效果的思路,不算错;
不过从Sars时期有论文说棉纱口罩叠加16层才24%阻隔率来看,棉纱口罩确实没戏,从第2篇论文看,1层国产20克的静电滤棉失去静电后,阻隔率也有18.74%,等于12.49层棉纱口罩,棉纱堆叠特别厚之后容易下沉漏风的,所以很难堆叠太多,看知乎上的人介绍,其作为医护人士在Sars时期用的就是12层棉纱口罩,还不如现在1层失去静电的PP聚丙烯熔喷棉。
所以我最初想法中的鼓励没有PP棉口罩的人戴棉纱口罩只能说是凑合,没办法的办法,但也谈不上多好。现在国家提倡普通人都戴有1层静电滤棉的医用外科口罩或普通医用口罩(少一层防血液喷溅的防水层,外面不发蓝),只要产能够是更好的,按Sars时期的论文分析没耗光静电时有70%阻隔率,因此应该尽量确保每个出门的人都有一层聚丙烯PP熔喷棉口罩。
********以下是上次的内容。
15:47 2020-2-4第10次追加:
知乎有人把戴过11天,每天出去骑车2到5次的3M带呼气阀版的口罩(可能是等效于N99的口罩?3M 9332搜了下淘宝有人说是欧盟FFP3标准),和新的做了一下对比,用0.1到1微米的颗粒(大概是含盐气溶胶?)实验,发现过滤效率衰减绝对值只有1.4%。
【普通的3M防雾霾面具的滤毒盒和过滤棉能持续用多长时间?Thomas Talhelm的回答: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811800/answer/78269107】
所以我以前的想法有错误,虽然对医生来说,确实像凤凰中文网转载的果壳科学网上的作者介绍的那样,因为经常接触感染患者,有呼气阀阀片边缘被喷上高密度的带病毒的飞沫核,然后意外吸入身体的风险;且为了避免其被感染后呼出的气体交叉传染给其他人,所以不能戴有呼气阀版本的KN95口罩。
从社会角度上看,每个人都戴有呼气阀版本的口罩,会导致患者也戴此类口罩,排出气体无过滤,无法形成双重叠加的防护效果。
但是,有呼气阀可以避免口罩内部水蒸汽堆积,降低静电滤棉遇水放电失效的速度,对接触病毒浓度较低的普通人来说,延长口罩1倍的使用寿命不成问题(有些分销商甚至认为类似矿业防尘面具一样,有呼气阀的3M口罩起步寿命是40小时而不是4小时)。
这样从社会角度来看可以节约静电滤棉资源,因此从技术角度上讲,也不能简单认为戴了有呼气阀的口罩就是自私了(我以前把N95口罩理解成高精度的类似RO机超滤膜那样的东西,过滤效果和是否沾水无关,是存在严重技术错误的)。
所以纠错一下。至于此类口罩如何消毒,有专家说紫外线和高温都会加速其PP纤维的老化和变形,是认为家庭无法消毒的。但有网友推导,根据冠状病毒在血液里存活15天,尿液里存活10天,布片上存活2到3天,所以干脆放在通风不会被阳光直晒的地方晾着,根据自己可能接触到的污染物,决定通风晾干时间(那估计还得写编号?)……
********以下是上次的内容。
22:11 2020-2-1第9次追加:
12层脱脂纱布口罩,对新型肺炎有预防作用吗? - 潜水艇司机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7663440/answer/990138384
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北京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测定,16层普通材料口罩过滤效果为24%(指非典), 24层普通材料口罩过滤效果是36.8%,外科口罩过滤效果为70%,论文出处是这里:
https://wap.cnki.net/touch/web/Journal/Article/ZHYY200403059.html
穿防护服首次接触感染率6.19%,不穿11.97%;戴口罩感染率8.03%(平均,不考虑口罩种类),不戴17.37%;戴眼罩(护目镜)感染率2.59%,不戴10.33%;戴手套感染率6.53%,不戴15.16%。
————
简单用计算器减一下,口罩减少感染率绝对差值9.34%;手套减少感染率绝对差值8.63%;护目镜减少感染率绝对差值7.74%;防护服减少感染率绝对差值5.78%。(看来口罩叠加有用,只要受得了憋气~~也许够干燥的棉花也有静电?~~手套也有用,莫非吸附了一些飞沫固定在里面没掉出来?)
********以下是上次的内容。
【21:12 2020-2-1对纠错内容的反纠错(呀,第8次了):
在道客88上搜到一个论文,说肺鼠疫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
鼠疫双组分疫苗的免疫学评价http://www.doc88.com/p-9753322950315.html
因为气溶胶可以是0.001微米小,姑且认为0.83微米粗,1.66微米长的肺鼠疫杆菌也可以以小于5微米的气溶胶的形式传播。因此伍连德用棉布夹棉花的棉纱口罩降低59%多的死亡率有参考价值。
那么江苏卫视说的棉纱夹棉花口罩有36%阻挡率也就有一些可信度。如果你本地实在买不到有静电滤棉的一次性口罩,用棉纱口罩比裸奔强。】
********以下是上次的内容。
17:19 2020-1-30,第7次纠错,哈哈哈,没完没了了。
SMZDM上有人拆了3M和霍尼韦尔的不同标准的口罩,发现KN95是有双层静电滤棉的设计方案的!这样看患者和正常人都戴没呼气阀的口罩,提升综合防护效果的思路还是有用的,只不过要高精度的静电滤棉口罩双重叠加,低精度的棉花多层堆叠未必有用。
另外伍连德当年防治的是肺鼠疫,不是腺鼠疫,后者只能通过抓伤传播,好对付些。今天也有新闻说理论上哺乳动物都可以感染冠状病毒,请注意远离流浪猫狗,并且不要带宠物猫狗上街以防其被感染……
********以下是上次的内容。
02:17 2020-1-30第6次纠错:
SMZDM上有人查国标后说最薄的医用外科口罩对0.3微米的非油性颗粒物阻挡率是30%而不是我从江苏卫视看的70%,晕……另外KN95口罩4小时一换的标准可能太严格了……(可能在气候干燥,人呼出的水蒸汽较少的情况下?)有人说经过拆解,发现3、5天后还有九成效果也有可能。
********
04:23 2020-1-29第5次纠错:
单纯PP棉无法过滤1微米以下的飞沫核、气溶胶的!静电PP棉是用每平方厘米150到500根针刺穿后,通上5万到15万伏的高压电0.5秒到1秒来“充电”的。
所以它接触用户呼出的水蒸汽4小时后可能就失效了。所以,设计0.9微米的适当过滤飞沫的PP棉口罩是没太大意义的,真正起作用的是“充”入的静电。
至于给每个人装个带微型静电发生器的电子口罩,以实现无耗材过滤也不可能的,因为放电过程会产生臭氧,臭氧也对人有害(刚看了一个携带式负离子新风机,意外了解到的)。
呃,现有技术条件下还真没啥更好的吸附方案可以用。
********以下是上次的内容。
15:22 2020-1-28第四次纠错,哈哈。观察者网友沙子提出了我的设想中的漏洞,就是:
假定医用外科口罩能在4微米过滤精度下去吸附0.4微米的飞沫核;但是对于0.08微米的飞沫核无效;则患者那边呼气吸附过一回后,正常人吸气时也用4微米的医用外科口罩去吸附的话,依然无效……所以不能叠加计算……晕,有道理,谢谢指正。
那么规模化生产0.9微米的PP棉口罩之类的想法,其实只能说相对于有呼吸阀的口罩生产速度快,成本低一些(呼吸阀在36氪上看一篇文章说需要人工安装,不能自动生产),但不见得能起到叠加效果。
********以下是上次的内容。
14:28 2020-1-28三次纠错:今天风闻论坛有人介绍说PP棉也带点静电(拆开以后去吸附小纸片,能吸起来。尽管他最后的成品看着特别像Bra罩改的,笑死我了。)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232898&s=fwzxfbbt
那江苏卫视说的医用外科口罩有70%防护效果的说法应该也成立(http://js.people.com.cn/BIG5/n2/2020/0122/c360303-33739720.html)。静电吸附原理可以吸附比其设计尺寸更小的微粒。
呃,这样像原来构思的0.9微米PP棉口罩也不算错得离谱,医用外科口罩是4微米PP棉也有七成过滤效果了。所有人都戴不是等效率91%过滤了。
********以下是上次的内容。
00:59 2020-1-28二次纠错,知乎网友chao meng从清华大学截了个图,说冠状病毒能通过飞沫核传播,那玩意尺寸普遍小于1微米(3m9001口罩可以防止飞沫吗? - Chao Meng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7347971/answer/987519483)。
于是搜了一下关于飞沫核尺寸的概念,意外搜索到另一篇文章:
流感患者或可通过气溶胶传播流感病毒 - 丁香园http://chest.dxy.cn/article/52079
小于5微米,确实叫飞沫核,这种传播方式,已经属于气溶胶传播的范畴了(甚至可以叫空气传播)……考虑到有文章解释2003年Sars时期医务人员感染率那么高是为什么时,引用过气溶胶这个概念,那么冠状病毒是有气溶胶感染可能性的,则棉纱口罩阻挡病毒的成功率理论上会在5%了(只对占喷嚏总量5%的飞沫传播途径有阻断效果),很弱。
呃,针对流感气溶胶传播现象,美国一个实验发现在21个流感患者里,有5个人喷出的气溶胶里的病毒浓度是平均值的32倍,而1%到10%(看不懂为什么写这么大个范围?)的疑似流感患者喷出的气溶胶的病毒浓度是感染剂量的50%以上。
由此来看不同患者喷出的气溶胶带毒浓度也不同(怪不得钟南山会说不能排除出现毒王的可能性)。
因此,棉纱夹棉花的口罩,可能只能阻挡轻症患者喷嚏中的5%飞沫夹带的病毒,而不能阻挡重症患者在飞沫核或气溶胶里夹带的病毒,虽然不能说绝对没用,但其实作用也很微弱。
【最好还是用新风机、空气净化机里的静电滤棉夹进去做DIY补强。因此最初设想的开发一款0.9微米的PP棉口罩错得离谱,起码要人人戴没有呼吸阀的KN90口罩还差不多了……因为看了俩供应商网站的资料,静电滤棉才能保证0.5微米中位数过滤精度吧。】
********以下是上次的追加。
20:51 2020-1-27纠错:http://js.people.com.cn/BIG5/n2/2020/0122/c360303-33739720.html
江苏卫视的说法是棉纱口罩有36%的防护率(那如果所有人都戴,因为没有呼吸阀,等于患者呼出气体先被过滤一遍了,应该也能接近60%的防护率了)。
而医用外科口罩有70%的防护率(则所有人都戴,双重叠加后是91%的防护率)。
但是大家都戴可以反复清洗的棉纱夹棉布口罩就获得90%的防护率可能是太乐观了……今天刚刚看到有人在知乎说新冠状病毒是0.08微米到0.12微米直径,比鼠疫腺杆菌0.83微米直径,1.66微米长小,然后可能气溶胶类的载体可以小到0.001微米,所以棉布口罩的理论防护率更低了?
江苏卫视认为N95有95%的防护率,那么,这样思考KN90应该有90%的防护率,那买不到N95也可以考虑KN90或者有KN90静电滤棉的的矿业防尘面具。
********
原标题:买不到静电滤棉口罩时可建议市民戴棉纱口罩的设想
最近受公众号的过滤精度理论影响,我一度认为必须用有静电滤棉的口罩才能预防新型冠状病毒传染,譬如实验与分析的文章:sohu.com/a/280437025_346845
他们说参考非典病毒,其直径是0.1到0.12微米,3M8210的N95口罩,可吸附0.3微米颗粒物,据试验对于0.075微米的微粒,也有95%阻隔率,所以戴N95口罩能防新冠状病毒。而三层无纺布的手术口罩,只能阻隔4微米以上颗粒。
其他文章也有说飞沫直径最小可到1微米的,等于在说医用外科口罩对防御新型冠状病毒没用。
但我又看到个帖子,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231229,大意是说当年东北可以人传人的腺鼠疫大爆发,伍连德博士让清政府采用焚烧死者尸体,隔离患者,禁止土拨鼠皮毛交易,人人戴棉纱口罩的办法,用67天就消灭疫情。
从当时的医务人员数量2943人,牺牲297人来估算,可反复用75%酒精清洗的棉纱口罩应该也有89.9%的阻挡率。而鼠疫杆菌直径是400万分之1寸,换算是0.83微米,应该比最小1微米的飞沫还大些: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KXDZ194905003.htm
若按照精度过滤说,用棉纱口罩去防腺鼠疫是不管用的,但实际也有九成阻挡率了。而现在人戴了N95口罩后感觉不透气,干脆买了有呼吸阀的版本,这样万一其在被传染后,又把含病毒飞沫呼出去,继续往别处扩散,实际是无法起到双重阻断效果的。
而如果人人都戴比较透气的棉纱口罩,则更有可能选择不带呼吸阀的版本,这样有可能产生双重阻断,即感染者呼出的飞沫经过自己的口罩阻断一次,再经过他人的口罩又阻断一次,不就能起到98.9%的阻断效果了?
而棉纱口罩可以反复用75%酒精清洗,不像静电滤棉那样沾水就失去静电失效的特性,又大大缓解了防护物资紧张的问题,可以把有限的N95口罩优先供应给一线医护人员用。
此外,如果把针对普通人的防护口罩,改为以防飞沫为主,且是依靠患者和健康人的双重佩戴和阻挡效果为主,那么就不一定需要量产0.3微米的静电滤棉N95口罩,量产0.9微米的PP熔喷棉口罩估计都可以了。当然同时还得宣传揉眼前洗手,避免从眼睛感染之类的配套预防知识。
希望找专家论证下我这个设想是否可行?如果可行也许可以降低防病成本。
————
仔细想一下挺有意思的,人人都只顾自己,不顾他人,都戴有呼吸阀的N95口罩,实际是在阻断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减少了一次效果叠加……
搞不好还不如人人都戴没有呼吸阀的,过滤精度更低,但却是双向过滤的口罩的——那样等于人人都戴了两套口罩,但实际却只有1套口罩的呼吸阻力。
也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当然这不是说有呼吸阀的口罩没意义,如果是防PM2.5,因为PM2.5无法通过在人体内繁殖增加数量,所以也就不存在双重叠加防护效果一说了。也就是只有防御疾病的时候,双重防护概念才有用。
————
当然,其实按果壳科学网上的说法,呼吸阀阀片边缘有可能沾染飞沫,然后吸入人体,选择“自私”的策略,也未必就真的“安全”(何况知乎也有人说会存在阀片发生故障的可能性,毕竟方舟子是主张按WHO观念,口罩没有破损,也不是像过滤大量粉尘时口罩易饱和的状态,是不需要4小时换一片的,那么长期用阀片发生故障的可能性是会增加的。)。